科技进步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

申素熙 梁月荣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29)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认为茶产业的发展呈现7大特征:即茶叶产区从亚洲逐步向非洲扩展,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但主要茶叶消费国在转移,世界茶叶产略大于销,绿茶和特种茶的比例上升但红茶仍然是主要消费茶类,主要产茶国的国内消费量在不断增加,茶叶价格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特种茶和茶叶再加工产品产量和需求量在增加。建议借助科技进步,建立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加速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建立自然灾害预报和防御系统,进一步完善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促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茶产业;科技;消费;现代化

  茶叶生产在我国南方农村经济中有特殊地位,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和生产国,茶树种植面积约达160万hm2,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50%左右;茶叶产量达114万t,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全国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2007年茶叶农业产值达到320亿元,茶叶及其相关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总值超过600亿元。

  1世界茶叶产销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茶叶产销100年来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1.1茶叶产区从亚洲逐步向非洲扩展

  在全球茶叶生产量中,1900年亚洲占99.9%,非洲仅占0.1%;1950年分别亚洲93.8%、非洲3.3%;1996年亚洲占82.5%,非洲占14.7%,拉美占2.2%。而2000年非洲茶园面积达到23万公顷,产量40万吨,茶叶出口量36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13.4%和27.3%;而同期亚洲虽然茶叶面积、产量和出口都有增加,但相对比例已经明显下降,2000年亚洲茶园面积223.3万公顷,产量244.46万吨,出口89.9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7.6%、83.2%和68.1%。说明非洲在世界茶叶生产中的地位在上升。同时,南美洲和澳洲的茶叶生产也略有增加[4]。

  1.2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主要茶叶消费国在转移

  20世纪初,世界人均消费量仅0.19千克,其中20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事频繁,消费量增长很慢。1950年以后的40年间消费量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全世界茶叶人均消费量约0.5kg,2007年世界人均消费量0.55kg。茶叶消费呈现2大特点,一是主要生产国如印度和中国的国内消费增长很快,二是茶叶进口国由英国等向俄罗斯和中东国家转移。20世纪初世界茶叶出口量约为2万吨,到30年代出口量在41-42万吨,40年代由于二战的影响,茶叶出口量减至不足40万吨,1950年为40.9万吨。从1950年起茶叶出口量呈明显增长势头,2000年出口132万吨,比1950年增220%,平均年增4.4%。20世纪100年中,茶叶出口商品率有很大变化,在二战以前,世界茶叶出口商品率在60%左右。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如中国、印度)国内消费量的激增,因此出口比率明显下降,20世纪70至80年代世界茶叶出口商品率一般在50%左右,90年代初下降到44%,这个比例一直维持到现在。20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商品出口率为69.90%,二战结束时降到20%,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般在30%左右。印度的出口商品率从20世纪初的80-90%降至50年代的65%,目前年代后约30%。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失去了进口绝对垄断国的地位,而俄罗斯和中东国家的进口量快速上升,形成了新的茶叶消费区域。

  1.3世界茶叶产略大于销

  总产量由1950年的61.4万吨增加到目前约350万吨;其中,1980年-1990的增长速率为12.3%。而需求量的年增长量低于生产的增长;这种现象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有人预测今后几年内世界茶叶消费的年增长幅度为1-1.5%。

  1.4绿茶和特种茶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但红茶仍然是主要消费茶类

  由于人们对绿茶的保健功能认识的深入,绿茶的消费量和产量增长幅度很快。主要表现在:欧美红茶消费者向消费绿茶转变;亚洲主要绿茶消费国名优绿茶消费快速增长;乌龙茶消费区域不断北扩;黑茶类产品消费不断上升[5]。尽管如此,红茶的总消费量仍然占茶叶总消费量的70%以上。

  1.5主要产茶国的国内消费量在不断增加

  产茶国的国内消费增长以印度和中国最有代表性。原因是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其次,这些国家工业化水平提高以后,换取外汇的途径由农产品逐步转向工业产品[4]。

  1.6茶叶价格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自从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世界茶叶价格水平基本是呈上升趋势,但90年代中期茶价出现了低谷;以后略有回升,但近几年世界茶叶价格又有下降的倾向。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的发生,对今后若干年的茶叶消费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7特种茶和茶叶再加工产品产量和需求量在增加

  乌龙茶是特种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种之一。据有关资料,1990年乌龙茶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9倍,为各茶类所罕见。其它茶类,如黑茶类产品消费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另外,系列茶饮料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主要饮品;在日本和中国,茶饮料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饮料品种之一,而且,有取代碳酸饮料地位的倾向。

