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生活,咖啡是生意

  在普洱街头遇见梁伟雄时,他说自己已经在普洱的山里待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这个在广州友谊商店开精品咖啡店的年轻人,正在这里寻找可以媲美美国之外咖啡的品种,他说这里的确有不少好豆子,或许可以考虑带回广州去卖。

  《经济学人》在今年1月份报道普洱的时候说,今后这儿可能会有“一个城镇叫星巴克”,缘由是,当地颇具知名度的爱伲集团所生产的咖啡,大部分都被星巴克收购了。这篇报道出炉后不久,爱伲集团和星巴克在普洱合资成立一家公司。2月中旬,距离合资公司的成立已有一个星期,但爱伲集团董事长刘明辉依旧兴奋,“我在咖啡行业干了26年,就是为了等这一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对他而言,和星巴克合作颇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意味。签约之后,他在网上搜索消息,“有3000多万条消息跟这个有关”。他相信,随着和星巴克的签约,爱伲和普洱现在都进入全球视野了。
       

  普洱茶咖啡前传

  时间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咖啡在普洱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这种由传教士引进的作物根本无人问津。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在思茅和版纳之间,曾大面积种植过咖啡,主要是提供给苏联老大哥的,与苏联断交后,大面积的咖啡被砍伐了。刘明辉是普洱景东县人,他回忆,“房前屋后都是咖啡,但大家都不懂得有什么用,只有小孩子把他拿来当做水果吃”。直到1982年,他考上海南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习热带农作物的种植,这才知道家里的咖啡是拿来喝的”。当时,在整个云南的情况都是如此,“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咖啡的价值,保山等地有几个国营的咖啡农场,但那些都是生产出来供应内部人的”。

  1986年,刘明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的农垦总局,恰巧碰上了咖啡商业化种植的第一波——当时普洱和云南的其他山区都很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为了扶贫,在云南所有适合种植的地方推广咖啡。一大批极为优秀的国外农艺专家、杯品专家来到云南,巡回各地为农民和农场提供技术指导——从这时候起,很多人才明白咖啡可以拿来卖钱。差不多相同时间,雀巢也在普洱开展咖啡项目。这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并没有表现出强势的商业地位,倒像是一个咖啡布道者的角色,从种子引进、土地选择等开始启蒙普洱当地的咖啡种植。

  这种模式到了2000年左右忽然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国有咖啡企业不满足于为雀巢提供原料——此时距离普洱咖啡的商业化种植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很多国有咖啡企业开始希望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原料供应商,他们不怎么愿意给雀巢供货了。这对雀巢提出了挑战——它必须寻找到新的咖啡原料者,这种转变之下,雀巢把目光瞄向了人数众多却相对分散的小户。2001年左右,雀巢把位于昆明的办公室迁移到普洱,同时,收购业务集中到普洱,这种改变,按照邬特的话来说,是希望“离农民更近”。

  雀巢的模式在普洱并不是主流,当时更为普及的是基地模式——刘明辉便是采取这种模式。1995年,刘明辉开始自己做咖啡生意时,只是一个贸易商——在美国注册了公司,把云南的咖啡卖到美国和加拿大。1998年之后,他才开始直接进入咖啡种植行业,这一年他在西双版纳和普洱交界处租了9400亩地,开始以“农户+公司”的基地模式运营,“把土地租过来,教农民种植、采摘、加工,再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让他们按照公司的要求来做。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就稳定了”。

  国有、外资和私营企业都在努力拓展自己在普洱的势力范围,此时,很难说各种模式的优劣,但咖啡比其他农作物更赚钱的特点,却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从9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咖啡种植面积开始大规模拓展。2010年,普洱咖啡种植面积达到了27万亩左右,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4万亩——相当于全国咖啡种植面积的一半。

  对普洱政府而言,咖啡此时成了一张最拿得出的名片。一直以茶叶闻名的普洱,新目标也变成了“中国咖啡之都”。
        
[page]
  咖啡如何成为全民产业

  从咖啡收购数量来看,雀巢在普洱当地是最大的玩家,2011年,雀巢在普洱收购了8000吨咖啡豆,相当于普洱咖啡年产量的1/3。以数据而论,雀巢在2001年之后收购模式的转变,无疑取得了成功。在这背后,普洱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咖啡收购链条。

  在链条中,一头是雀巢这样的收购商,一头是分散的咖啡种植户。2001年之后,前者大规模“下乡”了,邬特的助手罗珏成说:“从那时候起,雀巢的农艺师都提着电脑、开着车下乡服务去了。”

