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名人与茶 | 古代州官县官与蒙顶山茶(上)

编辑:消失茶友

蒙顶山茶自古就被视为茶中珍品,自唐至清,一直是贡茶,其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中央官职、地方官职人员吟颂的对象。蒙顶山茶作为贡茶,除成为历代皇帝、宰相和尚书吟诵的对象外,也有一部分州官(“知府”)和县官(“知县”)等基层官员因在四川、雅安或在名山执政,亲自参与贡茶采制等茶事活动,或有缘品到或在古籍中读到蒙顶山茶,故而对其情有独钟,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一、孙楚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孙楚(220年-293年),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人,西晋官员、文学家,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出身于官宦世家,为曹魏骠骑将军孙资之孙、南阳太守孙宏之子。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迁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官终冯翊(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太守,卒于任上。孙楚富文才,能诗赋,代表作有:《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出歌·茱萸出芳树颠》《答弘农故吏民诗》《会王侍中座上诗》《除妇服诗》《太仆座上诗》等。明人辑有《孙冯翊集》传世。《晋书》有传。

  (二)《出歌》赏析

  孙楚著有一首《出歌》,是我国第一首歌咏茶的诗。该诗盛赞巴蜀(包括蒙顶山)出产最优质的茶叶,表明制茶、饮茶的习俗源自巴蜀而渐及全国。

  全文为:“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歌,是古体诗体裁的一种,最先为汉乐府中民歌诗题,其诗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这首诗的大意是:芳香的茱萸生长在树梢之巅,鲜肥的鲤鱼产在洛水深渊。雪白的食盐产在山西,美味的豆豉出自山东。姜、桂、茶、茗产在巴蜀,椒、橘、木兰出自高山。蓼苏长在沟渠旁边,白米出自良田中间。

  二、郑谷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郑谷(约851年-910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父郑史、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人称“郑都官”。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又称“郑鹧鸪”。《全唐诗》收录其诗327首。存有《云台编》。

  (二)《蜀中三首》赏析

  郑谷写有《蜀中三首》,其中第二首道出了人们对蒙顶山茶的美好印象。全诗为:“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却共海棠花有约,数年留滞不归人。”

  该诗构思巧妙,从侧面烘托蒙顶山茶:早春晴朗,山色秀丽,蒙顶茶园,露珠泛光。由此联想到浣花溪边女诗人薛涛的诗笺、大文豪扬雄的故宅以及大诗人杜甫的遭遇,一连串古蜀文坛往事,逝者如斯夫!尽管唐朝到唐僖宗在位时已是气数殆尽,大厦将倾,但蒙顶山茶依然春雨带露,草色岚光、鲜美清新,令人倾心。

  三、杨晔与蒙顶山茶

  杨晔,生卒年不详,曾任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令,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写成烹饪书、茶书《膳夫经手录》。原书四卷,今仅存一卷。现存《膳夫经手录》全文近1500字,无目次或门类标目,分豆类、蔬菜、禽、羊、鱼、肉类及水果、茶等。其中只有“茶”的内容很详细,分产地、销区、品质优劣等内容,与《茶经》、《茶录》等有同样的考证和研究价值。

  “茶”部分全文内容为:“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煑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茗丝盐铁,管摧存焉。今江夏以东,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畧举其尤处,别为二品总焉。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犹必以首冠。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已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摧税,又倍于浮梁矣。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收千万。自潇湘达于五岭,皆仰给焉。其先春好者,在湘东,皆味好。及至滋味悉变,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之大胶片。每一轴十斤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疗头痛未详已上以多为贵。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新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湖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陕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自是碧涧茶、明月茶、陕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簝。此种茶,惟有异,唯宜江水煎得,井水煎即赤色而无味。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每斤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止于汉,美所阙着,馨花颖脱。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福州生黄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岭北,与香山明月为上下也。崇州宜兴茶,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为列。宣州鹤山茶,亦天柱之亚也。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畧同差小耳。

  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蒙顶茶因入贡京师而誉满天下,身价也因此而倍增,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是以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由此可见当时蒙顶茶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了蜀茶的代表和象征。

  四、崔道融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存有《申唐诗》3卷、《东浮集》9卷。《全唐诗》录存其诗近80首。

