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茶叶机采,能否助雅茶产业再上一层楼?

编辑:yzwi

4月7日,名山区茅河镇万山村的茶园里,茶垄在清明节后又拔高了三四厘米,嫩绿的茶芽长势喜人,但也不等人。采芽茶,成为当地乃至整个雅安茶区当下最要紧的事。

忙碌之余,万山村的村民还会议论清明节前在村子里举办的那场机采茶现场培训,在见识了4人操作的采茶机,以常人步行的速度拿下一垄垄茶稍时,大家对机械化采茶的效率非常认可。

然而认可并不等于接受,实际上,许多茶农对茶叶机械化采摘还是一个“纠结”的态度。不过,关于这方面的尝试和讨论却一直未停,特别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加入,让机采茶推广的可能有了新的支撑。

3月31日,名山区茅河镇万山村,4位村民用采茶机采摘茶叶

科研项目

致力“机采+藏茶”的美丽碰撞

众所周知,春茶采摘是一项耗工极多、季节性极强、劳动强度大,同时成本高的茶园作业,在我市的百万亩茶园里还有另一个现象,手工采茶多数是中老年人在从事,年轻人愿意干的很少。茅河镇一茶产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明确表示,茶叶采摘已经出现“断代”现象,等老一辈动不了了,谁来采茶?

由此看来,机采茶的推广似乎顺理成章,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我市春茶以名优茶为主,茶叶加工原料靠的是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鲜叶,对原料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机械化采摘的推广应用。

春茶不行,夏秋茶总该可以使用机采了吧?确实有,但都是零星尝试。事实上,茶叶加工环节在对机采鲜叶品质提出要求的同时,采茶机对茶园条件也有着一定的规范要求,这就使得茶园管理从茶树品种选择、行距、树冠修剪等方面必须符合机械化采摘标准。

仅靠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人工采摘效率的优势,茶叶机械化采摘的推广之路还无法一马平川,但已经有致力于雅茶产业现代化的专家学者在努力尝试,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何春雷就是其中的探路者。

3月31日,何春雷携“茶叶机采及配套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在项目实践基地所在地茅河镇万山村举行机采茶现场培训会,40余名当地茶农到场观摩学习。4名初学机采的村民,从30日到31日用12个小时采完12亩多茶园,收获鲜叶4370余公斤。

目前这批鲜叶正被制作成“春梢藏茶”,何春雷解释,这是一种采用优质原料精制而成的“可以直接泡”的藏茶,如果这种藏茶在市场上得到认可,那么机采茶的推广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何春雷等人看来,用机采的春梢制作藏茶,既是对机采鲜叶的最佳利用方法之一,又是提升藏茶品质的绝佳途径。因为和一般藏茶采用老茶发酵制作不同,“春梢藏茶”的原料已经相当接近名优绿茶的原料了,“我研究藏茶历史发现,过去雅安是有直接泡的藏茶的,我们正在想办法把这种藏茶‘还原’出来,5月份第一批成品就会生产出来了。”

何春雷(左)介绍“春梢藏茶”鲜叶原料

部门看法

需要“数据+实践”的充分论证

为了将自己的机采茶项目开展得更深更实更符合实际,何春雷组织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干部和茶企、茶农代表座谈,想要广泛收集意见。

一个统一的看法是:茶叶机械化采摘是未来的大趋势,是茶产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省内外部分茶区正在普及推广,但就我市茶叶主产区而言,目前推广面临的问题也很现实。

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名山区茶园用工不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机采的确可以解决用工问题,但不管怎么采,保障茶农收入是第一前提。“之前去外地考察全机采的茶园,鲜叶3元一公斤,尽管机采产量高效率快,但这种价格放到名山,茶农肯定不容易接受。”该负责人建议,春茶以人工采摘为主,保障名优茶原料,保持价格优势,其他时段可分段进行机采,多措并举既减轻用工压力又增加茶农收入。

“实行机采,得解决茶叶安全问题,农残如何控制?管理如何加强?另外还有散户茶农组织化、规模化的问题,茶园改造问题,统种统防统治问题等等,都得一一解决。”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高兴贵说。

主管部门人员考虑问题较多,但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后,何春雷表示,项目研究的方向更明确了。

摘完芽头(人工采摘)割一刀(机采),是何春雷一个朴素的想法,“我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茶农高高兴兴采茶,茶产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

讨论很热烈,也很诚恳,提了很多问题,也提出解决措施,但归根结底,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一个符合本地实际,且有着翔实数据、具体经验以及科学操作规程的成功试点。这也是各方都支持、关注何春雷这一项目的原因,都等着年底看数据、见分晓。茶企茶农

确保“当前+长远”的利益保障

对更多茶企、茶农来说,在没见到“春梢藏茶”的效益之前,春茶特别是明前茶,鲜叶还是用来制作名优绿茶的,因为这有着大家早已习惯且都能接受又共同遵循的一套价值体系。

因此,要茶农主动接受茶叶机采,最实际的问题还是收入。万山村茶农万勇认为,春茶机采,第一批次鲜叶得卖到20元左右一公斤才能接受,因为对普通茶农来说,一家人三五亩茶地,自己采芽茶不仅卖的价格高,还能挣工钱,大家都会算账,所以机采鲜叶价格的高低是茶农能否接受机采的关键。“价格上要农户不吃亏,企业也能接受才行。所以在尝试机采鲜叶做高端藏茶的同时,还要研究机采鲜叶做毛峰、做甘露,用产品说话,用效益说话。”茶叶种植大户卢华义说。

也有茶农持更开放态度。万山村一位从事了20多年茶叶种植、加工的老茶农表示,茶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劳动力是大问题,茶园树冠可按机采标准进行统一修剪,那样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芽茶同样可实行机采,可用于制作名优绿茶。“要着眼长远,企业要抢抓机采茶市场,等其他地方都推广了我们再搞就迟了。我希望能早日实现茶业产业化,以后农村都是老年人为主,产业化才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名山一茶企负责人蒋达伟认为,机采茶具有采摘速度快,采摘期短,采摘批次少,品质易保证等特点,何春雷教授的机采项目茶园,采用现代化管理、采摘技术,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提升茶叶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雅安茶产业大军的一分子,他们对机采茶前景非常看好,接下来将通过改良茶园,引进先进机具,改进鲜叶处理和分级措施等多个环节,大力推广茶园机耕机采,保障茶农增产增收的同时为企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解决茶企和茶农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何春雷特意把自己的学生,在成都从事大宗贸易的杨敬勇叫来考察。杨敬勇所在公司每年出口机采机制有机茶600吨左右,价格在30元每公斤,主要销往欧盟市场,“只要品质达到欧盟标准,销路不是问题。”杨敬勇说,要实现这些标准并不难,在茶园管理上按相关规范去操作就行。

来源:西康周末

编辑:魏玲

审稿:程普、唐砚玉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