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话】谁在颠覆普洱茶?揭秘普洱茶真相

  普洱茶是一个古老的品种,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迄今为止,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仍然没有得到明确认识。现在跟任何一个新茶友聊天,不管喝了10年还是8年,或者刚开始喝普洱;首先面对的都是同样的话题:纯料和拼配;乔木和台地;现喝与存放。而一惯行为,似乎是颠覆了众多资深茶友的认知。有的制茶,以古树纯料为主,也做拼配;但本质上并不代表纯料派,也不代表古树派。如果把这些概念对立起来,非要站队,变成非黑即白,是非常不合理的。
 
  1、1949年以前制作的茶,主要是纯料茶;
 
  2、1990年以前制作的茶,主要是乔木茶为原料;
 
  3、1949年以前的工艺,是手工石磨为主;
 
  4、起码在1990年以前,普洱茶没有越陈越香的说法。
 
  上述4点,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简单说明如下。
 
  1、1949年前制作的茶主要为纯料茶,是当时条件所限,交通物流运输不便,一般就地取材压制。现存的一些茶也说明,号级茶主要以古六大茶山的茶为主而制作,都可以划分为纯料茶。由此上溯到1000多年前,普洱茶的发源,普洱茶的制作;应该都是以纯料茶为主的。
 
  拼配茶的历史始于1949年后。国营垄断时期,为了均衡全省各地产茶区的利益,把所有茶叶都用起来,才有了拼配。拼配的起源,并非是为了提升茶品的质量,只是为了经济效益。在纯料茶的历史上,经过上千年的竞争;普洱茶名重京师,以古六大茶山最佳;是世所公认。而60年的拼配,抹杀了茶山的特性,抹杀了普洱茶的真、纯。原来的普洱茶,生产者、商家、消费者都可以明确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原料,制作成什么样的茶;从而可以依据茶山来确定自己购买的需求。而拼配,抹杀了个性,形成了所谓神秘配方,把普洱茶变得神秘起来;最后,除了配方者,生产者、商家、消费者都不知道这些茶的构成原料,从而,配方掌握者就有了某种特权;而这个并不稳定的配方,被一些人利用,炒作、神话,就有了2007年的巨大泡沫。
 
  反观2008以来的纯料茶趋势,消费者甚至都有资料获悉,老班章毛茶的价格,麻黑毛茶的价格等等。随着名山毛茶价格的攀升,以某些拼配茶为主的厂家、商家,就异口同声,高喊泡沫大了,泡沫大了;但这个所谓的泡沫一直没有破灭。为什么?优质的茶对应高端的价格,并非是泡沫;而不管如何,那种莫名其妙、鱼目混珠式的价格疯狂,才是泡沫。现在的茶商,现在的茶友;我想,大部分应该都是普洱茶品饮者里的90后;所以,很不幸,在普洱茶历史上最浮躁的时期,接受了最没品的教育。1990-2007年的历史,我想命名为普洱茶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主流是拼配,是台地,是乱世之作;佳作极为稀少!由此教育出的消费者,还自诩为老茶客。以1990-2007年的主流茶品为标竿,去衡量整个普洱茶,就很容易错误理解普洱茶!
 
  请大家注意1990年,这个重要的分水岭。1990年前制作的茶,主要是乔木茶为原料。为何?请注意大益的布朗山基地、巴达山基地是什么时间开始种植的?1986年!80年代,是云南茶农在政府统一要求下,大面积种植新茶园,由此形成台地茶的高峰期。台地茶试验于1960年代,1970年代末开始推广,1980年开始大量种植。其导致的后果是,1990年前普洱茶的年产量不到1000吨;目前的普洱茶产量是5-6万吨。2007年高峰期,制造了大约14万吨。根据茶树的生长周期,起码需要5年左右的生长才能开采。所以,我们把1990年划分为台地茶开始大规模成为普洱茶原料的开始。不一定那么精确,但八九不离十。由台地茶的生产历史,得出一个结论:1990年前生产的普洱茶,以古树、乔木茶为主要原料。
 
