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英:一个把茶“种”进人生的“普洱”人

  1953年春天,两个大学生扛着一木箱的书和笔记,背着心爱的小提琴,带着简单的行李,辗转轮船、汽车、工程车、马车……到达思普地区从事茶叶科研工作。
 
  1954年,他手拿小秤和笔记本奔走在南糯山茶园中,测记产量、试制茶叶,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
 
  1960年冬,他对普文农场茶队的200亩茶园进行修剪,开创了云南大叶种茶树大面积修剪的先河。
 
  1987年,他来到普洱茶树良种场,放开手脚搞科研创新。
 
  1992年,已是白发老人的他租下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一片山地,开始了立体生态茶园种植试验。
 
  ……
 
  他,肖时英,这个1933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的“外省人”,早就“变成”普洱人了。因为,他的一生,都“种”在了云南普洱,他仿佛就是为茶而生,特别是为普洱茶而生。
  1953年肖时英武汉大学毕业后,带着爱人张木兰前往勐海茶叶试验场工作,自此开始了他的“茶味人生”。肖时英和爱人毕生致力于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选育出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多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在云南广泛种植,被业界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退休后首创“立体生态茶园”,解决了“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难题,使茶叶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茶园荣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他个人荣获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兴区”茶叶研究员。在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肖时英与其他三位茶人一道被评为“大国茶匠”。
 
  立体生态茶园的诞生
 
  驾车从市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大约半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肖时英位于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大草地村民小组的立体生态茶园。山中的气温比市区要低一些,茶园里雾气还未完全散开,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在茶园中的一个院落里,随处可见与茶有关的诗文:“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让我和茶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心满意足。”“一壶清茶,几个知心朋友,纵谈天下事,几不知世间还有烦恼事”……此外,每一株植物上还挂有中英文介绍。可谓一枝一叶皆有诗,一草一木皆有识,整个小院充满了文化气息。
 
  这时,肖时英老人笑盈盈地向我们走来,操着一口夹带云南口音的普通话说:“走,我带你们去逛逛茶园!”
 
  84岁的肖时英仍十分硬朗,一走进茶园,更是步伐矫健。只见他跨过台阶,迈过沟壑,站在了茶园中间。“你们看,这是‘厂’字型修剪的茶树,有两个采摘面,这种立体修剪使茶树的产量增加了一倍。这片茶园组合种植了云瑰和云抗10号两个品种,能有效错开春茶发芽高峰期,保证茶叶及时采下树。茶树间套种了香椿、桃树等树木,结合立体式修剪,可以有效防风、防霜、防杂草、遮阴。这样产出的茶绿色、安全、优质,符合当今茶叶消费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销售前景。你看,茶树下还放养着土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耕群落’,产生了综合经济效益。”介绍起立体种植来,肖时英滔滔不绝。
 
  1992年退休后,肖时英和妻子拿出存款,又向亲朋借了一些钱,在此租茶地建茶厂,将这里变成一块“试验田”,尝试开展立体茶园开垦、多品种组合种植、茶树不同修剪方法、茶园间种林木、茶园铺草施肥、茶树病虫害防控等多种试验研究,将许多大胆的想法在这里一一尝试。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把这里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生态茶园”,还被评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这片130亩的茶园里,他分片将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再套种上了1000余棵樱花、桃树、香椿、羊奶果树、臭菜树等树木,形成了19种搭配方式。这些,是肖时英一辈子的心血。
 
  “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我立体生态茶园的尝试,打破了以往单一种茶的生产方式,可充分利用空间,构成宽大的立体采摘面,一亩立体生态茶园的产量,相当于1.5亩—2亩平面化茶园的产量水平,其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50%—80%。再加上茶园养鸡和间种林木等收入,其综合经济效益要比单一种植茶树的平面化茶园高得多。”肖时英说。
 
  一个湖南人的云南茶情怀
 
  肖时英和张木兰是武汉大学农学院茶树专业的同班同学。读书时,学校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一次茶叶展览中,一位台湾教师拿了从云南带去的大叶种茶参展。第一次见到云南大叶种茶的肖时英十分惊讶:“云南的茶叶有巴掌大喔!太神奇了!”这一眼,结下了他与云南茶的不解之缘。毕业后,他和张木兰主动打报告要求到云南工作。

沈洁 摄
  1953年春天,两个年轻人怀揣希望和梦想,从武汉启程,登上从长江逆流而上的轮船,再乘烧木炭的汽车、云南窄轨小火车,辗转数千里,历时20多天才到达昆明。在省农业厅报到后,被分到了当时云南唯一的茶叶科研单位——勐海茶叶实验场工作。这让两个年轻人兴奋不已:“能到祖国的边疆工作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早就有了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思想准备。”
 
  扛着一木箱的书和笔记,背着心爱的小提琴,带着简单的行李,肖时英和张木兰坐上汽车,从昆明到达玉溪。玉溪到峨山只能坐“马客车”。到了峨山,只能搭短途运砂石和工程材料的“木炭老爷车”。七、八天后,到达宁洱。从宁洱往南,就再也无公路了。他们又跟着一队由120匹马组成的大马帮,走上了茶马古道。步行12天,跟随赶马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到达勐海。路途中,他们亲身体验了马帮行路难的滋味,也欣赏了沿途的自然风光,领略了边疆民族风情,感受到云南人的温情与质朴。
 
