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一片茶叶的秘密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行进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周重林

周重林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云南普洱茶》专家组成员。2003年,主编出版《天下普洱》一书,销售数万册,被业界称为“普洱茶的开山之作”。2005年,策划、编撰《云南茶典》,是迄今为止云南茶书中最详尽、最系统的一本茶书。

  自己的研究领域——茶马古道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喜马拉雅连绵不断的雪峰高耸于大峡谷之间,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着,犹如在峭壁上被凿出来的一般。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条被称为“鼠与鸟之路”上穿行,开辟着通往域外的民间贸易通道。茶发展了,产量增多了,利润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也增加了。由于茶捐过重,茶商无利可图,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悠扬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香消散了。从此,茶马古道默默地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了许多年。

  虽沉寂多年,然而,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却始终留存在人们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中。为推进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不少专家学者曾多次前去进行实地考察,木霁弘等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首次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命题,周重林作为他的学生,后来也加入了茶马古道研究组,并承担起了这一课题的重任。

  新金融:木霁弘等人首次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命题之后,关于“茶马古道”的争议存在了十几年。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周重林:现在“茶马古道”已经完全取代了最初描述西南区域概念的“南方丝绸之路”,当初的争议不复存在,尤其是国家层面上启动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以来。“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概念,但他并没有具体论证过。我在《茶叶战争》一书中用“权力与地理”来作了简单的回顾,丝绸与茶相比,缺乏太多遗迹与活形态的东西,线性文化遗产,一旦主体物质“死亡”,其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新金融:《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报告》是目前茶马古道最详实的报告,你担任此课题第一负责人和第一撰稿人。对于茶马古道你有怎样的一种情结?

  周重林:这个课题是研究所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把重任交给一个年轻人,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魄力?我是木霁弘老师的学生,上大学的时候,就被他讲述的茶马古道迷住了,写过许多古道小说。后来到木霁弘担任所长的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工作,木老师为我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条件,所里还有像杨海潮、凌文峰等志同道合者,他们教会了我许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终生研究茶马古道的决心。

  新金融:20多年的时间里,“茶马古道”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发展为一种文化符号,并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目前,“茶马古道”的申遗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周重林:2009年年末,我们的报告提交给国家文物局后,国家层面在2010年中旬就启动了国家保护计划,把许多连县级保护都不是的古道、桥梁、村落首先纳入了国家文物保护当中。申报的云南、贵州、四川有上千个点,就是因为点线面太多,所以申请世界遗产工作还在细化中,大约在2015年具体实施。

  新金融:对于“茶马古道”的未来你有怎样的期许,会做出怎样的努力?

  周重林:回到话语权的问题,这个诞生在云南的学术概念,是一个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符号输出的概念,现在我们有几个原创概念可以输出?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拾人牙慧。萨义德就说,西方的东方学在东亚招生,不过就是培养了一些操着西方话语的东方人而已。

  我们研究所立志创建一个茶马古道学派,在《茶叶战争》后,我要写的是《茶马古道与内陆边疆的形成》,杨海潮在写《茶马古道的知识谱系》,凌文峰在作《茶马古道与牵牛花》,杨静茜在做《茶马古道物具考》……加上有北京大学的陈保亚教授、汪峰教授等研究群体,我们会在已有的地基上,盖出漂亮的大厦。

  作者:周重林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电子商务路上的“茶马古道”
让普洱茶名重天下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
陈子光:追梦在土与火之间
《藏茶秘事》:一条道路和一群人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韩国国家电视台和日本国家电视台合拍的记录片“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之易武
茶马古道:行走文化的奇迹
茶马古道的民族文化之路
茶马古道路上的和顺古镇
那棵里:写满茶马古道往事
当前茶马古道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
易武茶马古道的文化
易武
茶马古道上的牛歌
茶马古道上倚邦古镇的历史
茶马古道的起源
景东的茶马古道
前沿·走进西部的“科研马帮”
游走茶马古道,去看最美的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