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忠华:观央视财经巜经济半小时》“看不透的普洱茶”有感!

  有关普洱茶的新闻年年都上央视,已是不惊不喜,成了常态,也显得淡定了。可今天来到杭州参第二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的报道让我有些淡定不起来。今天杭州的天气已很热,但感觉有一丝寒意,有些失眠。
  回想十年前,普洱茶“断崖式”下跌,让业界谈之色变,曾风光无限的普洱茶因被报道“猪圈发茶”一事,结果落得一地鸡毛,普洱茶“崩盘了”。十年不知不觉,2017年普洱茶再次成为茶类新宠,普洱茶公共品牌价值名列中国茶类第一,普洱茶再次来到舆论的风口上。是哪里出了问题?下一步又会发生什么?
 
  去年九月,方舟子发起一场“普洱茶致癌”的攻击战,我应“今日头条”之邀参加论战,现已尘埃落定。今年3月5日,本来老班章的茶叶还没发呢,但就被“拍”到46万元/公斤,大家都在欢呼雀跃,当晚我在今日头条发文,给老班章及“抄族”们泼了几滴冷水。但火势太猛,几滴冷水又算什么?
  普洱古树茶本是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很正常。但不觉之间,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商业模式好像变了,过去是以茶农种茶一一初制所收鲜叶加工一一深加工企业加工仓储销售一一经销商分销等模式。现在是经销商都到名茶山上直接跟茶农收茶做茶,弃掉初制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这到有些与电商相似,这种模式的利弊也众说纷纭。
 
  我看“茶叶经销商上山”也是有好处的:首先,名茶山上人多、车多,这叫博得人气;其次,茶农茶叶卖得高价,收到现款,短期收入增加;再次是茶商体验了一把茶农生活,实现茶山游,何乐而不为;最后是形成普洱茶市“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茶商上山”弊端也不少:
  一是茶叶加工、品鉴是门技术活,也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分,茶叶初级、精深加工体系的形成,国家用了几十年才培育起来,若都跳开这些环节,茶企特别是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活得下去吗?都去开夫妻店,轻松赚钱,也不用上税,多美哉!
 
  二是从茶农直接买茶是不上税的,若上税的茶企业都活不下去了,国家税收谁来上交?社会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这与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普洱茶大仓储等战略目标有点相向而行。
  三是“茶商上山”也是有套路的,通常到第一线拍一些釆茶、制茶的亲身照,证明我是上过茶山的人,是做过茶的人,然后购买少量正真的名山茶,至于更多的茶那里来的只有自己知道,总之可以名正言顺的告之天下“我的茶是XX名山茶,不信!有照片为证”。一般情况,茶山上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茶商上山”的季节,之后云南雨季来临,也日渐稀少。而茶叶的春茶只占到全年的20%左右,价格被抬高后,大量的茶将来卖给谁?有的初制所在迷雾中也会加入春茶抢收大军中,结果高成本的茶叶被套在手里。
 
  四是过分抄作“名茶山”之后,造成假茶泛滥,形成“假币逐良币”的社会现象。这里尤以冰岛、老班章为盛,长久以往也会把资源和信誉透支。“高价的不一定是真冰岛、真老班章,低价的一定是假冰岛、假班章”,这话已不陌生,当市场上99%都不是真的时,危也!也别太自信了!哪一天市场真的抛弃你时,真对不住祖宗。
  五是要破坏、摧毁一种商品模式,也许只用一两年,但要重构也许要几十年。那种模式好,需要时间来经验。
 
  在普洱茶的十年周期律来临之际,如何让这轮市场恢复期更长久些,普洱茶的消费更理性些,让普洱茶的健康功效有更多的人得以分享,从而避免2007的惨痛教训重演。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陈国义先生——干仓教父
包忠华:中国茶企为什么超越不了“立顿”?
包忠华:茶叶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
小小茶人张爱民“微自豪”的一天 看大益茶如何在“95后”心中生根发芽
倚邦,除了喝曼松,我们还能喝些什么?
湖南安化:回乡创业追梦路 以茶帮困共致富
方一知︱普洱茶的整合期,我们怎么办?
茶人匠心“守破离”
石一龙:“天下霸唱”老班章
石一龙:易武之巅薄荷塘
赵朴初与南糯山:南行万里拜茶王
【访谈】洪耿洲:从深耕原料到日单品销量过200万
石一龙:喝了曼松不论茶
宋米和:中茗茶叶专业合作社创建人
石一龙:双江勐库黄金茶“冰岛老寨”的审论
邹家驹:中国茶 中亚漫行
杨莲花:振兴“徽州莲心茶”
石一龙:吃茶去,无问东西,拷问灵魂
茶农:罗小芹
回乡创业的艰辛里我把寂寞熬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