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才有:普洱茶,一片小树叶,一个大产业

  图为:吕才有,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教授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喝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了,它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提到茶,不能不提享誉世界的云南普洱茶。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形势怎样,又如何做成千亿元产业?普洱茶的魅力在哪里,它为何备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教授做客《新华访谈》,解析普洱茶产业,讲述“博士茶人”和这一片树叶的故事。
 
  视点一:普洱茶产业“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
 
  近年来,普洱茶产业重新受到重视,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加,对普洱茶有了新的认识。消费群体也由国外转向国内,呈现“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的景象。
 
  普洱茶作为云南茶产业的领头羊、排头兵,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重视。此前,普洱茶作为特种茶,主要销往国外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是内外都香。
 
  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视点二:普洱茶:魅力独特的茶业界黑马
 
  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中内涵成分丰富。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以概括为“一减三调”。
 
  从理论研究来说,无论是云南本地和外地的茶,都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种的植物,采用它的叶片来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形成不同的茶类。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为生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茶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44个茶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独有26个茶种和两个变种。云南大叶种茶树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以上,茶树品质优良,枝叶肥厚、内含物质丰富,是制作普洱茶及滇红茶的优质原料。
 
  普洱茶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云南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环境成就了普洱茶。“一方水土产一方茶”,云南属于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在云南品种的独特性方面,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基因型表现为乔木型和小乔木型,特别是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里,内涵成分比较丰富;在加工方面,普洱熟茶有一个独特的加工工艺叫做“渥堆”,学术称之为后发酵,而其他茶类没有这个工序;在品质特征方面,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熟茶通过后发酵以后,形成了陈香明显的特征;最后,它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我个人概括为“一减三调”,也就是它有减肥的作用,无论是从现代科学实验和经验的积累来看,普洱茶减肥作用明显,当然这跟它独特的化学组成有关,而“三调”对现代人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不仅仅是降低,而是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视点三: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在哪里?
 
  普洱茶产品的规范性和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功能的确定性还有待深入研究。普洱茶最适合什么样人喝?我认为最适合现代“吃饱了撑的人”喝。经常有人问,普洱茶最适合什么样人喝?我说最适合“吃饱了撑的人”喝。现在,我们正在逐步从温饱过渡到小康,追究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于这种古老的健康饮品才会越来越重视。
 
  普洱茶受重视或重新引起更高的关注,是近20年的事,所以在茶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普洱茶现象”,并被称为茶叶经济的“黑马”。任何产业到一定阶段,都有一个发展或者是再提升的过程。目前,普洱茶种植、加工、生产、科研的基础都还薄弱,都还有待加强。
 
  相对来说,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产品的规范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当然,功能的确定性也待加强深入研究。现在普洱茶产业正从小作坊或者说小农经济向农业现代工艺转变,特别在生产加工环节,从“散”到规模化、适度规模化的生产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散、乱的现象,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必然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觉得可以通过以品牌化和扶持大企业为主,通过品牌创新、品牌引领和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及政府和消费者的推动,逐渐改变散、乱、小、弱的现象。
  
 
  视点四:普洱茶,承载品质、生态与人文特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普洱茶标准对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特征作了规范性要求,在促进普洱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与茶关联紧密,人们对茶怀着喜爱和敬畏之心,茶所承载的信息也各有不同。
 
  2006年,云南就推出了普洱茶地方系列标准;2008年,普洱茶地方标准上升为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国家标准。在标准化推进的过程中,普洱茶走了一条比较好的路子,它对普洱茶品质和生产区域的界定、对生产工艺和品质要求也作了规范性的要求,在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本人也是标准的主要的起草者之一。
 
  而普洱茶的QEH标准,是由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校长领衔做的一个独特的标准,它主要是为了更多的体现产品独特性和差异性,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特色茶”的问题。QEH分别是英文“品质、生态、人文”三个词的字母缩写。这个标准在质量、品质的基础上,把生态、人文指标纳入产品的质量标准范围。比如说在云南,我们的茶树生长在蓝天白云之下和高原独特的气侯条件下的,森林覆盖率高、富氧离子充足,这就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品纯净的生产环境。我们认为,云南生态环境价值是比较高的,而且大家希望追求农产品的安全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生长的产品,它的品质和环境安全性就要相对有保障,所以我们把生态环境纳入QEH标准中。
 
