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web杂志2019年第3期,由元泰之友的日本专栏作家须贺 努先生撰文。须贺 努是一位日本专栏作家,也是一位经济观察员。他30多年前来到中国读书,后来又在驻中国地区的金融机构工作。7年前,他在博客上开辟《茶旅》专栏,继而在日本的期刊《茶》上开设了专栏。目前,他已经陆续走访了与茶有关的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为以后的写作做准备工作。
2013年,他开始系统地探访考察中俄万里茶道,一年有200多天都在万里茶道上。须贺努走访了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20多个与万里茶道有关的节点城市,与茶农交流,向当地文化人士请教。
注:共12期,每月1次连载
第三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3)
在兵荒马乱的缅甸求生
张彩云等人的努力落了空。1962年缅甸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仰光张源美茶行的资产被政府没收,成为一家国营企业。但是新政府的官员对茶叶一窍不通,说自己无法经营接手的茶行,也不允许茶行在这几年里制茶。卖不了茶叶,茶行里的人们每天无所事事。
但即便如此,张彩云也没有放弃。上世纪70年代,彩云及其长子树根在缅甸北部掸邦再次开设茶园和制茶工厂,尝试制作红茶等,探寻新的出路。总而言之,他的一生中处处都是艰辛的挑战。但由于社会主义衰败,从80年代末起军队政权管理混乱不断,缅甸的制茶业常常是举步维艰。
缅甸掸邦 制茶
据悉,后来制茶工厂由彩云三子家荣继承并管理。我们提出希望参观制茶工厂,了解经营状况。但是他拒绝道:“最近,由于反政府运动和民族冲突,掸邦十分混乱,制茶业务被迫停止,因此无法带你们参观工厂。”我们对缅甸混乱持续至今,华人生活水深火热感到诧异。
张彩云长子树根之子,张丁国先生仍坚守着彩云的初心,在唐人街精心打理着一家名为张玉美的茶行。他留有一张1958年父亲张树根在北掸邦开垦茶田的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树根先生和自己的父亲共同辛苦劳作的情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未被历史记载的情况:“我记得1966年到1970年左右,我们从边境城市大其力向泰国出口了大量的乌龙茶。”如今,他们从中国大陆进口铁观音茶叶,并在缅甸国内销售缅甸绿茶。
仰光 张彩云之孙 张丁国先生(右)
1991年,正在散步的彩云准备向路边乞丐施舍钱财时,与乞丐一起被失控的车辆撞伤,不幸逝世,享年94岁。虽然如此高龄,但他每天都要散步,爬4层楼的楼梯回家,不得不说,他有着惊人的体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讲述,这就是那位白手起家,功成名就的茶商。直到他离开的那一刻,他依旧不忘扶危济困,他的经历不禁让人动容。
至今,在庆福宫的木牌上,依然能够看到张彩云当年作为捐赠者被刻下的名字。当我问及为何要保留已经逝世25年多的张彩云的名字时,人们告诉我说:“张彩云助人为乐的精神如今依旧为人们所尊敬,他的亲人仍在以他的名义进行捐赠。”听到这里,我再次肃然起敬。
张丁国先生经营的张玉美茶行的茶叶包装
前文中提到的厦门的张一帆先生说:“父亲那代人和仰光的亲戚多少还有些联系,但我们这一代已经完全和他们断了联系。”因此,笔者将仰光张先生的联系地址和照片交给了他。没想到在这样的场景下,甚为日本人的我架起了中国人与华裔之间的桥梁,这一跨越历史的茶旅真是太有趣了。
香港的福建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为了在香港开设张源美茶行的新分店,张彩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福建茶行”。福建茶行的第二代掌门人杨庭辉(72岁)说:“张源美茶行派来了一位名叫张甸国的人,开设了新茶行,但不久后他们就离开了,我的父亲便单独经营起了这家茶行。如今我们和张家没了联系,也没听说有张家的后代在香港做茶叶生意。”虽然我们不清楚张甸国和彩云的关系,但是两人似乎是年龄相仿的亲戚。
福建茶行 第二代掌门人 杨先生(右一)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刚刚开设的新分店,据说和1953年,缅甸政府禁止进口外国茶叶的政策有关。张源美茶行原本计划从福建经由香港,向缅甸进口茶叶,但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该计划以失败告终。这与张彩云和儿子树根等人在此后的50年代里为了谋生,于缅甸国内的掸邦北部开设茶园,建立制茶工厂的史实相符。福建茶行此后便在香港自立门户,生意蒸蒸日上,还向泰国周边出口了许多新品小包装铁观音茶叶。如今,摆放着古老茶罐和木箱的福建茶行充满了复古的味道,成为了能够享受到旧日港式茶馆氛围的屈指可数的场所之一。
香港 福建茶行 小包装铁观音茶叶
写到文章最后时,我得知彩云的长女如今依旧健在,生活在故乡安溪大坪。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三个儿子外,彩云似乎还有四个女儿。据说其他三个女儿,秀华、美华、丽华如今居住在美国,而唯一出嫁到福建的长女秀月如今居住在大坪。但是向当地居民打听后,我并未找到认识秀月女士的人。大坪名士张彩云如今正一点点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事实上,其长女秀月女士的人生也和父亲一样,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