  查阅了普洱茶的生产历史;在80年代,平均年产量为500吨左右,只是目前产量的百分之一。当我们拿着号级茶、印级茶来对比现在的主流普洱茶,原料已经面目全非了。希望用台地茶来存放出号级茶、印级茶的口感,似乎从原料这一关就说不过去。要恢复普洱茶在清朝以来的盛名,似乎较为靠谱的方式,还是得从原料的一致性上考虑。古树茶、乔木茶应该成为收藏级普洱茶的基本要求;而1990年以来,用台地茶制作的普洱茶,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现给人印象深刻的茶品;也从另一面佐证了这一点。
 
  88青、99易昌号、99绿大树、大白菜……市场上稍有名气的茶,似乎都一定会靠上乔木或者古树原料;或者野放、野生的概念。所以,目前茶友的构成里,仍然是喝着最普通的茶,最大众的茶成长起来的茶友,以台地+拼配为主;因为真正的优质茶数量太少,大众接触不到。20年喝普洱茶的历史,虽然足以形成对普洱茶的基本认知,但忽略了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普洱茶应该具有怎样的本质。
 
  把20年以来的,拼配+台地的口感,当做了普洱茶的评判标准,是一种悲哀;而最悲哀的是,哪怕这20年内喝到一款好茶,却依然无法找到一个能复制这种口感的制茶人。在大滇的体系里,强调包容性,台地+拼配有它应该有的位置;但只能是普洱茶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台地+拼配有其存在的理由,就是入门不需要很高的门槛;但如果只是少林寺的新人,刚学了一点入门功夫,就以为自己是少林派高手,那是一定是要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
 
  我们在前面讲了普洱茶的真正传统是纯料+乔木+手工石磨压制,还是脱离不开原料+工艺的范畴。从有历史记载的唐朝,直到1949年;普洱茶的主流都是采用乔木茶,纯料茶,手工石磨压制而成;历经千年,久经考验,成就了普洱茶的声誉。1990-2007年,这混乱的18年,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原料和工艺,大量生产制作,占据了目前市场流通量的90%以上。更可怕的是,这个混乱年代误导出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愚昧的业内人士,而且把持着主流的话语权,给整个行业带来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第一、名不符实
 
  年份不对,山头不对,包装胡乱书写年份和山头用料,对消费者的误导非常严重。一款号称10多年的茶,实际只是两三年的茶做仓而出。业者以从事行业数十年的经验拍胸脯保证,让购买者确信茶的陈期没有问题。以此为标杆,对完整经过5-8年入仓~退仓全过程的茶;给予30年陈期的判断,会轻松成立。市面上流行所谓的文革砖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利益驱使
 
  业内有不少明白人,非常明白普洱茶的真相;却苦于自己的库存量大,不能告诉茶友真相。关于这一点,我也曾矛盾和斗争过。2008年,我还有许多大品牌的库存;但在亲自去收茶制茶的过程中,发现从用料的角度;自己收原料加工成品,很容易做到比大品牌的茶品质更高而价格更低。把两种茶放在店里给客人喝,懂茶的朋友跟不懂茶的朋友,最后都愿意选择我自己做的茶;对此我只能是无话可说。如果告知真相,自己的库存产品将无法销售,或者只能大幅削价处理。在品质的巨大差异之下,我选择了低价抛售大品牌产品;因为我还是觉得,留存优质的茶,会更有前途一些。我也曾告诫大滇的销售人员;不要试图给传统大厂货的经销商,推销大滇号产品;因为无论如何,要充分考虑到发生商业沉船的巨大成本付出。做为大厂货的经销商,我很了解;少则数百万,多则千万上亿的库存;必然造成一般性的商业操作,都会以这些库存所代表的利益为出发点。茶商不是茶友,并不总是用茶叶品质来说话的;而颠覆普洱茶的,恰恰就是这种永恒的商业利益。
 
