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家女百练成“茶王”

  薛群英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憨厚、爱笑、少言。朴素中透着真诚,寡言中带着质朴。便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农人,在2019年第四届“狗牯脑杯”全国绿茶手工制作大赛上,从群英中拔得头筹,荣膺“茶王奖”。
 
  自幼便在茶事中耳濡目染的薛群英,磨砺32载的茶道人生,又经历了哪些沉沉浮浮?
普通农家女百练成“茶王”
  薛家茶女初长成
 
  12岁那年,薛群英读小学五年级。
 
  家里穷,缺劳动力。薛群英是大娃,二妹才两岁。早上天还未透亮,父亲就催着上山摘茶,她总是到临近上课才匆匆回家,放下竹篓、扒两口饭,赶紧背起书包去学校。
 
  不同于现在划分标准的单芽、一芽一叶,那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长了就摘。炒茶用柴火灶,火要烧旺,锅温才高,炒出来的茶才香。当天摘当天炒,否则口感不好。母亲忙不过来,需要人搭把手,便唠唠叨叨地把经验说给了女儿。
 
  所有同学上晚自习时,小群英的座位永远是空着的。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搬着板凳站到灶台,在昏黄的灯光下学着炒茶。杀青、揉捻、烘干……时间久了,也看了个大概。
 
  讲究不多,只要炒干了就行,可小手却难以承受锅里的高温。经常被烫起泡,就贴上买来的白胶布,晚上再撕掉继续炒。灶旁不断上涌的水汽,还常常会让眼睛红、牙齿疼、脸肿,要吃老鸭蛋,还得搁上木梓油才能降火。
 
  最难熬的,还是夜深,困乏一点点蚕食着意志。传统手工艺耗时长,六七斤茶叶,就得做到凌晨近4点才能完工。炒了的茶要装进垫上草纸的竹篮,放到炭火上烤。
 
  有次实在太过劳累,小群英坐在炉旁边睡着了,茶叶烤到九成干,没来得及翻动,底部干了,上面的仍是湿的。被父亲一顿责骂,她心中感到无比懊恼。
 
  泥里掘金做好茶
 
  都说靠山吃山,可贫瘠的大山里却没有值钱的产业。为了填饱肚子,家家户户都会在田里种水稻,茶叶就栽在田垄和山上。有经验的老农会先锯好竹筒,再把茶叶籽扔进去,才能防老鼠,提高成活率。
 
  念完初中,薛群英辍学了。日复一日的摘茶、炒茶、卖茶……茶人的生活简单而宁静。
 
  1996年春,她嫁到了临近的立新村,丈夫钟坤松家中同样一穷二白,只有两亩地。种地、种茶,小两口就像耕耘的牛一般,誓要在这片泥土里掘出金子来,闲暇之余,他们还跑工地做泥水工以贴补家用。
 
  两个儿子的接连降生,给小家庭平添了几分热闹和乐趣。可连轴转的白天摘茶、晚上制茶,却让薛群英犯了难。她等孩子入睡了,才能开始做茶。有时茶叶还在锅里,儿子半夜醒了哭闹,只得丢下手头的事去照顾,因此浪费了不少鲜叶。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做茶的决心,心里想着今晚做不好,明天再重来。
 
  谈何容易。夫妻俩把茶叶从戴家埔带到县城,再转车到近300公里远的南昌毛遂自荐,特产店跑遍了,可茶叶却一丁点儿没卖出去。
 
  钟坤松心中很是不甘,便托小有名气的同行带茶叶去。结果商家不但热情接待,而且照单全收。发现了“先认人后认茶”的潜规则,钟坤松琢磨开了,要想茶叶卖个好价钱,不仅得“修炼内功”,还得走出去参加“武林大会”。
 
  夫妻同心研茶艺
 
  近年来,技能培训、产业奖补、媒体报道、多元包装、组织茶企参展参评……在政府积极引导下,茶产业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
 
