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让一片叶子释放“黔茶”文化力量

编辑:一抹阳光

5月21日国际茶日,茶的话题再一次受到关注。在茶叶传播的世界版图上,中国西南是最初始的原点,随着这种生命力极强的山茶科植物在不同的地域落地生根,也逐步在影响着当地的经济、习俗、饮食及文化,世界六大洲近30亿的茶饮爱好者用不同的品饮方式诠释着茶叶之芳香。

茶是“生活之词根”,茶叶既有农产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人们用好山好水好茶讲故事,火热一时的国产古装剧《梦华录》随处可见泡茶品茗的精致特写,在国风点缀下,美好生活意像与饮茶产生场景关联化为缩影,是对饮茶的审美追求。在茶文化的众多要素里,有器物、风土、鉴味、环境,但最核心的是人,爱茶之人把茶引入精神世界,盛放寄托。

面对千年的风雅、千年的产业,中国的茶文化如浩瀚星海,一望无垠。

1000多年前,唐代陆羽亲赴各地考察茶区,集栽种、品泉、鉴味、制器、设境等论点而著《茶经》,是早期中国茶文化的轮廓,宋代蔡襄围绕“论茶”“论器”而著《茶录》,填充了茶道美学的框架,到了明清,更有《茶疏》《茶录》《续茶经》等风靡一时的著作不断夯实着传统茶文化的基石。茶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茶叶从中国进入日本和欧洲等地,它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到了欧洲,英国人为提升泡茶仪式感,发明了茶会服和骨瓷,形成英式下午茶文化,并随着海洋路线传播开来。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茶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近代,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一代人提出茶业复兴,倡导机器制茶、把茶园规模化,组织人翻译外国研究茶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更有无数茶人前仆后继,在初心不忘中用各自的理解注释和丰富着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在南腔北调中传唱着,融入五湖四海不同人群里的日常叙事中。

在贵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湄江河畔啜翠片,梵净山下品翠芽,云雾湖边饮“鸟王”,螺蛳壳峰间尝毛尖,一地一景一茶,地域对应着记忆,茶俗也渗透进生活。茶文化来自于生活,过去谈茶文化,在“清净和雅”“茶和天下”中曲高音清,现在谈茶文化更讲生活,有“阳春白雪”更有“人间烟火”。

一杯干净、鲜爽的贵州茶,是贵州赠给爱茶人士的诚意。贵州人在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与丘陵之间,耕耘出了今天700万亩生态茶园。立足在中国绿茶产业的新金三角,贵州站在了新的起点。随着各方媒体把眼光投向贵州茶,海量茶文本和信息流逐步构建起贵州茶文化的新轮廓,贵州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到800亿元,站在瞭望千亿级的“风口”,再想有提升,文化实力至关重要。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这里曾是孕育茶树的“天堂”,1980年,在黔西南出土的茶籽化石,经专业鉴定为超过100万年的四球茶茶籽化石。目前“最古老茶籽化石”作为贵州茶叶史的一座“界碑”,让贵州茶的“根”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贵州茶源地的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让黔茶“基因库”有源可溯、有据可依,历经风霜的古茶树见证着古黔先民的生活智慧和辛勤劳作。贵州自晋朝就有产茶文字记载,之后1000多年里,在史书长卷中均能看到不同朝代对贵州茶的记载和美誉,更有黄庭坚、苏轼等文化名人对贵州茶赋诗作词,在遵义习水的连片古茶树群落,更是以“鰼茶乔木,鰼人不可毁之”考证了遵义种植茶树的历史维度。古茶树是大自然与古代先民的馈赠,普安古茶树群、贵安古茶树群、花溪久安古茶树群等逐步浮现出的“历史证明”,它们用传统工艺焙制后香气高扬,是封存着岁月韵味的时间胶囊。此外,17个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都保留了古老的茶饮习俗,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推断,乌撒烤茶、孃孃茶、擂面茶、煮油茶等贵州地方特色茶俗与民族风情代代相传。

1940年,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成立。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推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举办茶艺大赛、茶博会、茶人会、斗茶会等,“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世界级非遗,全省陆续建成“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群”等系列平台,高校组建茶学院,涌现出一批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

今日贵州茶,饱饮山川日月,在历代耕耘中历久弥新。从茶树、茶园到茶山、茶人,不同视角让各个群体之间在贵州这座大“茶山”里,交织着无限可能,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着贵州茶的文化魅力,在黔地的山川流水之间找茶,茶亦勾连起人与物,茶事在岁月里沉淀变成了文字间的芬芳,人们以茶为媒,在互相认同中携手寻找“诗与远方”。

来源:贵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