  乔木或古树纯料+手工石磨压制,似乎就是古代普洱茶的完美公式了。大滇如果是站在传统这一边,立刻会看到对面站出了成千上万人,有无数批驳的话要对我说;所以,有必要先把自己的观点说明白:古人有可取之处,我取古人;今人有可取之处,我取今人;这就是大滇制茶之道。通过充分解析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大滇判断;原料选取古树乔木才是正确的方向;同时,作为普洱的一个支系,拼配之道,也独具魅力。当然,大滇所认同的拼配,是基于品质互补的拼配,而非为了降低成本的拼配。这个就是1949年后,整个行业对于普洱茶的贡献。纯料与拼配共存共荣,并无不妥之处;非要泾渭分明,置之对立,毫无必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普洱茶。先进的科技进步,当然要采用;一味复古,置现代科技于不顾,那叫食古不化。如同大滇一直认同的锅炉蒸汽蒸茶,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工艺下的蒸茶一样。合理利用现代工艺,的确能帮助普洱茶做得更卫生,更富活力。
 
  让我们来回顾两派争议的焦点:
 
  第一流派,大厂派;原料和工艺都是顶尖的,不容质疑的;
 
  第二流派,完全复古;凡是古代的,都是对的,只能模仿。
 
  第一流派试图踩扁第二流派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几个方面;大厂更具规模,更卫生;更具经验,更正规……。
 
  我不知道这样的论调有何依据?这些仅仅是依赖于从业者的主观判断。凡是规模大的,理所当然就应该正规,就应该差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小的,则一定会跟脏乱差、不正规结缘;由此论之,华夏长城干红,应该比拉菲具有更加优秀的正规化品质……。
 
  第二流派相对于第一流派,引以为傲的,是原料。原料,细节上面明显强于第一流派;但一味的复古,却又有着致命的先天不足。我想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作为今晚说茶的结束:为什么普洱茶在历史上一直是粗茶?十大名茶里一直没有普洱茶的排名?为什么历史上的普洱茶,没有越陈越香的说法?既然古法就能达到顶级茶的水平,为什么普洱茶在历史上一直是小众茶,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普洱茶在历史上固然有名,甚至有名重京师的声誉。但事物的另外一面是,自古以来,十大名茶里从来就没有普洱茶应有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要想解释这件事,我们有必要从历史说起。
 
  回到唐朝。普洱茶在唐朝的时候,揉制成团,是为团茶;就是今天的紧压饼茶。宋朝继之,直到元朝和明朝。明初时期,年号洪武,出了一个著名的开国皇帝,朱重八;穷孩子出身,非常体恤民情;坐上皇帝的位置,当然想减轻百姓的负担;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自然引起了朱重八的注意。团茶,用散茶制作,然后喝的时候又要分解为小块;看起来,非常繁复,做了重复劳动。那么,就不要那么麻烦了吧;制作成散茶,直接销售吧,节约了很多劳动。圣旨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中原大地上的普洱茶销售,只能变为了散茶。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历史性倒退。运输散茶和运输紧压茶相比,消耗的劳动力增加了很多;而且,紧压导致的独特陈化特征被抛弃了。晒青毛茶要想跟龙井PK,实在是差了很远;这也造成了中原地区对普洱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反而是普遍存在误解。即便是到了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也没有给普洱茶翻案。作为喝茶的大行家,乾隆皇帝依然以绿茶为主,写下了很多关于龙井、碧螺春等茶的诗文。当然,紧压茶的历史并没有停滞;不在中原卖紧压茶,并不意味着不在边疆地区卖;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马帮铃声,所以就从来不曾停止过。不难设想,把成千上万担散茶运到青藏、东南亚等地区,是多么困难;而紧压茶,从运输的方便来说,显然是必须的。
 
