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助推安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的重阵,历经百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集聚科技、人才优势,立足传统茶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等方式推动徽茶实现综合发展,在徽茶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致力于科研创新,积极践行“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将产、学、研结合,为茶农打通产销链条,助力乡村振兴。
本期人物专访我们将对话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必桦,从历史、科研、助农三方面了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砥砺奋进之路。
◇张所长您好!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茶叶研究所的努力。安徽是产茶大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安徽茶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否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茶叶研究所的概况?
1915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省祁门县南乡平里建立的“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专业研究机构,为我所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17年11月“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改名为“农商部茶业改良场”。至解放前,该机构名称与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试验示范活动从未间断,这也为我所后来的科研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在创建初期,我国老一辈的茶叶专家陆荣、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钱梁等曾在这里艰苦创业,如今安徽茶产业正是在先辈筚路蓝缕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机构成为当时几乎所有茶叶科技工作者向往的学习、实验基地,被誉为“茶叶科研艰苦创业的典范”和“茶叶专家的摇篮”。解放后,1962年该机构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成为省农科院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1995年,省编委下文将该机构定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名沿用至今。历经百年创业,我所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精益求精。目前拥有试验、示范茶园280余亩,科研、示范生产用房26687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60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26人。所内设茶树育种研究室、综合栽培研究室、茶园环境研究室、茶叶加工研究室、基地管理和科技服务中心等多领域研究团队,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4个省级科研平台。我所充分利用平台及人才资源,为安徽茶产业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张所长,在您上述介绍中提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科研方面的努力,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动态与科研成就吗?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说到陆荣、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钱梁等一众先辈的开拓,是我所科研发展的滥觞。进入二十一世纪,我所立足新时代安徽茶产业发展要求,在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将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助力安徽茶产业发展。我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互用,不断促进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所多次举办学术交流会和专家教授论坛,茶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种茶、制茶等学术研究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成果。2018年4月,我所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武通海教授前来交流,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在茶叶加工设备上应用的可行性与前景。同年5月,我所邀请韩国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研究所文斗敬博士作学术报告,中韩双方在会上围绕茶园土壤与环境、茶树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并期待将来开展国际合作。2019年、2020年我所分别邀请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Waseem Raza博士、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林智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学术交流源源不断地为科研注入时代精神与创新活力。2019年5月,由我所茶园环境室王烨军等同志主持完成的一件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茶树根部倒接方法”被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授予第六届安徽省专利奖优秀奖。2020年7月,由我所茶园环境研究室茶园土壤环境与地力提升团队通过巴黎公约途径申请的两件发明专利,即“一种植物营养环以及应用该植物营养环的茶树施肥方法”和“一种茶园土壤耕性改良方法”,顺利通过欧洲专利局(EPO)检索、审查并获得授权,为我所在国际发明的道路上开拓了新的疆土。近三年来,我所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件、国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件。起草颁布安徽省地方标准5项,登记非主要农作物茶树新品种5个,收集茶树地方种质资源1000余份。获安徽省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2项技术被安徽省农村农业厅列为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SCI/EI源论文12篇。近些年茶叶所独立或参编写茶叶著作20余部。今年5月,我所加工团队在国际期刊《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柿大茶品系及非柿大茶品种的鲜叶加工太平猴魁绿茶的香气品质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太平猴魁适制性品种筛选、推广应用与品质提升提供支撑。6月,我所吴琼博士在国际植物学权威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从茶树生长代谢入手,揭示了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特征性次生代谢物的演化规律,为茶叶的种植与加工研究带来新的灵感与启发。我所张家侠副研究员研究的“茶园主发病虫害轻简化测报调查及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成果,已通过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省级初评,该技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茶园化学农药的使用率,为推动安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农药零增长作出了卓越贡献,更好助力黄山市“十四五”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
我所作为省内重要的茶学科研基地,在传承、发展徽茶文化上责无旁贷。自我所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发展徽茶经济、振兴徽茶产业、弘扬徽茶文化;并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让广大茶农轻松生产茶、消费者放心享用茶。
◇张所长,那么关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最终造福茶农、消费者这一点,您能否再详细讲解?
要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必不可少。此过程的关键是科技人员要深入茶区调研、积极与茶企茶农交流、了解茶叶种植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技术指导与技术帮扶。近年来,我所积极响应安徽省“两增一强”行动的号召,主动参与服务三农活动,多次派科技人员赴产茶一线活动交流。2021年7月,我所专家团队赴太湖县北中镇花冲村开展对口帮扶行动,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因茶兴业、因茶致富,我所利用科技力量帮助花冲村整合品种资源,完善茶园基础设施,优化改造加工车间,推动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助建设茶叶交易市场等等。2021年花冲村村集体年收入达56万元,茶农实现增收,切实享受到科技发展成果。
今年2月,我所加工团队赴黟县开展春季生产技术服务。团队成员围绕黄山市天方茶叶有限公司提出的问题及技术需求,分别给予详细解答和意见建议,并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今年7月,应广德市农业农村局邀请,我所加工研究室主任、科技特派员雷攀登,为在邱村镇吉山村举办的“广德市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茶叶种植培训班”,开展广德黄金芽品质提升关键加工技术专题培训授课,对广德黄金芽的品质特点、加工技术优化与配套装备、新产品开发等进行了详细讲解。今年8月,我所与太湖县茶产业协会合作。双方围绕太湖县振兴茶产业实施方案,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生根,提升太湖县茶叶产业创新整体实力,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近些年,我所针对省内主产茶区,开展技术培训百余场次,指导培训农技人员、企业技术员、茶农骨干3000余人次,发放培训手册和各类明白纸等总计4000余份,受到茶农朋友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新冠疫情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春茶的生产、销售受阻。在此境况下,我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应相关茶区邀请,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与技术帮扶活动,以技术克难关,实现疫情难阻春茶香。
科技创新是引领茶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茶业体系,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下一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继续用科技赋能安徽茶产业发展,推动安徽茶产业踏浪前行,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徽茶》2022年8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