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给东莞茶仓泼点冷水

  东莞茶仓的存茶量之大,世所罕有,这同其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早有关,与接受港人喝普洱的习惯也有关。这一点,我在《普洱茶营销》一书中及《东莞藏茶模式剖析》一文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此不赘言。
 
  藏茶的目的是为了转化青茶的生味、涩味,同时也是为了产生经济价值,否则,不会有人长期大规模存茶。
 
  从2013年开始,东莞逐渐有人提出“莞仓北上”、“南茶北调”的思路,实际操作中,有人做连锁,有人做电商,实施了几年下来,南茶北调是基本失败了的,莞仓北上基本也是滑铁卢了。
 
  东莞仓现在给人以价格超低,品质恶劣的印象,我品尝过东莞存放的茶叶,完全不是如此,那么,市场怎么样形成如此错误的结论?
 
  东莞的存茶放仓的价格之低,其实是行业内外人士都无法想象的。
 
  因为规模性存茶,只需按照一定增值比例计算,膨胀的数字就已经可观。相比较年年虚高的新茶收购价,按照常规道理,售价应该极具竞争力,量足价平,那么,怎么就卖不出去呢?
 
  首先,我认为是文化出了问题。
 
  市场广泛流传湿仓和干仓的说法,东莞又是仓储重地,东莞茶仓的人都宣传这种本就子虚乌有的概念,市场自然沿此路径推演。
 
  所谓的干仓湿仓,应该是转化中茶品熟化仓和陈化仓的概念,如果处于转化中的茶品,尚未成熟,当然不好喝。
 
  尤其是“传统的自然仓储”需要发酵,那就有霉味仓味的存在,需要陈化,需要转化,需要退仓这一长期的过程。
 
  但是,前十年普洱茶的市场高速发展,老茶供应不及时,自然就有各种各样的仓储茶品出现在市场销售。
 
  说白了,这些茶要么是未成熟,要么是存放失败了。
 
  市场上流传的绝大部分仓储理论,其实是某些群体刻意制造出来的。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存干仓,大师存包装纸,永远是大师胜利。
 
  但是,做仓存茶的人不辨,拿着自认为对推广有利的理论瞎推广。按照湿仓干仓理论,广东仓就是天然的大湿仓,所以,现在只要一提广东仓,就认为是湿仓茶、霉味茶,市场当然会否定东莞仓的茶品。
 
  文化的误导,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的畸形。
 
  之前内地的茶叶消费习惯,基本由中小叶种绿茶统治。改革开放后,半发酵茶开始走入普通消费者视线,再之后,后发酵普洱茶进入大众市场。
 
  茶类的每一次转移都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绿茶讲究香气高锐,而滋味清淡。
 
  后发酵普洱,讲究浓酽,香气低沉,溶于茶汤。
 
  这两者品饮习惯刚好相反。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性,最基本的东西是大小不同叶种茶树的特质决定的,长期品饮不同的茶树品种制作的茶叶,当然就带来不同的消费习惯。
 
  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茶叶分类的问题,其实是两者之间的消费习惯的区别,带来茶叶制作、品鉴习惯的巨大差异化。
 
  而这种不同的消费习惯,则带来对于各种仓储看待不同。
 
  所以,虽然广东是内地存茶的先行者,但是,由于市场一律认为湿仓茶就是霉味茶,仓味茶,而莞仓人自身没有认识到这种危害,自己明明身处所谓的湿仓大环境,却偏偏告诉消费者自己推崇所谓的“干仓茶”,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该文字几乎被整个网络各大网站盗版,今贴出完整版。            
 
  东莞的莞式藏茶模式剖析(完整版)
 
  作者:吴疆
 
  最近,东莞的莞式藏茶模式屡屡被人提及,一是惊讶于存茶量巨大,二是好奇于“天量存茶”的消化模式是什么。
 
  这带出了两个重大问题:首先,为什么东莞会成为普洱的藏茶之都?其次,巨量屯茶是否成为困局?
 