  雀巢和种植户之间最终的联系是咖啡价格。和其他地方屡屡出现的“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相比,普洱的咖啡价格很少出现让农户不满意的情况。普洱咖啡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和收购价格相关——雀巢以纽约期货交易所的咖啡价格为依据,制定了在普洱的收购价格。在普洱,雀巢每周公布两次价格,星期一到星期三一次,接下来的两天又是一次。云南省的咖啡行业协会副会长董志华对记者说:“和其他作物相比,咖啡的价格是比较透明的。”

  这几年咖啡行业的飙升行情,激发了农户的热情,董志华说:“咖啡最近几年的价格是35年来涨得比较高的几年,去年达到了40元每公斤,今年回落了差不多10块钱每公斤。”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以亩产150-200公斤的咖啡豆来算,农民可以在一亩地上收入4500—6000元。而以往,按照普洱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刘标的说法,“一亩玉米地只能收入600元”。

  2月14日,记者准备去探访雀巢收购点的时候,有种植户告诉记者:“今天价格是27块多一些,大家还都等价格涨上去呢。

  就咖啡种植而言,这种价格机制保证了他们在市场当中更为灵活,而雀巢多年的技术服务,也使得这些小农种植的咖啡,在质量上能够达到标准——雀巢对标准之上的咖啡,还会有所奖励。对双方而言,这种机制都是有利的。从2004年开始,雀巢从农民手里收购的咖啡越来越多,邬特告诉记者:“农民愿意把咖啡卖给我们,现在75%的供应商都来自拥有50亩土地以下的小农。”爱伲集团在普洱当地的一位人士则告诉我,爱伲自己基地的咖啡仅占全部产量的两成。至此,让农民受益的小农模式在普洱咖啡种植业中完全被占据了主流——这意味着咖啡不再是几家工厂的产业,而已经成为了普洱的全民产业。

  三年后的机会

  除了雀巢,普洱当地还有什么知名的咖啡品牌?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得了。以小农种植咖啡跨国企业提供原料的模式,固然能令咖啡种植面积扩大,也让小农受益,但政府为其他企业的野心显然不限于此。董志华说:“90年代开始,逐渐由几个公司在做品牌,但他们也主要是卖到国外,八成到九成都是出口,都是以生咖啡的形式出口,都是初级产品。”

  某种程度,可以把普洱的咖啡种植业和珠三角的工厂相比,他们都在遵循代工——发展——壮大——建立自主品牌的路径,但普洱的特别之处在于,国内并没有多少地方可以与之竞争,且普洱咖啡基本上处于“生产多少卖出多少”的状态,咖农和那些以代工为生的企业,只要在数量上下工夫,基本上生存无虞。做品牌的话,反倒压力更大,“中国人不怎么喝咖啡,到外国做品牌,别人又不认同。”

  在这种背景下,刘明辉的爱伲集团与星巴克的合资,被普洱乃至云南官方赋予的意义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一个佐证是,去年11月,爱伲集团和星巴克在美国盐湖城签合作备忘录时,云南省领导就在一旁。

  和其他咖啡企业相比,爱伲的经营模式并没有本质区别,爱伲的产品也是以出口为主。但是其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对生产要求也更高。这种精品化的路线,是其异于其他咖啡企业的特点。2003年是爱伲的转折点,这一年爱伲获得了德国咖啡厂商契伯的订单。之后,它一直走得很顺,2008年,爱伲和星巴克开始了工作。

  和知名企业合作的模式,在商业上很成功,刘明辉说:“星巴克的要求很高,但给的钱也多”,在合作了几年之后,爱伲和星巴克之间的交易迅速增长,“当初供应它们只有几柜的量,现在是那时候的几十倍”。这种合作为它们后来建立合资公司打下了基础。但他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奇怪的问题:爱伲在国外有不错的口碑,但在国内的消费市场上几乎无人知晓。2月6日和星巴克宣布签约的记者会上,有记者直接问刘明辉,“爱伲集团是干什么的?”