  (二)《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赏析

  崔道融写有《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诗一首,对蜀茶(蒙顶山茶)赞赏有加。

  全文为:“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这首诗第一句形容茶叶和水的色泽,第二句形容煎茶时水沸腾的声音,第三、四句讲茶的功效:它可醒酒,也可使人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五、雷简夫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雷简夫(1001年—1067年),字太简,同州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人。最初隐居不仕,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因枢密使杜衍的推荐以秘书省校书郎,代理秦州(今甘肃天水))判官,后又担任过坊州(今陕西黄陵)、简州(今四川简阳)知州,张方平镇守成都时,推荐其为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嘉祐二年(1057年)为辰(今湖南怀化)、澧州(今湖南常德)安抚使。入为盐铁判官,出知虢(河南灵宝)、同(陕西渭南)二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苏洵《雷太简墓铭》、《宋史》卷二七八等有传。

  《宋史》记述了雷简夫博学多才,特别善于为人处事,久处官场,认识的上方官吏、文人颇多,与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韩琦、王安石等宋代名士情谊深厚,其文治武功、清正廉洁,从他结交的好友诗文中可见一斑。雷简夫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任雅州知府时,慧眼识才,因向成都太守张方平、当朝宰相韩琦和当朝翰林学士、文坛权威欧阳修举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使“三苏父子”同榜进士及第轰动京师而名闻天下。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和陕西省合阳县、耀州区等地都有史志与丰碑纪念这位“伯乐”。

  宋仁宗时期,雷简夫任雅州知府,他管辖下的蒙顶山,是盛产茶叶的名山。当时宋王朝对茶叶实行官营。“茶马互市”是当时的国策,名山是宋王朝与西北贸易的茶产地,当时全国贸易的茶叶半数产自名山,因此在名山设立了专管茶叶收购、转运的衙门—茶监(正七品衔)。因为是国策,每年边销茶产量必须保证完成,但对久负盛名的蒙顶细茶生产重视不够,导致品质下降。雷简夫一心想要重振蒙顶贡茶,恢复其历史声誉。他微服出访,几上蒙顶山,遍寻制茶高手,终于找到了恢复历史名茶的制茶工艺,发展了唐代久享盛誉的“蒙顶先春”的制作工艺,制作出冲泡发声的散芽茶,即蒙顶山名茶“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他曾亲自督促茶叶采制并急送在京为官的好友梅尧臣,希望重新打开蒙顶山茶进贡的通道。梅尧臣品尝此茶后大加赞赏,特写《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一诗答谢,并将此茶分送京城各名流,蒙顶山茶从此又声名大振。

  梅尧臣在诗中这样描述:“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数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以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与鞭,二物诚不幸。我贫事事无,得之似赘瘿。”

  雷简夫在雅州任期不长,但对振兴蒙顶山茶付出了很大努力,当地老百姓对其尊崇有加。重建蒙顶山天盖寺时,当地人就把雷简夫塑像列于茶祖吴理真后侧左边(茶圣陆羽在右边),供人们朝拜瞻仰,以表尊重。

  六、吴中复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吴中复(1011年-1079年),字仲庶,兴国军永兴县(今湖北通山县)人,北宋仁宗、神宗两朝名臣、诗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先后任四川昭信尉、嘉州峨眉县(今四川乐山峨眉山市)知县、潭州(今湖南长沙)通判、监察御使、殿中侍御使、户部副使、右司谏、同知谏院兼都水监等职。他亢直敢言,不畏权贵,先后弹劾当朝宰相梁适、刘沆,仁宗嘉其淸廉刚直、风节峻厉,“飞白‘铁御史’三字以赐”,“时号为铁面御史”。吴中复能诗、善书,与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司马光等当时的“大家”唱和交游,王安石、司马光、曾巩等都有赠诗。王安石称他:“才高明主眷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司马光称他为“贤侯”;曾巩则称他:“琐闱廷阁腹心臣,籍甚声华动缙绅。药石言行天下雨,袴襦恩达国中春”,可见其声闻很好。《全宋诗》录其诗24首、句3则。

  (二)《谢惠茶》诗赏析

  吴中复写有一首《谢惠茶》,对蒙顶山茶的生态环境等大为赞赏。全诗为:“我闻蒙山之巅多秀岭,烟岩抱合五峰顶。岷峨气象压西垂,恶草不生生菽茗。”

  吴中复任峨眉知县时,对峨眉山茶了如指掌。友人赠送的蒙顶山茶,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天下名山何其多,蒙顶山、峨眉山是近邻,两山相似甚多,二山并颂,震人耳目。该诗最后两句突出主题,两山地理位置、茶叶、宗教都是西垂之首。两山区域民风淳朴,恶草不生,只产香茗。这首七绝朴素精炼,突出了蒙顶山秀丽、神秘、厚重、盛产名茶的特点,诗短意浓,回味深远。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