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这条与武夷茶结伴的崇阳溪

  我家乡的那条河,名曰崇阳溪。因为她由崇安县(1989年改叫武夷山市)流至建阳,故得名。
 
  崇阳溪汇集了九曲溪、梅溪等多条支流,缓缓流淌,经建瓯到南平,再折东流向福州,最后涌入大海。
 
  崇阳溪两岸青山如黛,碧水涟漪,远近峰岩,遥相呼应。其特别之处,就是与武夷茶相依结伴。
 
  早在唐代武夷贡茶就是经此溪下行到州府建安,与北苑茶一同贡于皇宫的。曾任朝廷秘书省正字和当过闽王审之幕僚的唐乾宁进士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这是闽域最早的茶诗,也是崇阳溪上运茶的最早记载。
 
  崇阳溪上不但早就载茶顺流,而且岸边茶树葱绿。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赞之:“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由于茶品极佳,被皇帝官家所赏识。上有所好,下必效劳。“溪边奇茗”便成了贡品。先后任福建转运使的丁谓、蔡襄便令造龙凤饼茶以入贡,形制越来越雅。故苏轼作诗:“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异,今年斗品充官茶。”抨击他们的拍马劣行。可惜宦绩颇佳的蔡襄,因此添了污点。但是客观上却彰显了武夷之茶,“溪边奇茗”功不可没。
 
  崇阳溪边不但种有嘉叶,而且还建有场厂制作贡茶,址在崇阳溪支流九曲溪畔,那是元代初年的统治者下令兴建的。据清《武夷山志》的描述:厂场临畔依山排列,堂殿恢弘大观。巨构令游客感为观止,茶香引得行人翕鼻嗅闻。
 
  明末,“武夷茶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水浮”就是用崇阳溪下运。当时崇安、建安等建州之茶统称建茶,是不许出口的。朝廷曾颁令“载建茶入海者斩”。但如民谚所说:杀头生意有人做。官家利用权势做,民间偷偷摸摸做。在建溪上运茶船筏悄然而行,茶叶暗香浮动。
 
  清乾隆时,善于经营的山西茶客寻寻觅觅来到崇安县下梅,在这里收茶、种茶、制茶,茶品经支流梅溪转崇阳溪溯流西上。逆水行舟,纤夫号子与猿声鸟语互答唱和。竹筏至分水关南麓后,茶叶改为人挑、车推(独轮车),翻山过岭径直俄罗斯。孰知“万里茶路”起点原来是溪流。
 
  崇阳溪还记述着中华茶史。例如,1934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秘书戈登,受指使乔装打扮,顺闽江潜入崇安县购去大批武夷茶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模仿武夷岩茶工艺制作,1937年首次制出茶叶运回英国,朝野欢声一片。美国人乌克斯披露了这一秘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获取闽北茶叶,在取得厦门港后,又强迫清政府开放了福州港。此后,武夷茶便从福州出海,过海飘洋至欧洲,成了英人“下午茶”佳品。而在崇安县经营武夷茶的闽南、潮汕、广州三帮茶商,运茶多用舟船顺水下行。崇阳溪便是他们的重要通渠、发家水路,同时也给当地带来繁荣,时人十分看重这条财运溪。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上世纪中期起,崇阳溪的运茶事务,逐步由公路取代。崇阳溪上冷清了,我为之惆怅。
 
  时来运转,又遇新机。随着游客日益增多,九曲溪一片繁忙,深感应接不暇。“柳暗花明又一村”,智者谋划,另辟蹊径,在崇阳溪办起了“云河漂流”。这里的水流较缓,筏由三张拼成,因此其上可置案品茗。游人一次性享受到武夷三宝——好山、好水、好茶。舒心惬意。这是崇阳溪的新奉献。
 
  我喜爱这条与武夷茶结伴的崇阳溪。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茶,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泡好一壶茶,可以不错过它的美
悠悠茶韵伴书来 人生的一大享受
恶搞:那些与茶有缘的名人们
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爱
“半缘修茶半缘君”之意趣
茶的温度,暖意融融
凤凰单丛--味蕾之巅
岁月如茶--年味中的茶味记忆
茶,我泡了你的躯体,你却泡了我的灵魂
茶世界的智慧,一生的财富
我的茶饮生活
茶味,那份迷人的悠长
书中生活,茶中滋味
一壶茶,一个人,清苦到底 !
纳兰容若的一缕茶烟
铁观音,你不是没有故事的茶
与我一同放松喝茶
谁写的茶叶三字经,太有才啦!
读《红楼梦》 学妙玉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