  可以把爱伲当成一个普洱咖啡行业的特殊样本——以好的产品赢得知名外国合作企业的订单,然后与其在国内合作,获得新的机会。在爱伲和星巴克的计划中,这个项目将“实现年产3000吨焙炒咖啡豆、5000吨焙炒咖啡粉、2万吨罐装咖啡饮料的生产规模”,这个在2015年实现的计划,目前看起来有点遥远。但星巴克所能提供的优势已经显示出来,在刘明辉的电脑上,有一份星巴克提供的英文技术规范文件,里面涉及的内容从微观的土壤选择、种子挑选延伸到商业伦理等,不一而足。

  在刘明辉看来,星巴克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与爱伲的本地资源优势结合,能让普洱咖啡得以真正的深加工,另一方面则会让“普洱咖啡的名声越来越大”——这也是他所谓的“最大的梦想”。
       

  咖啡是生意,茶是生活

  思茅的街头有茶叶市场,却没有咖啡市场;有好的茶馆,却没有几家好的咖啡馆。咖啡产业的确是发展起来了,但对普洱人来说,咖啡是生意,茶才是生活。普洱人身上那种“茶”的气质很浓:闲散,爱玩。至于工作,则没那么重要。在普洱开精品咖啡馆的北方人金继辉感触颇深:店里装修时,本地的装修工人都要午睡。下午两点做事,五点钟就回家吃饭。以前他不理解,但现在自己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普洱人当然喝茶,但做生意则是另外一回事。前几年,普洱茶价格大起大落,让农户开始偏向咖啡。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刘标认为,“普洱茶茶座主要是终端市场上的事,和生产者没什么关系”,但种植者的信心还是不可避免的被打击。商业层面上,普洱茶和咖啡的区别正如董志华所言,“普洱茶产量少,容易被炒作。咖啡是全球性作物,几个人搞不起来”。

  咖啡相比茶,利润优势也很明显。刘标通过调研全市咖啡和茶的平均产值得出的结果是,“咖啡比茶差不多高出一倍”。利润之下,农户自由选择——虽然刘标认为“茶叶仍然是赚钱的东西,老百姓不会砍掉”,但还是有报纸报道“老百姓砍茶树种咖啡”。

  政府层面的态度也很清楚。刘标这样给我解释茶和咖啡的地位:“政府的考虑是让茶产业稳步发展,固定现在的面积,不鼓励再新建茶园了,更多工作是在茶园上提质增效。咖啡现在则是快速发展,快速提升。”刘标不止一次对记者感慨,“咖啡真是最好的作物”。

  对普洱百姓来说,咖啡是赚钱的机会;对普洱政府而言,咖啡是产业升级的最佳选择,对于这座城市,咖啡则是他们打开全球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当普洱茶只是在华人圈子里流行的时候,咖啡已经让这座城市在全世界有了影响力。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一则消息是,星巴克总裁霍德华·舒尔茨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来到这座城市,来洽谈咖啡合作。

  普洱做好迎接全球化的准备了吗?从房价而言,似乎已经有这样的趋势。金继辉五年前来到这儿的时候,房子的均价大概是1000多元,“现在的均价则是3000多元,地段好的则达到5000多元”。从硬件设施来说,道路和新区的建设都足以让人耳目一新,但软件上,这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在这里打车,只要稍远的地方,出租车司机是不打表的。

  这座城市也没打算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咖啡城市”——当普洱希望成为产业上的“中国咖啡之都”之时,种植户和政府官员更多在文化层面还是认同茶,而不是咖啡。在思茅城区,看不到多少跟咖啡相关的公共设施,“茶城大道”、“茶城公交”倒是随处可见。需要让咖啡文化浸润到这座城市嘛?董志华的观点是,咖啡产业如果要发展起来,那么咖农应当要学会喝咖啡,他举出一个例子是,“哥伦比亚咖啡生产者做了一个事情比较好——让所有的种植户都会喝咖啡,因为只有知道什么是好的,他们才能自觉地种出好咖啡来”。金继辉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难道外国客人来跟你谈咖啡合作的时候,你拿出速溶咖啡给别人喝?”转载自《普洱》杂志4期!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云南普洱茶的原生态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古树纯料是个传说?
2008年以前 普洱茶的财富神话
景洪市普洱茶的气象条件分析
普洱茶的历史“官道”
普洱茶熔炼历程:从暗黑、暗红的景状中走出来
普洱茶熔炼历程:茶道,通往魔法之旅的一种灵魂
普洱茶熔炼历程:候汤,犹如漫长之旅的等待
普洱茶熔炼历程:陈香、陈韵、纯正、醇和、醇厚的茶世界
普洱茶熔炼历程:大理感通茶,神韵所安置的居所
普洱茶熔炼历程:候汤,沸腾的三次艺术
普洱茶熔炼历程:唇齿之间的甜美
普洱茶熔炼历程:酒红色,最为缓慢的美色
普洱茶熔炼历程:兰香味,从温度和湿气中降临
普洱茶熔炼历程:嗅香色
普洱茶熔炼历程:茶醉中的旅途
回忆普洱茶的钱景,茶客也疯狂
普洱茶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
回顾普洱茶暗战 滇粤“国标”之争
普洱茶的过往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