  之所以要梳理这两个问题,从现实来看,对于解决目前普洱茶企业、茶商的困惑会有帮助,从整体上来说,对于梳理普洱茶目前的症结也会有一定帮助。
 
  普洱茶存茶市场的发展随着近年来资金、技术和企业家人群的快速成长有关。倒退二十年,普洱茶存茶的市场是难以想象的。倒退到1980年代初期连买猪肉都还要凭票的时代,即使是普洱茶的消费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普洱茶长期在以牛羊肉为主的藏区长盛不衰之原因。
 
  市场是一个逐渐演变的市场,普洱茶市场也不例外。
 
  以前,不具备的条件,如今已经具备。正如数年前,我们无法想象普洱存茶的市场,但是,现在的确存在。那么,如何去梳理这个市场,如何正确地引导市场的发展,则成为普洱茶人共同研究的话题。而这种研究的过程,则可能成为构建普洱茶市场新的理论研究之基础。但是,颇为尴尬的是,专家界研究种植加工理化分析的居多,市场研究者往往各怀目的导致理论出现偏差,对于市场体系的研究实质缺乏。
  普洱茶的市场随发展而不断变化,存茶市场的逐渐壮大其实与普洱茶的产业状态有关。众所周知,普洱茶的生产厂家不存茶,存茶的是大藏家及商家。而普洱茶无论是青饼还是熟饼,其实都需要仓储加工这个环节。
 
  普洱茶之所以能在东莞形成巨大的市场,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环境所导致。
 
  根据历史只言片语的回忆,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清末民初的香港已经形成喝普洱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毫无疑问影响了粤人,东莞近邻香港,其风气可袭一定有其成因。
 
  我在《普洱茶营销》一书中梳理过东莞的藏茶模式,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四点:
 
  一是华南区域形成的大规模消费普洱茶习惯的影响。反观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华南区域的消费习惯。首先,庞大的消费基数,这形成了东莞藏茶的核心基础;
 
  其二,藏茶,需要场地,资金实力,东莞本土人士大多有老屋,基础密集型企业转移后,大量的厂房闲置,这些都构成了藏茶模式落地东莞的一定原因;
 
  其三,东莞是一个典型的集镇组合的城市,乡镇人士由于地缘亲属等等关系,那么兴趣趋同,相互影响的力量强大。
 
  其四,普洱茶喝陈不喝新,导致陈茶市场的成长,华南一带湿度温度适宜,茶叶的转化快,茶叶转化的品质好,经过十多年的仓储研究,很多藏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仓储理论。
 
  这几点构成了东莞藏茶模式的基础,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基于此,东莞模式在全国大规模复制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对于全国市场而言,这个数量就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库存。原因在于,无论是市场传说的二十万吨还是三十万吨,这个数字不是一天形成的,那么,进入熟化品饮期的陈茶的数字也不会太庞大。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茶人茶话】普洱熟茶工艺为什么国家要保密?
【喝茶说茶】懂不懂茶不重要?只要知道这个就行了……
【普洱早课】普洱茶存在哪几大误区?
【普洱茶话】普洱老茶的9类现状
【茶人茶话】"皇帝的新装"之老茶圈的权贵阶层
【暴走茶话】我为什么喜欢拼配茶?
【普洱茶话】普洱茶十大谣言是不是真的?
【普洱早课】掌握古树普洱茶的分类
【茶人说茶】稀缺的一扇磨古树茶,每年就产1000公斤?
【茶人茶话】究竟怎样叫“懂茶”,懂普洱茶?这篇文章告诉你50%!
布朗明月传之蒙恬——新班章
【喝茶说茶】了解四个阶段的普洱熟茶,教你喝懂熟茶味
【普洱茶话】普洱茶为什么需要发酵的“载体”
【茶人茶话】看懂熟茶叶底,你就是半个专家?
【喝茶说茶】喝普洱茶,茶友们绕不过的几道坎!
【茶人说茶】浅谈普洱茶的“茶韵”
小青柑—“小心肝”修炼手册
【茶人说茶】熟茶必将是普洱茶的下一个爆发点
普洱茶老茶就是一笔糊涂账,佛曰:“不可说”!
【喝茶说茶】你手里的普洱茶为什么不会越陈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