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聊茶】“茶”字是新字,不是很古老

  中国人Q精神比较强,一讲起源历史都喜欢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动辄以神话传说开始。茶的利用也不例外,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依据是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ú)而解之”。这也很正常,一部《红楼梦》养活几万人,仅仅一个“茶”字的起源也有许多人在研究,然而到现在也还无定论。
  茶友我80年代读大学时古代汉语还算行,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也认真选修过,但绝不敢去研究,一是无这个能力,二是资料哪里找?更害怕一句“强者,盗也”,一类推“女强人就是女强盗”,本是夸人弄成了骂人,似是而非招来挨骂。现在仅能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整理下,用自己的理解告诉各位茶友。
 
  不讲植物“茶”的起源,也抛开食用“茶”的开始,就仅说“茶”这个“字”启用的年代及方法。力争说清楚,尽量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让茶友易看明白。
 
  可以慎重地告诉茶友,“茶”字是新字,不是很古老。茶树起源于中国云南澜沧江流域,最早驯化食用栽培茶的是云南的布朗族,但“茶”这个字出现却较晚。
 
  关于“茶”启用年代
  01、唐玄宗时期(公元735年左右)开始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公元100-121年)有“荼tú”而无“茶chá”。
 
  普遍认为:中唐时,茶的音、形、义趋于统一。清顾炎武《日知录·茶》:“荼(tú)字自中唐始变作茶(chá)”。
 
  古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
  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经过一段混用时期,公元780年陆羽《茶经》定稿时一律写作“茶”,人们就此普遍采用“茶”字了。
 
  2018年-780年﹦1238年。茶字的定形至今才有1200多年的历史,没有3000年,更不是5000年。
 
  02、始于汉代
 
  有人认为:始于汉代。少数人观点,有争议。
 
  湖南荼陵县。茶陵古称荼陵,是我国现有县名中唯一出现茶字的一个县。荼陵的命名,开始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现在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荼”的读音在西汉已有涂音和与茶音相近的两音。研究《汉书》的专家唐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湖南当时方言反切音)。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成都王褒《僮约》武阳买荼。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王褒为了惩治狂妄的僮奴“便了”,理了一份苛刻的“劳务合同”,规定了许多“条款”,其中提到荼的有两款:来客招待条款“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断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荼尽具,已而盖藏。”及卖鹅买荼条款“牵犬贩鹅,武阳买荼”。责令狂妄的僮奴“便了”从成都到百里外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将茶叶买回来。“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华阳国志-蜀志》),一则游戏的文字成了最早喝“茶”及交易的依据。
  南朝梁代(公元507-557年)顾野王《玉篇》“荼,杜胡切(d+ú→dú,按反切规律,取前字声母+取后字韵母及声调)。……又除加切(ch+iā→chiā)。”已经一字有两个读音。
 
  如果以有“音”有“义”,但还无“形”计算,这样“茶”字历史就同我们的公历同步了,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茶”造字说法
  01、借用说--先荼后茶
 
  《诗经》中的“荼”不是现在的“茶”。
 
  1、“荼”→苦菜→苦卖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就是现在的苦卖菜,我们小时候叫奶浆草,给兔子“打牙祭”的食物,菊科。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意思是“谁说苦卖菜很苦,比起我的遭遇,苦卖菜的苦可是比荠菜还要甜啊!”
 
  引申义:荼毒生灵--荼毒:毒害、残害;生灵:指百姓。指残害人民,伤害百姓。
  2、“荼”→茅、芦之类的白花
 
  《诗?郑风》有女如荼。美女多若茅花白,“言美女颜貌如茅荼之柔也”。《笺》荼,茅秀,就是茅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
 
  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3、我国最早一部辞典《尔雅》中:“槚、苦荼”
 
  槚: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东晋郭璞《尔雅注》对形态、吃法、别名作了叙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取者为荼,晚采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荼,苦荼也。”这个“荼”字,据宋代徐铉等在该书的注中说,“此即今之茶字”。“荼”字为古代“茶”字的借用字。
  《汉字的故事》(作者:郁乃尧)在谈到“茶”时也说:“茶”字产生较晚,茶字前身是“荼”,荼树本来叫“槚”,因为它的叶子与茶一样有苦味。直到南北朝时,代表“槚”的茶才分化了茶的读音,到了唐代“茶”字被人们减去了一横,成了今天的“茶”字。小篆中茶,已与今天的“茶”字十分相似了。(光明日报出版社第91页2005年版)
 