  清军入关,改变了明朝对于普洱茶的态度,紧压茶重新进入中原。因为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和生活习惯,普洱茶成为游牧民族的天然伴侣。满族和蒙古族占据了统治地位,必然会对明朝当年严加控制的茶马贸易进行变革。要知道,当年要用宝贵的战马,才能换得少许的茶砖;现在做了统治者,贵族们对普洱紧压茶的需求,理所当然是依然故我;那些所谓的十大名茶,对满清贵族来说,吸引力肯定没有熟悉的茶砖那么大。当然,少数汉化得比较彻底的除外。作为统治者,满清跟明朝在茶叶的**用途上并无不同,仍然是控制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经济与**手段之一。所谓的普洱贡茶,进入京师;主要用途之一,仍然是赏赐给新疆、青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部落首领;包括后期,赏赐给外来夷人。赏赐用茶,基本为紧压茶;而皇家自用的,当然是普洱茶的芽尖。不管好不好喝,起码都是芽茶,女儿茶。所以,在红楼梦里,关于贾宝玉喝普洱茶那一段,喝的就是芽尖茶,散茶。直白地说,虽然普洱茶的紧压茶,已经作为贡茶进入北京;但皇家并没有真的很重视,当做很珍贵的高端茶品,而只是作为赏赐臣子的物件之一;原因是因为耐放,不易变味;不像绿茶,放不住。由此,又有了一个说法,夏喝龙井,冬喝普洱。那时,当然是没有普洱熟茶,喝的都是生茶。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喝普洱,为什么?没说喝的是老普洱茶;实在是因为这东西“味最酽”!绿茶放到冬天喝,没法儿喝了;普洱放到冬天,仍然好喝;这就是名重京师的原因了。
 
  考察当时的主要茶品,均来自古六大茶山;倚邦、易武等地,没有老班章;以今日之观点来看,茶性均属比较温和的地区。满清时期的首都,自然是八旗子弟的天下,谁跟谁不是亲戚啊?既然贾宝玉家,这样一个级别不算高的家族,都能得到普洱茶;可以想见,云南地方官员,一定不会忘了,那些比宝玉家里更有权势的其他富贵人家。
 
  普洱茶,归根结底,是以大叶种茶、晒青、耐存放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群体认知与接受;但与龙井等高端绿茶相比,先天不足,所以不能登上大雅之堂。这个先天不足,来源于汉族的文化。汉族的文化,非常重视外观的表现;历史上有许多冤案,因为长相不够英俊,本来是状元的,被皇帝或者主考官改了名次;或者科举成功,却只能永远候补,终生无法做官。普洱茶就是因为大叶种粗旷的外观而吃了大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普洱茶长期以来的主要消费群是少数民族。凡是少数民族用的东西,中原文化大抵认为粗鄙不堪。即便满清贵族喜爱普洱茶,但是,制作工具一直是掌握在汉民族的文化人士手里。汉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非常强大;可以同化少数民族,却从来没有任何可能被别人同化。凡是接受汉族文化的皇帝,在文字记载里,评价都比较高;比如乾隆皇帝。说到底,中国历史,还是汉民族为主的官员用汉字来记载的!普洱茶出身云南边陲,属于西南夷人,落后地区的产物;在自大的中原文化里,怎么可能列入十大名茶?十大名茶中,又有哪一个茶,是非汉族地区出品?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茶叶的保质期有多久?

茶叶的保质期有多久?

看了又看

【普洱茶话】区分普洱茶的“入仓茶”与“未入仓茶”
【特别推荐·原创】尘浮两百年,困鹿山的争与不争
【普洱早课】优质普洱茶的三个原则和七佳指标!
普洱茶:何为名山?何为好茶?
【普洱晚课·原创】春茶和秋茶相比较,哪种更好喝?
【暴走茶话】普洱茶淘宝电商的生存处境A:在死胡同里如何狂奔
冰岛与河南茶商的那些事儿
【茶人茶话】识破普洱茶的经典谎言?其真相何如?
做普洱茶盲从于“百度竞价”,那“你”可能是第二个“武警二院”
【茶人说茶】其实普洱熟茶也具备投资和收藏的价值
纯料概念的演义是资本追逐的结果吗?
【喝茶说茶】收藏普洱茶是情怀不是价
喝大益十年的熟茶,是怎样的感觉?
【普洱早课】普洱茶名寨(老班章)
【茶人说茶】拼配PK纯料——普洱茶中的“令郭”之争
秘境茶山行︱这些年我去过的茶山——困鹿山
【暴走茶话】为什么我们总买不到好茶?
你所选择的普洱茶,你真的喜欢吗?
【茶人茶话】刮风寨普洱茶告急!
云南中期茶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