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1990年代老茶头和1996年凤庆青饼(节选)

  二
 
  计划经济时期,没有老茶头这个词,所谓的老茶头都是作为副茶,能打散的都打散拼入堆子中,不能打散的要么焚烧作为有机肥,要么直接扔掉。
 
  之所以丢弃,一个原因在于当时国内无人消费普洱茶,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熟普制作的过程中,毛茶一直放在水泥地面,不断要翻堆,老茶头形成的原因是果胶质从上流于堆子底部的茶叶上凝结成块状,当时的卫生条件不似如今这般讲究,所以,不要说茶头里面有沙尘毛发,就是在成品里面也有,这样的老茶头又有谁喝呢?
 
  而且当时的价格出厂价就是在14、5元一公斤,国内市场也无人消费,块状的茶头,无法拼入成品当中,干脆就一把火烧掉。
 
  当时有散茶(熟普)生产计划的厂家普洱县茶厂、澜沧县茶厂、景谷县茶厂、景东县茶厂都是分级交付给省茶司,省茶司再根据销售分配于香港的15家头盘商。
 
  香港的熟普市场一直是稳定供应,商家对于等级原料也非常熟知,尤其重视细节,当时的茶叶出口必须有三个样品,一交省茶司,一交头盘商,一交厂家留档。
 
  计划经济时期,级别控制严格,尤其是出口事务,不能马虎。香港的头盘商喜欢8910以及级外茶这样级别的产品,对于副茶类产品从未接触到,也从没有进口的计划,所以,茶头这样的副茶不可能掺入成品散茶当中。
 
  所以,1990年代的老茶头就只是一个听说的故事而已,当不得真。
 
  曾经有人传说思茅地区某厂一个老太婆去台湾参观,看见台湾人把茶头当成古董茶在卖,价格很高,回头一想,自己仓库不是留存了很多,当时都叫“鸡屎沱”,本地人不喝,也无法交售给省茶司,就一直存放在仓库角落。从台湾回来,就把这堆“鸡屎沱”拿出来卖了大价钱,建立了一个大型茶企。
 
  其实,传说就是传说。只不过,这个传说有点影子。
 
  邹家驹先生曾经著文说过这件事,计划经济末期,也就是199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虽然存在,实质已经解体,省茶司承包了几十个经营部门,都是各显神通,从飞机到石油,从大米到白糖,任何紧俏物资,省茶司的经营部门在当时属于有钱的单位,每个部门都有上百万的经费,拿到大项目还可以特批,所以,经营效益特别好,茶叶的事就被几个部门垄断,生产的主力是下关、勐海、昆明这三个茶厂,其余的生产计划就已经被打乱。然而,下面的县茶厂则还在按部就班的生产,生产了则毫无销路,就各自职工拿点茶叶到处贩卖。一次茶博会,邹家驹喝到一款熟茶,觉得口感还不错,因为当时能生产熟茶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好奇,就和摊主聊起来,原来是一个县茶厂叫李美英的老太婆的女儿。邹家驹记起来,李老太太是原来下面县茶厂的一个发酵师傅。
 
  2000年之后,内地市场逐渐开始热销普洱茶,于是,这些茶厂积压的产品在2003年的时候反而成为不可多得的好茶。
  至于有人把老茶头的历史推导至于清代,缘由在于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一文中有叙:“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
 
  其实阮福此处所指是晒青毛茶制作过程中,由于揉捻这一环节粗放导致毛茶“固结”。而茶头的形成,则是熟茶制作过程中,由于泼水发酵,果胶质溢出,于堆茶底部的毛茶形成,这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晒青毛茶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云南熟茶工艺是1973年才出现的,就算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的广东发水茶的工艺,也怎么推导不到清代时期就产生茶头。
 
  把老茶头这个名称搬到茶叶包装上,作为一个正式的产品名称,也是2005年勐海茶厂首次。
 
  当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出现,还是源于普洱茶如今成为了一个重要茶类,在做工上、卫生条件上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有关,而老茶头相比其他成品茶,的确是粘稠度较高的。(摘选)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茶人茶话】普洱熟茶工艺为什么国家要保密?
【喝茶说茶】懂不懂茶不重要?只要知道这个就行了……
【普洱早课】普洱茶存在哪几大误区?
【普洱茶话】普洱老茶的9类现状
【茶人茶话】"皇帝的新装"之老茶圈的权贵阶层
【暴走茶话】我为什么喜欢拼配茶?
【普洱茶话】普洱茶十大谣言是不是真的?
【普洱早课】掌握古树普洱茶的分类
【茶人说茶】稀缺的一扇磨古树茶,每年就产1000公斤?
【茶人茶话】究竟怎样叫“懂茶”,懂普洱茶?这篇文章告诉你50%!
布朗明月传之蒙恬——新班章
【喝茶说茶】了解四个阶段的普洱熟茶,教你喝懂熟茶味
【普洱茶话】普洱茶为什么需要发酵的“载体”
【茶人茶话】看懂熟茶叶底,你就是半个专家?
【喝茶说茶】喝普洱茶,茶友们绕不过的几道坎!
【茶人说茶】浅谈普洱茶的“茶韵”
小青柑—“小心肝”修炼手册
【茶人说茶】熟茶必将是普洱茶的下一个爆发点
普洱茶老茶就是一笔糊涂账,佛曰:“不可说”!
【喝茶说茶】你手里的普洱茶为什么不会越陈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