  “云南已经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心灵家园。我把云南人民当作知心的朋友,并竭尽毕生精力研究、开发云南大叶种茶树,追根溯源,与这次马帮之旅不无关系。是马帮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是赶马人的精神教育了我们,我们深深爱上了这片孕育了马帮文化、生长着大叶种茶树的土地。”肖时英动情地说。
 
  肖时英曾有多次离开边疆回到内地知名大学任教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离开云南,就等于离开了研究的土壤,他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杨丽仙 摄
  肖时英在云南一待就是一甲子。如今,肖时英已经完全融入了云南的生活,曾经闻都闻不来的臭菜、折耳根、薄荷,成了他现在最喜爱的食物。虽然老伴已经去世,但他仍然坚守着二人当年的梦想,至今在为云南大叶种茶默默耕耘、付出。
 
  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研究
 
  刚到云南时,云南的茶树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茶树,结实性很差。于是,肖时英通过扦插繁殖来解决茶籽不足的问题。他做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试验,取得可喜成果,并试验成功“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成活率高,成长更快,在省内外新建茶园中广泛应用后,使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运用扦插技术种茶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南糯山茶园中选出百余株茶树进行观察,再从中选出性状优良的茶树测记产量和试制茶叶,最后筛选出性状特别优良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当时工作条件差,一切都得自己动手干,就以测记单株产量来说吧,不管天晴下雨,不顾日晒雨淋,都是自己提着小秤,一株一株把茶叶采下来,称好重量记在本子上。”肖时英说。
 
  搞选种要摸清品种资源,收集育种原始材料,肖时英每年要用大量的时间,到茶区搞调查,先后到双江勐库和董过、澜沧景迈和糯福、凤庆凤山青树、勐腊易武、勐海南糯山等茶乡,调查茶树地方品种和栽种制作技术,向茶农学到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撰写了《云南大叶种茶地方品种整理与鉴定》《云南特有的茶树栽培技术经验》等文章。
 
  夫人张木兰在制茶工艺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她从改良茶树品种入手,并在绿茶加工工艺有所突破,研制成功精细加工工艺——翠茗新工艺,在全省推广后,云南绿茶品种有了很大提升。现在的滇绿已成为浙江、福建、广西、湖南等地的俏销货。
 
  1987年,肖时英和张木兰正式调入普洱茶树良种场工作,在这里,他们放开手脚做实事、搞科研、搞创新,选育出云瑰、云梅、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五个无性系茶树良种。这些品种都已通过省级、市级鉴定和审定,并分获省和市科学技术奖。为了纪念已故的张木兰,肖时英还选育了“木兰1号”新品种。
 
  “有教无类”传承毕生所学
 
  肖时英带着我们参观完茶园后,又回到小院里。当天,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收徒。
 
  在印有“‘大国茶匠’肖时英先生愿收罗凯楠为徒,罗凯楠愿拜肖时英先生为师,师徒同心,致力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的证书上,肖时英和九零后茶人罗凯楠郑重地签下名字。
 
  罗凯楠是景东天泽茶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年轻茶人,他没有赶上肖时英12月7日的招徒仪式,只得来到茶园,单独拜师,成为肖时英的第15位徒弟。这些徒弟中,有公务员,有学生,有企业员工……最大的已经50多岁,最小的只有17岁。“有教无类”是肖时英收徒的原则,在他看来,成为他的徒弟没有学历、经验等门槛限制,只要热爱茶、肯学习、有发展云南茶的志向的茶友,就能聚在一起学习。对于教学,肖时英有许多想法。茶园里建有图书室、娱乐室等设施,他要求徒弟们要静下心来,来此常住,边学边干边实验,通过愉快地学习和交流,真正学到知识。
 
  “立体生态茶园凝聚了我的毕生所学,它是一种创新的生产模式,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进入新时期,我们应该有新想法、新措施,把立体生态茶园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后继有人。收徒是一件喜事。我们的茶园一直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这次收徒,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我的徒弟,要坚持知行合一,既要学懂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动手创新;要教学相长,积极交流各自经验,互相影响和促进;要教技结合,应用好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实操相结合,学好技术,让技艺后继有人;要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认真学习研究,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肖时英说。
 
  肖时英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选育工作,用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一生只育一株苗”的工匠精神,让如今的云茶根深叶茂!正如他所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朱文精,不该被遗忘的云南茶人
茶圣集团董事长叶泓廷简介履历
茶匠杨世华 他的古茶园非要“两休两采自然天养”
普洱贡茶制作传承人李兴昌成为“云岭首席技师”
郑世璜: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一)
郑世璜: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二)
郑世璜: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三)
郑世璜:中国茶业出国考察第一人(四)
袁丽:传承“宋采”工艺,提升云茶品质
罗凯鸿:与茶共舞 真情反哺
董祖祥:坚定信心走好“有机”路
方一知丨企业外脑实战普洱茶之金戈铁马一品堂
方一知 | 普洱茶三题
白马非马丨普洱茶行业将进入品质时代
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复兴中国红茶的千钧重担,让我不敢离开桐木(一)
金骏眉创始人江元勋:复兴中国红茶的千钧重担,让我不敢离开桐木(二)
遵义茶人梁大庆:一心带领村民“奔小康”
方一知 | 企业外脑实战普洱茶之七:奇妙的云南岩茶
80后西湖茶农胡旭:他的春天,在茶叶尖尖上
黄彦文企业主管返乡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