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茗瀹荈歌且吟(中)

  文/张菁

  除了李白,唐代有很多名噪史册的大诗人留下了饮茶咏茶的名诗名篇。如王维的《酬黎居士淅川作》、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巳上人茅斋》等等。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寥寥几字,画出煎茶雅景,而他的另一首茶诗《琴茶》中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更是被喻为名句,常被后世茶人引用。

  此外,唐人元稹的著名宝塔诗《茶》亦是流传后世的佳作,全诗用递进的形式说明了茶的形态、爱好人群、制法、煎饮法,以及何时品饮最佳,由物理属性至精神境界,如同一幅幅画卷展开,引人入胜地将读者优雅地带入一个个茶香四溢的图画。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唯知高洁鸿渐茶

  茶圣陆羽是一位茶人,也是一位诗人。他所撰写的《茶经》仅7000余字,仔细记载了唐时茶事风貌。他的诗歌,见于《全唐诗》的有两首:

  《会稽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其中的《六羡歌》虽只字未提“茶”,却称得上一首茶诗,陆羽之所以在茶中称圣,与他高贵的精神追求与率真的品性不无关系。陆羽是一个弃婴,自小被寺主智积收养,在寺庙中做苦工长大,却不愿接受寺院的安排被剃度、做僧人。作为生活在唐代的、有才华且杰出的人,被权贵们欣赏甚至还做过官,陆羽从不与绯闻结缘——他只爱茶。与命运抗争,做一个自由的人,就是陆羽用毕生为《茶经》所注的解。这首《六羡歌》,通诗平平淡淡,只说不羡富贵荣华,不羡名利权柄,只羡那西江水,曾流淌过那儿时的故乡。竟陵城外流淌的西江水,在世人眼中,这是多么不值一提、不重要的事,而陆羽却认为这比荣华富贵重要的多,这恰验证了他自己所说的“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保持性情的高洁,才能得到茶中真味,至味。

  茶僧皎然诗僧皎然

  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据说是晋代诗人谢灵运十世孙,出身儒学世家,终年醉心道教仙术,终皈依佛门。精茶、诗、佛,著有总结诗歌理论的《诗式》五卷、《评论》五卷、《诗议》一卷。这些书籍皆为诗歌创作范式之讨论,是中国诗歌理论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除了诗歌理论,皎然最大的成就恐怕就是成为茶圣陆羽的朋友,并在茶事上对陆羽产生深远的影响。

  熟悉茶史的人,都熟悉皎然和他的茶诗。作为一个创作颇丰的诗人,皎然留下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首: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访陆处士羽》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皎然的茶诗,大半都是与陆羽饮茶或寻访陆羽饮茶所得。而奠定其在茶史地位的却是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首茶诗之所以被茶人所称道,是因为其中“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一句,在这里,“茶道”被首次提出。让我们来从头看这首诗,这首“饮茶歌”是写给诗人的好友崔石的,“诮”在这里并无贬义。起首诗人描写茶的由来以及烹制的过程,然后是饮茶的感受,这个感受有3层递进的关系。一、涤昏寐:佛教禅宗有饮茶的惯例,饮茶可以怯除睡魔、解除昏沉,有助于对治禅病,而且茶的醒神功能可以助禅思;二、清我神:再次品饮,那些妄想和无明(见注)就像被小雨轻轻平息的灰尘;三、得道:道,是中国人古来所追求的终极真理,《道德经》开篇便写: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看来,道不可言说,勉强称之为“道”,它具有衍生万物、道在万物中等特性。而《易经》系辞中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之道,曰阴与阳”。在另一部经典《黄帝四经·道原》中则说:“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且)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可见“道”是世间至大、至极、至统摄一切的法则,而皎然在诗中说“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意指大道也在烧水焙茶、瀹茗品饮的过程中,就在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之后,茶与道并不相离。这一指出是具有很高的境界和意义的。在禅宗的记载中,从谂禅师曾向其师南泉普愿问“道”,师云:平常心是。从谂问:还可趣向否?师云:拟向既乖(下略)。皎然茶诗里所说的三饮便得道的境界,也许就是以本心印证天地自然的过程。

  另外,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又往往被人忽视的,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句诗用现代的话解说:那么谁又知道茶之一事能够保全你的天然纯真的赤子之心呢?唯有古代的仙人丹丘子得到此道,并从中得到益处啊!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茶道”之“道”,与之前的“三饮便得道”之“道”并非同一。此处讲的茶道,乃是用茶、烹茶、饮茶之道。丹丘子,是传说中彭祖的学生丹丘子黄山君,因为喝茶羽化成仙,这在北朝时,南陶弘景的《杂录》里可以得到佐证:“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所以,皎然的这首茶诗不仅指出“道”在茶中,更指出了方法论:怎样保全你的天真的本性呢?怎样保全你的赤子之心呢?那就去追寻茶事吧。同时,这个得“道”之路也是有次第的,亦需要每一个求“道”之人付出真实的努力和勇气。

  (注:无明。梵语Avidyā,巴利语avijjā。是烦恼的别称,又作无明支,为十二因缘之首,一切苦之根源。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贵州贞丰县的《采茶歌》
贵州苗族、贵州贵定、都匀的《敬茶歌》
贵州布依族的《采茶歌》
茶诗梦寻易武山
茶诗贺开茶山
夕归茶赋
嘎里古茶小记
忙麓茶长歌行
唐代诗人与茶
欧阳修的茶诗茶文
女子与茶
茶诗:勐海班章行
茶诗:茶之易难
品武夷岩茶诗一首
茶诗:中秋品茶
茶诗:回眸南糯山
描写茶的诗句
咏茶诗句
苏东坡赞茶的诗句
人家大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