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实际上是由来已久。
公元6世纪,中国茶就传到了朝鲜;公元7世纪,传到了日本;8世纪,传到了中亚、西亚、中东和西欧。
公元14-17世纪,中国茶逐渐传遍欧洲。18世纪,传入美洲和大洋洲。
现在说的“一带一路”上,早就茶香四溢。
如今,中国茶传布世界,并成为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
2
从茶产业角度看,出口方面,中国曾经作为唯一茶叶出口国,中国茶叶曾经独步天下。
早在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就曾经达到13.4万吨。直至1916年,基本维持着10吨上下的出口量。
只不过,在二十世纪初,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中国茶叶面临的挑战,开始呼吁和致力于振兴华茶。
他们在调研国内外茶业情况,他们在开始探索“模范种植”,他们在开始研究茶叶改良......
3
1917-1949年,中国茶叶出口进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下滑、盘整和跌落谷底的过程。其中,1923-1938年间,出口量大体在5万吨上下徘徊,已不足高峰时期的半数。
这个时候,以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为代表的前辈茶人,在为中国茶业的复兴呕心沥血!
以吴觉农先生在1931-1949年间的茶相关工作和行动为例,从《吴觉农年谱》中我们可以看到:
1931年,正式调入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专门负责茶叶出口的检验工作。
1932年,应邀前往祁门筹办祁门茶业改良场,并邀请胡浩川和方翰周一起开展工作。
1933年,向全国经济委员会申请拨款,从德国订购克虏伯揉捻机和其它必要的制茶设备,试验科学制茶。
1934年,发表《民国二十二年茶业之回顾》、《民国二十三年中国茶业之展望》、《华茶对外贸易之展望》、《中国茶业的病源》等文章。
1935年,受实业部委派,赴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苏联和日本等国考察茶业。本年,与胡浩川合著《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一书。
1936年,组织“皖赣红茶统销”,推动茶叶自营出口。同年,出任中国茶叶公司协理兼总技师之职。
1937年,出任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茶叶产地检验处副处长;出任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场长;与范和钧合著《中国茶业问题》一书,发表《祁红统制的现阶段》、《怎样使茶叶的研究推广检验和指导取得联系》等文章。
1938年,为实施茶叶统购统销计划,大力推动各省建立茶叶管理处(局);推动茶叶运至香港再出口。
1939年,在香港富华公司举办茶叶统制人员培训班。
……
1949年,筹建中国茶业公司,并以农业部副部长身份兼任公司经理,描绘中国茶叶的新蓝图。
他们在振臂高呼,他们在勾画蓝图,他们在筚路蓝缕,他们在奋斗不止......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70年间,中国茶叶出口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已达36.6万吨。不过,出口茶类以绿茶为主,占比超过80%,红茶出口仅为3.52万吨;茶叶出口均价仅为仅为5.51美元/公斤。在出口茶类、均价等方面,中国茶叶存在较大优化和提升空间。
5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在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而努力。
比如,政府部门和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向世界传播中国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茶叶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出口企业,在促进出口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努力调整产品结构。
许多人正在为此努力的人,从公众的角度,其实往往是看不见身影,听不到声音。
同时,我们也能听到有人经常高喊“让中国茶走向世界”,但实际上看到他们目前只是在面向国内市场卖高价茶。
毕竟,目前中国茶出口绝大部分是以原料为主,目前均价还不到20元/公斤。目前中国国内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茶的价格,和出口茶叶相比,基本都是高价,更不用说是国内市场的动辄大几千上万元一斤的高价茶了。
于是,以至于有人觉得这些人只是在“喊口号”或者“说说而已,别当真”,或者说是“他们想的是把自己手上那些深浅不知的茶卖个茅台奢侈品价“。
不过,笔者更愿意相信,他们实际上是胸怀天下,目前也只是让中国茶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先多挣点钱,毕竟让中国茶走向世界也是需要资金实力的。积蓄力量是需要的,口号喊得响些也应该有助于积蓄力量。
同时,如果能面向来到中国的“国际友人“卖出些高价茶,也不能不说是”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呢。
6
当今时代,什么才是“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呢?
毕竟,“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不仅仅是让中国茶叶出口到世界。更何况,即便就中国茶叶出口而言,在总量和结构上,仍然有很大的调整和提升空间。
当今时代,“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也完全可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成为八仙过海的具体行动。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仅仅是面向国内市场卖点高价茶,是很难“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因为那太过遥远。
注:内容来源茶业管理评论,作者邓增永,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