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网

八角亭

2021年八角亭 曼糯大树青饼 珍藏孔雀 生茶 357克

生产品牌: 八角亭

参考价: 1680.0

试用数量: 2份

试用规格: 357克

试用时间: 2021.10.10 - 2021.10.16

2 份报告 / 226 人申请

2021年八角亭曼糯大树青饼珍藏孔雀生茶评测报告:苦尽甘来,好茶缓而不迟

作者: 小步舞曲

收到这饼孔雀时,是北京秋色正美时。簌簌落叶,黄绿交织。想着用尽秋日来赏饮,不曾想今年的秋短短一瞬就过去了。

收到茶叶那日的秋色。


这篇测评在上周末就想与大家分享,但恰逢了立冬日北京二十年来最早最有仪式感的初雪。出去玩了一整天的冰雪,回到家又再次喝了喝,感受初冬日里暖茶气息。

立冬那日冰雪。

环境、心境,都决定了一款茶在心里的位置。好茶,不迟。


【产品信息】

名称:八角亭曼糯大树青饼 珍藏孔雀(普洱生茶)

配料: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叶 

产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净含量:357克/饼

生产商: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

生产日期:2021年8月12日

 

【走近八角亭】

八角亭茶业,老牌国营大厂,又称“黎明茶厂”。它的历史沿革要追溯到1955年,当时有一批十三军的复员老兵,在西双版纳建立了国营“黎明农场“。到了1964年,黎明特林队开始投入了茶叶生产,并在同年三月中旬成立“茶叶加工组”。从此,开启了黎明茶厂制茶历史的篇章。

 



1984年,标准化工厂建成。刚开始,茶厂主要是以生产绿茶为主、接着转而制作红茶;直到2001年-2003年之间开始研究、尝试制作普洱茶。中间1998年时,茶厂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商标“八角亭”,图案沿用至今,慢慢成为了今天“八角亭”的象征。

  


注意哦,1984年之后一直到2000年的15年间,茶厂的主要产品以“滇绿”“滇红”(红碎茶、红条茶)为主,而并不是普洱茶。

 

现在也会经常和喝茶的朋友科普,其实我国时至今日,茶业生产中绿茶仍占比八成甚至九成以上,这个“绿茶”范围并不区分江浙、湖北、四川、贵州还是云南;同时大量的出口茶,主要也是欧美人爱喝的“红碎茶”。

 


但上世纪90年代末,茶叶市场发生重大转变——国际市场出现状况,西方政治格局变化对茶叶出口产生了重大冲击,比如苏联解体等等。而在这之前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一直是中国茶叶出口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所以传统的绿茶、红茶出口茶市场不景气。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黎明茶厂在对整体茶叶市场需求观察后,发挥了技术优势和地处勐海县的区位优势,果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减少传统红茶、绿茶生产,探索生产云南传统名优茶——普洱茶,并逐步扩大普洱茶的产量,背水一战杀出一条血路,使得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升级。

 

所以,这次转型恐怕是一次被迫变革。但这个变革,让黎明茶厂成为了今日大家更熟知的“八角亭”。

 

【走进曼糯】

隐者——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

曼糯,地处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海拔1200-1300米(记住这个海拔哦,跟高海拔可是有段距离)。在茶区范围上,曼糯也属于勐海茶区。

 

说到勐海茶区,如雷贯耳的“新六大茶山”中,五个都在勐海(布朗茶山、南糯茶山、勐宋茶山、南峤茶山、巴达茶山均属勐海县),剩下的景迈,虽然属于澜沧县,但其实也是紧紧挨着勐海的勐满。而曼糯呢,实际上是澜沧江西侧的“八大茶山”之一。八大茶山从北往南,分别是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西部巴达山。

   



 地理位置上,曼糯虽属于勐海,但很显然,既不连南糯山、也不靠布朗山、更不接巴达山,它自己独独端坐在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遗世而独立。

 

恒者——历史悠久的起起伏伏

从北面从市区坐落上看,不容易关注到曼糯。但其实顺着澜沧江找它就容易的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而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也就是曼糯的所在。