  另外这个标准还包含了人文指标。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与茶关联紧密,人们对茶怀着喜爱和敬畏之心,茶所承载的信息也各有不同。我们把这种茶人的感情和思想也融入到产品中来,“一茶一故事,一山一味道”。同样是“叶子”,但是这片叶子和其他山、其他地方的叶子具有不同的特性。换一个角度说,除了物质的东西以外,还有更多的、深层次的人文信息在其中。
 
  视点五:普洱茶,千亿元产业的“十三五”之路
 
  云茶在保持现有面积规模的基础上,要追求效益的提升。云茶还要实现从传统产品生产到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转变。
 
  目前,云南省已推出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要加快推进药材茶叶花卉等10大重点产业发展,其中针对云茶特别明确提到2020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要达到1000个亿。千亿云茶计划的提出,是云茶发展的大方向。在规划中,针对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实际,提出要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特点。比如保持现有面积规模,从面积到产量相对来说保持稳定,但追求效益的提升。
 
  另外,以普洱茶为主的云茶,要实现从传统产品生产到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转变。比如从传统熟茶、生茶产品的砖、饼,到普洱茶茶粉、茶膏等产品的延伸,使茶融入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另外,规划还突出一个品牌的拉动作用,强调加大科技投入和后续人才的培养。
 
  视点六:“茶博士”教你普洱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从学士、硕士到博士,都是围着这一片叶子在走,所以是“一叶情深”,一片叶子一辈子。普洱茶最大的魅力,我觉得在于变化。在茶业界,我自己就是一片叶子,“一茶到底”,从学士、硕士到博士,都是围着这一片叶子在走,所以也是“一叶情深”,一片叶子一辈子。
 
  普洱茶最大的魅力,我觉得在于变化。因为一个饮品,健康是主线。大家为什么要喝茶?实际上就是追求健康时尚,让喝茶从传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变成一种时尚的东西。普洱茶的魅力还具体体现在它的耐储性和多变性,特别是在储存过程中还有一些变化,我们也把储存叫做普洱茶的后续加工过程,这跟其他茶类是不同的。在饮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民族文化、并获得健康,我觉得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普洱茶可以是同样的,但一杯普洱茶是变化多样的,这是十分迷人的。当然,不少人也是为了健康,爱上普洱茶,从而获得新的养生生活方式。
 
  我个人认为,喝茶其实很简单,茶、水、剂量三者有机结合就好。我们云南有“三道茶”,所以我也提出“一日三茶”,与一日三餐配套,但喝茶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饮用,因时而变,适时、适量、适当即可。作为个人的建议,上午可以喝生茶,它的刺激性和提升作用很明显;因为熟茶的特性和国际流行的红茶有区别,我觉得下午茶和晚上我们都可以喝熟茶,喝了熟茶晚上瞌睡还特别好。每天喝三道茶,总量不超过20克,饮用是安全的。
 
  当然在喝茶的过程中,我认为要适当讲究,关键是对水、投茶量和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普洱茶需要高温冲泡,更有利于内涵物质的浸出,也更有利于健康。
  
 
  视点七:普洱茶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研发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希望普洱茶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们现在培养人才方面,包含学士、博士人才培养,比较齐全。另外我们的团队里有30多个老师,80%都是硕士以上,60%都是博士以上,而且是多学科交叉的。我希望我们的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发挥“三导”作用——指导、引导、领导,要领导普洱茶发展的潮流和一直引领普洱茶发展的方向。我现在承担的任务,是国家茶产业体系里的普洱茶岗位“岗位科学家”的职责。从我个人到学院来说,应该竭尽全力,在普洱茶产业中发挥人才和研发的支撑作用。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邓时海谈“普洱韵淡薄”的原因
范和钧的普洱茶传奇
周红杰:普洱熟茶的历史、工艺特点、鉴别方法!
董胜:让普洱茶成为大健康常态化饮品
“老同志”与普洱茶之父——邹炳良先生
盛军:普洱茶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
邹炳良、卢国龄:浅论普洱茶拼配
纵横潇湘茶——刘仲华
周红杰:负氧离子可在仓储过程中改善普洱茶品质
肖时英:“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八旬茶叶专家著书传经验
杜晓:蒙顶黄芽,中国唯一温性茶
李远烈:倾力推动云茶产业发展
刘仲华被调到茶学专业,38年后成了茶叶院士
杭州陈宗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方可说茶:云南茶的五个唯一
方可说茶:关于普洱茶的定义、种类与保质期
李颖悟:如何消除茶产业“堰塞湖”
方可说茶: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对后期存储醇化的影响(之一)
方可说茶: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对后期存储醇化的影响(之二)
刘仲华院士、王岳飞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