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库,一个有着顶级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大叶英豪;一个没留下太多故事,却贯穿了整个普洱茶史的幕后英雄;一个地理环境独特,温暖舒适的生物天堂...
这篇专题文章,就让我们从茶史和茶种说开,聊聊勐库茶区的贡献与成就。
被低估的“幕后英雄”
双江古称濮满地,自古以来就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在此世居,主流观点认为,双江的茶叶栽培史是从元朝末年时期,傣族进入双江定居后,建立起的勐勐傣族土司政权开始的。
公元1358年,麓川(今德宏州瑞丽一带)傣族首领“思汉法”率领着军队和民众,经耿马翻过邦马山,进入到双江地区,其中有少量人口定居在此,主要居住在南勐河的河谷地带和勐库坝子,为这里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485年,在罕廷发任勐勐官的第五年,他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来茶种在冰岛栽种,并鼓励、推动山区的各村各寨种植茶树,由此拉开了双江县大规模种植、发展茶叶的历史。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地方政策放宽,汉人才得以进入勐库制茶经商,其中懂过、小户赛等的汉寨直接继承了当地拉祜人的茶树栽培方式,而东半山的坝糯、正气塘等汉寨则逐渐实践出“藤条茶”这一茶树采养管理模式,后来我们还会再介绍。
20世纪20年代左右,双江勐库茶区逐渐展露锋芒,成为云南地区小有名气的茶叶集散地,这离不开众多茶商的购料与宣传,其中来自大理的豪商“永昌祥”更是贡献巨大,这是一家曾雇佣2000名茶工,在大理建立起近代茶厂的滇西茶叶霸主,所制沱茶中有6成原料都来自勐库,永昌祥的沱茶配方中60%为勐库原料,沱茶的配方延续至今,下关沱茶集团出产的经典沱茶产品中,勐库料仍然是主导。
当时,勐库最出名的茶寨是有着“藤条茶之乡”之称的坝糯大寨,这里的村民多从经济发达的博尚地区迁来,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技术条件也相对较好,而信奉鬼神的拉祜人,则在寨前寨后种下了大量古茶树,在之后的“台地茶风波”中也据理力争,使其未遭台刈,为勐库茶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茶叶资源。
然而,勐库的辉煌历史也仅限于此,从客观情况来看,勐库茶区始终是以原料提供地的身份存在的,缺乏精制加工,而双江、乃至整个临沧茶区都存在类似痛点,这就导致长期以来,外界对勐库的认知都相对有限,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品质上看,勐库茶都是被严重低估的“幕后英雄”。
茶种里的“大叶英豪”
建国后,为了满足国际上对红茶的旺盛需求,以及出口创汇的需要,总体滋味香甜的临沧茶被定位成红茶为主,少量生产的晒青毛茶,也被调拨给了下关茶厂、勐海茶厂等,而不管是红茶还是普洱茶,临沧茶的原产地信息都没有在成品中得到体现,而是作为“味精”般的存在,拼进了万千茶叶中。
邹老也曾坦言:“当年勐海大面积茶园茶用来做了红茶或绿茶,勐海茶厂毛料收不够,40%的晒青毛茶从临沧收购,临沧茶滋味浓、茶气.....从计划经济年代一直到现在,勐海、下关两大茶厂及一二线茶厂普洱茶原料,临沧茶原料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优秀的茶叶品质,良好的适制性,得益于这里的“大叶英豪”勐库大叶种,这是是适应勐库的自然气候后所形成的有性系群体优良茶树品种,原种种性纯度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认定为茶树良种,是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第一批全国30个茶树良种之一,编号为“华茶12号(GSCT12)。
(注:所谓“有性系”和“群体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异花授粉发育成的种子进行繁殖的,在人类的长期驯化,并适应气候环境土壤等条件下,长期形成的一个群体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也会在不断地杂交与变异中不断演变。与之相对的是无性系,抗逆性弱,遗传性稳定)
勐库大叶种茶,具有树势高大,主干明显的特征,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树高可达6米以上,叶片肥厚较软,最大叶长为20.6厘米,同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的特点,水浸出物含量平均为48.1%,最高可达52.1%,在世界茶树资源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茶叶内质化学成分来看,勐库大叶种春茶的平均数据为氨基酸3.4%,茶多酚35.1%,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18.2%,表现非常优秀,做普洱生茶,滋味浓厚,鲜醇爽滑,做普洱熟茶,堆味少、活性高、滋味浓郁、耐泡度高,做滇红也独具优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虞富莲老师也曾评价道:“勐库大叶茶芽壮多毫,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制成的滇红,橙芽满披,香高味浓,驰名中外;红碎茶,颗粒匀润,金芽尖细,汤色红艳,味浓爽.....普洱茶更因乌润多毫,滋味醇厚,能消食醒脾,被视为珍品。”可以说正是勐库大叶种,成就了勐库茶今日的地位。
更让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在戎加升先生的带领下,勐库戎氏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是临沧茶区最有名的本地品牌,在2005年,普洱茶热下,勐库戎氏以榔岛寨里的100多棵勐库大叶种原生种为原料,制成了一批普洱茶。
为纪念勐库大叶种,这批茶被命名为“母树茶”,这个在当时还无人知晓的村寨,后来被人们称作“冰岛”。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