 

曼糯,除了大寨全部是布朗族人聚居,上寨和中寨居住的是汉族及拉祜族人。现存古茶树不到两千亩,零星分散,不像布朗山古茶园连成一片,而是各个小山头均有分布,密集度较低,所以后期在荒地上种植的面积很大。三个寨子的茶不像别的茶山加以细分,统称为“曼糯茶”。(想到“冰岛五寨”、易武“七村八寨”,真的是来来回回认真记过好久)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曾经繁华正茂、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但后来种种原因又归于沉寂。一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后,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熙熙攘攘的人群、马帮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就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另一方面,勐往乡在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于是几十年来全乡也没有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

 

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像是被外界遗忘。但即便如此,曼糯留下来的古茶园仍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这些古茶山少。所以,还给曼糯以古茶山的名号,曼糯今日仍有资格受之。

 

曼糯茶与“新六山”毫不沾亲带故,更像一个隐士,独立于群山争霸之外。

 

然而意外的是,这个隐士,喝起来却是毫不平淡、收敛,有着铮铮茶气,豪放的苦与涩都毫不隐晦,也更能让人记得甜。

 

【包装】

 传统七子饼,外附白色棉纸密封带,茶饼内部包裹双层棉纸。防潮防异味,方便存放。

 


茶饼表面,两只孔雀对向昂首,靛蓝色在光下隐约成孔雀独有的炫彩羽毛,活泼生动。

孔雀环绕着“八角亭”商标,上面大大的紫红色“云南曼糯大树青饼”,下面跟着低调的小字“珍藏孔雀”。华丽而低调。

 



背面,独立的二维码让每一饼茶都可溯源,保障品质:

 

 


棉纸打开,里面详细地介绍了这款茶的产地来源、品质和口感:

  

【干茶】

茶饼圆整周正,石磨压制,微微可见棉布纤维留痕。茶饼松紧度中等,不过这次拆茶的时候暴力了一丢丢,弄碎了一些(收集起来继续喝,哈哈哈哈烈得打激灵!)

 


干茶呈黄灰褐苍,条索油润粗壮,略黑润;肥硕芽头分布,侧面看,绒毛覆面。

 


干嗅,气息清爽,蜜兰幽幽,烟香隐隐。品饮时喝不到烟香,它只在盖香上隐约。

 


第一次取下来整24g茶,准备分三次品饮。算上茶碎碎,其实是分了四次品饮。

两次盖碗,两次紫砂。中间基本间隔5天。

 


其中两块正好8g,留给这次作为拍照记录。



这次冲泡之前已经有过两次尝试,一次盖碗碎茶、一次紫砂。




 取下的茶叶,放在小铁罐里醒茶三周。



恰逢立冬,用一泡曼糯迎接帝都的第一场雪。

 


【品饮感受】

【器】

主泡器:90ml的柴烧斗笠盖碗,白瓷薄胎,方便迅速出汤、不闷茶,观察叶底(一直以为它是100ml,但其实只有85-90,所以投茶量有点猛了T T);

品杯:3只15ml的潮汕白瓷功夫杯,因为这款茶的汤色着实是稳定,而且格外青黄干净,故选择三只小杯循环对比。

公杯:150ml的透明手作玻璃公杯,直观观察汤色变化。

【第1泡】40秒,通过前两次冲泡尝试,茶叶很是干净,迅速的润茶冲洗环节可以省去。直接40秒,醒茶、舒缓开。



沸水高冲,热气留在镜头上,茶叶一下子激活,盖上盖子再打开细嗅,花果甜香、蜜香,一点木质的烟香。

第一泡汤色淡黄透亮,很干净,微微毫毛飘散。因为冲泡时间足够,滋味不显得寡淡,微苦,有涩感。盖子上隐约烟香,落在汤里不会感受到,杯底冷香蜜香、也有清凉感的兰香。

 


【第2-3泡】8s,缓慢溪流注水,迅速出,汤色明黄透亮,气泡点点、没有杂质。

茶底慢慢散开,叶底绿中带些黄,看起来有活力、很有嚼头。

 