  2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20世纪前50年,世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26%,而后5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6.94%,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世界茶叶生产的促进。有人对1963~1995年世界茶叶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模型分析表明,世界茶叶产量从1963年到1995年增长156%;但物源的投入增长率远低于产出增长率,如化肥的应用增长65%,劳动力的投入则减少34%;茶园面积增加90%,而茶园单产增加38%。有研究表明,我国1985-1991年科技进步对茶产业的贡献率为56.1%[6]。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茶叶产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有:

  2.1无性系茶树繁殖及育种技术的发展

  早在18世纪,我国已经有无性系茶树品种,但繁殖方法是采用压条繁殖法,繁殖系数低,繁育推广速度慢。20世纪20年代,国外曾采用芽接法繁育无性系茶树,效果也不理想。20世纪30年代,我国福建茶农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印度于1931年也采用短穗扦插繁殖茶树,而且推广到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世界各国,使单株选择选择获得的优良茶树个体通过短穗扦插得以快速繁殖和推广。

  从20世纪40年代起世界各主要产茶国都相继推出系列无性系茶树品种[7-9]。无性系茶树具有新梢生长整齐一致,产量高,品质优,便于机械化采茶和机械化加工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就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良种“薮北”,80年代以后种植的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品种,目前成为世界茶叶生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均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推广无性系良种,但各国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斯里兰卡在1958年11月7日通过立法规定发展无性系茶园品种。非洲新兴产茶国(肯尼亚、马拉维)的无性系面积达100%、日本87%、斯里兰卡55%。印度和印度尼西亚30%,我国目前约为35%。印度、孟加拉等国在积极推广无性系品种的同时,20时节30年代起同时推广优良的双无性系杂交种子品种,这项措施有助于增强品种抗性、丰富茶树遗传多样性,同时产量较高。

  2.2茶树平衡施肥技术

  茶园施肥技术的改进是促使20世纪茶叶增产提质增效的又一重大措施。20世纪初,各国茶园用肥的种类主要是饼肥、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其用量不能保证,具有很强的随意性。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化肥工业的兴起,茶园施肥技术进入了新水平。首先,化学氮肥的应用及其及用量的增加,促使茶叶产量的飞跃;随后,注重氮、磷、钾的合理配比,同时将氮、磷、钾、微量元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根际施肥或叶面喷施剂,起到了用量省、利用率高、增产提质增效等作用。测土配方施肥是茶园施肥技术上另一项革新,根据茶树、土壤、肥料和施肥技术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测定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茶树需肥特点和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出合理化的施肥配方,然后根据配方和茶树需肥规律性进行施肥,施肥效益又有了进一步提高[10]。

  2.3用茶树群体光合作用研究成果指导茶树合理密植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成果,为建立高产优质茶园种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1961年Laycolk在马拉维、阿萨姆和印度尼西亚的研究证明,在2500-20000株/公顷范围内茶叶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如果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到444444株/公顷,则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为抛物线关系;据此认为63697株/公顷密度的茶树产量最高。由于各产茶国的气候条件和茶树品种不同,最佳的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存在差别。日本多采用14800株/公顷,排列方式为150×45厘米或18500株/公顷,180×30厘米。中国则多采用60000株/公顷,150×30厘米的单条篱形方式。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植茶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对增产的作用又出现了新的飞跃。在种植密度30-37.5万株/公顷范围,采用宽行3-4条植方式,实现了早投产、早高产、少耕或免耕的目标,经济效益增加2-3倍。

  2.4茶叶生产机械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茶园作业机械化是20世纪茶树高效低耗栽培的最有效的技术之一。20世纪初,日本等国成功研制和推广采茶剪,,并于20年代初推广到前苏联茶区。1930年在前苏联诞生三轮采茶机,以后日、中、英、法、印等国相继开展了采茶机和修剪机械研制。迄今,已有多种采茶机在生产上推广,按采茶方式分有往复切害式、螺旋滚刀式和水平圆盘式3种。台时工效300-550公斤,工效比手工采茶高10-20倍,节约采茶成本50-60%。日本机采茶园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0%以上,而且机采与茶园其他田间作业配套,以致每公顷茶园全年田间作业用工不超过563小时,其中采茶用工数占总用工数的比例由原来手工采摘的50-60%下降到18.3%,生产成本明显降低。