  看到因外出务工而使部分茶园荒废,钟坤松和薛群英一合计,接下了邻村淋洋村小水山500亩高山野生茶园的承包管理,并成立合作社,认真学习茶叶的种植、管理、制作。
 
  看似简单,做起来难。夫妻俩对此深有体会。要做出一锅好茶不仅要掌握好锅温,还要在味、色、香、型上达到一定标准。每天做出来的茶,两人都会泡上一杯观茶形、闻香气、品滋味,并对同行们提出的建议虚心接受,再思索如何改进。
 
  2010年“中国·遂川县首届狗牯脑茶王赛”银奖、2015年“狗牯脑杯”全国手工制茶大赛三等奖,钟坤松两次参赛均获得不俗的成绩。而背后,是身为“茶道中人”两口子的四处学艺、反复琢磨和互相切磋。
 
  名声打响了,茶叶好卖了。为了确保品质,钟坤松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茶园管理上,当大大小小赛事的消息再度传来,根本无暇兼顾。都说“成功男人的身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他却觉得,妻子在自己身后埋没了好手艺着实可惜。
 
  听到代表合作社“出征”的提议,薛群英跃跃欲试。其实,她早就想做这个“吃螃蟹的人”,检验自己打磨数十年的技艺了。在茶叶的主产地,会做茶的女性不在少数,但走出家门学技术,甚至敢于参赛的却是凤毛麟角。
 
  茶乡盛事显身手
 
  “手工炒出来的茶有温度,有情感。”薛群英告诉笔者,小气候、高山茶,很适合手作。就拿揉捻这个步骤来说,叶子薄就轻柔,叶子厚力道就重些,更能灵活掌握。
 
  2019年5月,第四届“狗牯脑杯全国绿茶手工制作大赛”现场,薛群英的参赛号码是55号,架好锅在场地前排等候。62名参赛选手中,女选手仅有4人。偶有几个围观群众小声嘀咕:女人也能干好这手艺?
 
  薛群英不是没有经受过考验。
 
  2016年,在遂川县“第三届狗牯脑茶王赛”中勇夺金奖。
 
  2017年,参加遂川县“狗牯脑茶制作技能竞赛”,历经初赛、复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很快,薛群英的心情平复下来。现场的喧嚣和人流,仿佛听不见、看不到。万籁俱寂,眼前只剩下茶。拣青、杀青、揉捻、提香……每道工序都娴熟而沉稳。烟雾升腾中,茶香四溢。
 
  成绩揭晓!薛群英以最高分94.55荣获卷曲形绿茶“茶王奖”!
 
  4年斩获3枚奖牌的战绩,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和丈夫钟坤松并称为“夫妻茶王”。
 
  因为常出去参赛,合作社的学习氛围浓厚,带出了好几个“种子选手”:学炒茶不久的80后张春艳两度获誉、钟兆友也在赛事中成绩优异……
 
  女性心灵手巧,能静下心做好茶。薛群英靠的是始终不变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勤勉。谈及将来的打算,她说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乡邻们靠茶致富。她目光投向了远处,那山峦连绵起伏。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亚太访谈|中吉号杨世华:以茶为媒,助推东方文化复兴
与梦同行 《茶人专访》第二十七期之侯明清&万秀兰:希望祖祖辈辈都是中茶人
李先国,一个从“学院派”转变“实战派” 的匠心茶人
一球成茗: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郭文杰:村民致富茶满园
汪冬根:自己富不算富 全村种茶一起富
他带领村民种茶致富,发展“智慧茶园”只做有机岩茶
曹国羽:种下“摇钱树” 带动群众致富
郑昕杰:中专毕业回家种茶 让家乡茶叶重焕生机
陈盛峰:苦练26年,炒出最有南京味的茶
老包说茶:有机茶的快速发展
老包说茶:独立茶叶认证体系和标准
老包说茶:普洱茶“存而不喝”变为“存而又喝”
李兴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
老包说茶:云茶向非品饮类产品的开发转型
李兴昌:推广普洱茶文化 倡导茶饮新风尚
老包说茶:为什么普洱茶会成为茶人的终结者?
肖益平:白沙溪走出的千两茶工匠
毛立民:人才、技术赋能中国特色茶叶提质增效
江用文:坚持推进茶叶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