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茶马贸易到虫草流通

  置身于四川西部的深山,我在一片竹林中砍开前路,想要找到那条传说中的小径。就在60年前,当亚洲许多地区还依靠人力和牲畜运输的时候,茶马古道仍是连接中国汉地和西藏的主要贸易通道。但我的一番搜索却可能是徒劳。几天前,我见到一名当年在茶马古道上背沉重茶包的老人,他跟我说,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植物蔓生,茶马古道说不定已消失殆尽了。

  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贵重的时候,背夫和负重的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步伐缓慢地顺着之字形路线攀上西藏海拔4600米的扎尔加玛垭口。如今的旅行者乘坐汽车越过这一曲折爬升的路段。

  接着,我的斧头一挥,竹子倒下,面前出现了一条卵石铺砌的小路,只有一米来宽,弯弯曲曲地穿过竹林,路面上覆盖着一层长得异常茂盛、滑溜溜的绿色苔藓。

  这段残留的卵石小径只延伸了15米长,攀上几级破烂的台阶之后便再度消失无踪,被多年来的季风豪雨冲刷得一干二净。我继续向前,走进一条狭窄的通道,山壁陡峭又湿滑,我只能用手抓着树,免得掉到下面乱石嶙峋的溪水里。我指望走上一阵之后,能翻越雅安和康定之间高峻的马鞍山垭口。

  那天夜里,我在溪流之上的高处宿营,但木头太潮,生不了火。雨水沉重地打在帐顶。第二天一早,我又往前探索了500米,直到密不透风的树丛死死地阻断了我的去路。我无奈地承认,至少在这儿,茶马古道是消失了。

  

  事实上,原来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无影无踪了。中国正势不可挡地冲向现代化,用沥青马路飞快地抹煞着自己的过去。在这条古道被推土机摧毁或彻底磨灭之前,我要来探一探它曾经辉煌一时、而今却近乎被忘却的残存路线。

  茶马古道曾经延伸将近2250公里,横越中国腹地,从四川产茶区雅安通往海拔3650米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最高、最险峻的一条道路,自中国翠绿的山谷地带伸出,横穿风雪肆虐的青藏高原,涉过冰冷的长江、澜沧江和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四度攀越海拔5000米的致命垭口,最终下行至藏地的圣城。

  暴风雪屡屡掩埋茶马古道的西段,滂沱大雨则蹂躏它的东段,土匪的威胁从未消停。然而几百年间,这条路是重要的通商干道,即便两端的不同文化时常发生抵触也未能改变这一点。古道存在的原因在于双方通商的欲望,不像同样具有传奇性的北方丝绸之路叫人想起思想、伦理、文化和创造力的交流。汉地有藏地渴望的东西:茶;藏地有中原急需的宝物:马。

  1946年,背夫们仍以人力背负着上百斤重的茶包行走在通往西藏的古道。每走一小段路,他们就把茶包架在木拐上歇息一阵。他们走完从雅安到康定的200多公里路程需耗时三周。抵达康定之后,茶包改用牲畜驮运。

  传说,茶叶是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时候,第一次被带入西藏。西藏不论贵族还是牧民都喜欢喝茶,其中大有原因。在寒冷的天气里,茶是一种热饮,若不喝茶,便只能喝融化的雪水,牦牛奶或羊奶,要不就是青稞酒了。在寒风凛冽的高原腹地,牧民们围着牛粪火堆取暖,一碗酥油茶带着独有的咸味、些许油腻又强烈的口感,相当于一小顿饭了。

  沿着茶马古道运到西藏的茶叶,有着最粗糙的形式。茶叶都是山茶树(亚热带常绿灌木)上长出来的,只不过,绿茶是未经发酵的嫩芽和树叶制成,而专供西藏的砖茶,直到今天都是用茶树长大了的老叶子、茎和细枝制成。各种茶中以它味道最苦、最涩。经过多道蒸晒工序之后,茶里便掺入粘稠的米汤,压进模具,再次晾干。黑色的茶砖重半公斤到三公斤,至今仍行销于整个西藏地区。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论藏茶身份的转变

论藏茶身份的转变

滇西访茶四题

滇西访茶四题

看了又看

解读历史尘埃中的“茶马古道”
五十年前——茶马古道
那柯里:茶马古道上的“明珠”
茶马古道 艳遇香格里拉
茶马古道深挖文化积淀 古韵茶文化绽放新芽
悠悠茶马古道 沉淀着浑厚的茶文化历史
情死之乡拉市海植树 茶马古道走一遭
“看得见的历史”在万里茶道第一镇—铅山河口镇
藏彝走廊,秘境九龙——茶马古道上的古驿站
瑞贡天朝·易武·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征服世界屋脊的文化之脉
沿茶马古道 探普洱秘闻
茶马古道︱传承千年的藏茶制作技艺
“茶马王”传人王仕堂:他在“茶马古道”上坚守
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镇
一个马帮女人的爱情故事
茶马古道北段文献考
由《茶马古道》所看到的,一路艰辛只为茶
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石头村庄——塘房
茂兰茶马古道的起源及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