  2.5茶叶深加工技术的发展,促进茶叶产品增值增效

  茶多酚功效的发现和产品开发:茶多酚高效抗氧化机理和保健功能的发现,是20世纪茶叶科学研究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之一。高纯度脱咖啡因茶多酚提取工艺和茶多酚的应用等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为扩大茶多酚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茶多酚为主要原料开发了多种药物和保健品,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茶多酚作为食品保鲜剂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如作为鱼类保鲜剂、肉类保鲜剂、高脂食品保鲜剂等。油溶性茶多酚的成功开发,为茶多酚的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11]。

  茶皂素的提取和应用:茶皂素开发和应用是20世纪茶叶科学研究的另一重大成果。茶皂素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目前在日用化工、建筑材料、畜禽饲料、农药加工、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收到了显著效果。

  超微茶粉的开发,开辟了茶叶消费的新途径:以超微粉碎技术将茶叶粉碎至直径数微米粒度的粉末,直接食用或用于各种食品加工,既保存了茶叶的保健和营养成分,又充分利用了茶叶的纤维素等物质,改“喝茶”为“吃茶”,形成了新的茶叶消费方式。目前由于优质超微茶粉加工产量较低,高档茶粉的售价昂贵。

  茶饮料的开发为茶叶产业化树立了成功典范:茶饮料自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以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如美国人均茶饮料消费量达到25升,增加速率高于碳酸饮料和牛奶;在日本等国占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我国茶饮料生产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产业化,目前年产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吨,成为继饮用水和碳酸饮料之后的第三大液体饮料品种。

  速溶茶技术发展,扩大了茶叶向食品产业的渗透:速溶茶100%溶于热水或冷水,其最大的优点是方便,每千克速溶茶可冲泡2000-3000杯,而传统茶叶只可冲泡350-500杯。速溶茶的出现还丰富了饮茶方式,促进了茶叶的消费,如美国的冰茶,欧美国家的药茶和保健茶等。速溶茶的发展历程:1885年英国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1943年诞生第一个喷雾干燥的速溶茶产品。目前世界速溶茶总销售量约万吨。

  袋泡茶包装技术发展,促进了茶叶在欧美国家的消费:1904年在德国出现袋泡茶,1940年出现的低热封袋,使袋泡茶进入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由于它具有冲泡快速、清洁卫生、用量标准、携带方便等优点,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需要,一经面市,即风靡世界。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时间,袋泡茶在欧美国家中占茶叶总消费量的比例由2%上升至90%。

  3借助科技进步促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建设

  3.1建立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

  日本的茶园是以农户为基本产权单位,从全国平均数看.每户茶农拥有的茶园面积规模并不大,与我国相当。由于实行互助会、合作社或股份制经营,使小农生产方式快速向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17届3中全会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发布,对于今后茶园经营体制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加速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

  茶园作业和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低是目前导致我国茶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工效高,降低成本,增加产业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如发达国家使用的大型采茶机和自动化加工,虽然人工工资远远高于我国,但其单位产量的劳动力成本仍然非常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

  3.3建立自然灾害预报和防御系统,提高抗灾能力

  病虫害和霜害、冻害是茶园的主要自然灾害[12-14]。发达国家茶园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系统有3个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层次:霜害、冻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已实现全自动化;虫害的预测预报已实现自动化,防治仍然由人工作业;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未达到自动化,仍由人工田间调查做出预报。

  3.4进一步完善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茶叶有春夏秋不同生产季节,分别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含量和品质风味,适合于不同产品的加工。只有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做到物尽其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益。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让科技引领云茶产业

让科技引领云茶产业

看了又看

男子连饮三天新茶肚子疼:医生分析是醉茶
1982年浙江全省茶园面积273万亩
没有老板的茶馆:茶钱全靠自觉给
文人与中国茶文化的情结
品茶应品谷雨茶 谷雨共茶一脉香
茶为“国饮”品茶知茶香
万病之药,国家养生主义——摘自《茶叶秘密》
对一份大清遗产清单的观察《茶叶秘密》
茶之于人的大情感
周滨茶馆系列之——泊园茶馆:最是一城南昌事
通关文牒:茶马之路的佐证
古代茶人饮茶对水的讲究
民族团结之茶-黑茶
茶道中的健康新知识
昆仑雪菊的文献记载
浪漫夏日“夏日么么茶
我国古代唯一写茶书的皇帝
朱权写了《茶谱》
谈茶美文,分享品饮
【茶禅美文】无事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