第2泡茶汤入口,哈哈哈苦一个激灵。就像泡碎茶的那个晚上,在茶友圈上写“烈啊”。真心猛烈,苦中茶气熊腾、有侵略性。



第3泡,出水速度更快了一些。细细咂摸,哈哈哈还是苦,苦里有香、遍布口腔。此时涩感占了上风,舌面有收敛感、涩感留存度高。



这两泡,回甘显得有点慢吞吞,甜来得漫不经心——才不着急呢,让你苦一苦感受一下来之不易。但很意外的是,这个甜一旦感受到了,持久性好,两颊持续地口水遍布。咽下口水,味蕾在苦和甜里翻滚。

 

两泡汤色,明黄度稳定,汤感饱满度提高,舌面紧紧的,但茶气盛、喉感舒服。



 

【第4-6泡】6-8s,迅速出水、高冲入公杯。

前几泡略略苦,大概率是高估了盖碗大小、所以投茶量大了,于是动作麻利地注水出水。

倒也无妨,投茶量大更适合老饕,这样能更充分地反馈它的特征性、甚至是侵略性。

比如呢,第7泡之前明显的涩感,立冬时节喝下后旋即微热的后背,以及几个舒爽的茶嗝儿。

 

第4泡,入公杯,激荡起泡沫感,茶叶内质丰富。茶汤入口,清苦感弱了一些,有一丝薄荷香、梅子香。回甘还是不疾不徐,缓慢但圆满地包裹口腔。



第4-6泡茶汤,有明显的胶质感,色泽依然金黄明亮油润,茶气满,苦而有嚼头。

掀开盖子,花蜜香清晰,体感微热。

 


【第7-9泡】10s。4-8泡都是黄金泡。

到第7泡之后,涩感开始消失,甜的饱满度到了高峰。甘升苦降,甜从苦涩里跳脱出来,开始有战斗力,霸占舌面,突破了原本涩涩的收敛感,力道逐渐变强。

 


叶底已经完全舒展开,冲水下去在茶汤里,张开叶脉,泛着光泽感。像是一盘要做好的大餐,叶片透着生命力,饱满有后劲儿。

此刻,背上微汗,觉得通透。

 


【第10-12泡】20-30s,12泡久坐了一下。这几泡苦涩感不再明显。

汤感仍算饱满,缓缓轻薄。汤色淡了些,但仍然清透明黄。滋味中苦短甘长,柔润成了主旋律,喉余甘甜。茶汤温度下降之后一口闷饮,口腔辛凉,杯底冷香显现出的兰香,此刻柔软地化在口中。

 




【第13-15泡】1-3分钟。第12泡猛坐了杯,之后汤感中开始显水味。但尾水的温润感、若有似无的苦,以及绵长的甘甜,还是可以坐一大杯,陪伴到日落。虽是新茶,涩感消失之后,喉韵舒适。

 


【茶底】最后几泡的茶底,在水流冲下时蔓延起伏,软糯、仍有活力和弹性。

轻轻拨开几片,叶片肥壮油润,看到绵延清晰的脉络、细密披拂毫毛,梗嫩无硬芯。

一芽两叶、三叶,芽叶分布均匀,大树种,嫩芽不少。叶片嫩绿、橙黄相伴,没有糊点。

 



【总体感受】

总体来说,曼糯这一款是偏苦树种的茶。但或许和老曼峨那种大苦大甜还不大一样。

曼糯前期苦多甜少,而后面慢慢地开始只有甜。四五泡时,水中苦涩最是明显,涩化得比苦还要慢些。但回甘、生津是悠长的,持续,循序地释放着甘甜。

六七泡过后,越来越甜。饱满度、耐泡度也抗打,十余泡没有出现明显水味。

几次冲泡尝试下来,无论是盖碗还是紫砂,茶气都是足足的,掀盖香气高扬,不似地域之隐士,而是拔剑张扬的侠客。

苦有苦的曼妙,时间会让它苦尽甘来。

今年的立冬,记忆独属于这饼曼糯。



76条评论
说说你的看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