  由上述,在汉字中“茶”字比较独特,由“荼”到“茶”,经历了约一千年的沧桑岁月。而且仍能看出有一点移木接花、偷梁换柱的痕迹。
  02、新造说--“搽(chá)”、“花”去“匕”加“木”
 
  1、造“搽”字
 
  “荼”字多义(苦菜、茅草的白花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古人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因而《尔雅·释木第十四》,“槚(jiǎ),苦荼”。借用“槚”来代替茶义的“荼”,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
  2、由“花”去“匕”加“木”→造“茶”字
 
  2000年秋,韩国语言学家陈泰夏论文《茶的字形渊源与音韵变迁》就汉字“茶”作考辨并认为:“茶”字的字形首次出现于隶书体,说明“茶”字是后来新造的字,隶书体“茶”字造字法的解释来看:从木从艹(花)省,(省艹下匕)木之花叶,可供冲汁作饮料者为茶。即茶树的花叶可以煮着当作饮料来喝,所以省略了(花)字的下半部分(匕),用“木”替换,新造“茶”字。“花”古作“芲”,“芲”去掉“匕”,换成“木”,就成了“茶”字。
 
  “茶”的别名
  从茶的原产地我国的古文字和出土文物记载中,远古的“荼”中包括了“茶”,而且茶还有许多别名,常见的单音节有陆羽《茶经》记载的“一曰茶(tú)、二曰槚(jiǎ)、三曰蔎(shě)、四曰茗(míng)、五曰荈(chuǎn)”,及方言中的葭(jiā)、诧chà、槎chá。到如今,除茶和茗仍共享外,其它已消失。但“早采者称茶,晚采者称茗”,并不是“品茗”比“饮茶”更高雅,相反秋茶哪有春茶好!
 
  双音节有皋芦、选游、葭萌、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诧等。
 
  茶的奇葩雅号:草中英、草大虫、离乡草、酪奴、消毒臣、苦口师、余甘氏、叶嘉、清友、水厄、清风使、涤烦子、森伯、玉川子、不夜侯等谑名趣名。
 
  “茶”字趣谈
  01、108岁的“茶寿”,喝茶人的追求
 
  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02、人在草木间,抓紧喝茶去
 
  将“茶”字逐一拆开,“茶”字由“艹”、“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有“人在草木间”的意味,引申开来:人生无常,犹如草木,草木一秋梦一场,冷暖自知,寒来暑往,一生一世,竟然都浓缩于这一“茶”字里了。
 
  关于这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字,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读,不知茶友看了觉得有点意思不?
 
  已前述“茶”字起源至今仍无定论,仅供参考,见仁见智。无功利,仅是乐于提供相互学习的资料。要喷,也请有理有据。辱骂与精行俭德非同日而语……
 
  2018.02.03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一到七个字,谈喝茶

一到七个字,谈喝茶

深度|小罐茶中的白茶

深度|小罐茶中的白茶

看了又看

英式红茶起源
中国的万里茶路起点——武夷山
为何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叶到了澳洲,反被这个西洋牌子抢尽了风头?
唐宋茶在日本的传播
当一天中国人|大洋彼岸的神奇之旅
“茶”这样品,更有意思!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叶邮票 ,你有见过吗
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喝六山茶,说国际话
用9张图告诉你,世界各地茶杯的样子
茶叶和咖啡本就平起平坐,不分高低,中外文化均需尊重
中国茶叶种类那么多,老外为何独爱红茶?
茶文化 了解一下国外饮茶有哪些爱好
韩国茶文化
“波士顿倾茶”事件揭秘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光知道茶叶?今天咱们来看看茶馆!
中国饮茶的历史
欧洲饮茶的历史
小口啜饮,稍稍停顿 女性茗茶背后,英国茶文化的轰烈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