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公众号“啖茶论道”转载一篇题为《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误人子弟了!》的文章。作者陆某,是一位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业博士后。然而就标题而言,却像是自媒体流量套路,并无半分学术气质。
这位陆博士后谦虚地说自己十分喜欢王岳飞教授有关茶学概论的大学网络公开课,但感觉上是“来碰瓷的”。显而易见,可真是瞄准了浙江大学王岳飞教授的知名度,对其著作《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茶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考究,大做文章,其中不免多有曲解。
01、“茶为万病之药”之释义
庄周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是做学问的宗旨。茶,是一种通俗的饮品,但这不影响它“为万病之药”,为天地万物之大美者。
这几年研究与评判普洱茶,陆续拜读过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的诸多茶学著作。他的著述,既有西方科学主义的严谨,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又有中国经验主义的弘涵。
在我看来,王岳飞教授是茶学领域算是少数几位能够秉持学人精神,和独到茶学视野的学者之一。
那位陆博士后工具书读的太多,竟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继承与发扬,以机械主义之辞“证死”“茶叶为万病之药”的观点。
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在古书上说是一种苦菜。唐之前无茶字,荼向茶的转变,即荼代指茶可能早于魏晋南北朝,但音变始于六朝。
清人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载:“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这一点,陆羽的《茶经》亦有记载。
因为茶与荼的联系,“茶叶为万病之药”的传统,也可能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古代先民几千年的历史实践和验证,极其可靠。
“茶叶为万病之药”的传统,归根结底是一条“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的经验主义道路,中国文明,包括国饮文化,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永葆光辉,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一点。
无论中医的经验主义,还是西医的科学主义,都从未切实证明茶的药物性质。
当然,这里我们专指的是西方医学意义的药物性质。
而中医学理论,本质上是不能像西医一样进行量化的,也不能像现代医学的逻辑完全解释透彻,是谓:“混沌”。
茶叶在中医意义上的药物性质是重要的经验科学属性。而非西方医学意义上的药品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叶为万病之药”,不是说茶真的是一种具有某些针对性病症疗效的药物,而是强调茶的保健性与养生性。
这恰恰与中国传统的混沌、玄秘、“道”、天人合一、阴阳、中医原理等文化有关,因此,“茶叶为万病之药”的核心,更加侧重强调茶的益生性和健康属性。
茶的益生性,也是茶之所是“天地万物之大美”的根本内涵。自古而然,茶的出现,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雅趣,更加性情诗意,更具延展想象的空间。
但“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说,绝不是西方医学和科学主义所能具体解释清楚的,就像“道家”不能被英文所翻译一样,具有自己的“言外之意”。
这也是自称东京大学农学博士后的陆某,似乎不能理解王岳飞教授对“茶叶为万病之药”的阐释的根源。
可见,陆博士后没有充足的传统文化修养,看待事物浮于表象,很容易堕入西方医学科学治标不治本的“小道”,即“论标不论本”。这样,又何谈知茶论茶?
02、“茶叶为万病之药”解读差异之源辨
中国文化,传统医学,以及茶文化所说的“茶叶为万病之药”,更是一种文化血缘与文化信仰。
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传统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些经验式的观念,若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去分析,无法理解、解释之处不胜枚举。但这并非中国经验自身的问题,而是西方人认知视角与认知力的问题。
对“茶叶为万病之药”说理解的类似争议,其实主要源自审视者的文化教养与学问土壤差异。
在中国社会,现代科学没有搭建自己的框架之前,以往的知识通常属于“经验”。经验对于中国文明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其实是中国先民的实践科学。
但与之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往往更愿意采用实证科学来解决“疑虑”。
对于茶是药非药的论争亦是如此,西方的实证主义往往忽略了中国文化具有混沌性质的经验主义,咬文嚼字,审视事物的某些特性而非全部,抓住事物的局部而整体,本质上忽视中国文化的多元存在。
中西方关于经验主义科学与实证主义科学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传统科学,是将经验科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并用,王岳飞教授的茶学研究就全面深入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实验科学尚不能解决疑问之前,仍然遵循并相信着经验科学。
而西方则是单一的实证科学,凡是没有数据证明的命题都是伪科学,不仅茶叶如是,小如海参、冬虫夏草、阿胶等研究对象,大如量子理论等研究领域,比比皆是。
该博士后的诡辩思路,即是趋向西方实证科学的。但遗憾的是,其研究与论文既无具体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又无充分的文献实证,仅仅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文字对比,以及集中体现个人意志的辩驳,其文章论点、论据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国的茶叶,与水稻、玉米等作物一样,都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在没有实证科学证实的前提下,就已被广泛推广使用,并逐渐由先民总结为“万病之药”。
今天,人类开始进入用实证科学验证茶、水稻、玉米等是否利于人体的阶段,因此,凡是可以证伪的都可以定论,但凡是不能证伪的则不能轻易否定。
“茶叶为万病之药”在经验科学中早已成熟可靠,但在科学验证领域尚未得出结论,对茶叶分子生物科学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
因而,从目前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背景来论,王岳飞教授的研究充分兼顾中西文化视野特征,具有中和之美。无疑,这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03、“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药”是药非药?
“茶叶为万病之药”,其实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茶药同源”,二是茶本身所具备的益生性、保健性和养生意义。
今天,茶叶已是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世界性饮料,并已产出诸多以茶叶为原料的药品与保健品。足见中国茶及其益生性,早已被世界所认可。
前文已经指出,“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药”,不是西方医学意义上针对病症,能够药到病除的药物。
所谓“万病之药”,只能以中国语境来阐释,其更多是强调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对诸多健康、疾病问题的预防效果与改善功用,并非是说茶叶真的是治疗百病的妙药。
不少史料记载显示,“药食同源”是中医的一个基本观点。据目前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来看,人类最初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而古今中外,以茶饮预防相应疾病的案例层出不穷,并有诸多应用历史记载和效果验证。
东汉末的医圣张机在《伤寒论》说:“茶治脓血甚效”,相传此期的华佗也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论断,道出茶的保健、益生性。
唐人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其中涉及茶的提神明目、助气爽神、减肥、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等功用。
1215年,日本的荣西禅师写就《吃茶养生记》,重点论述了吃茶于养生的特殊意义。“茶是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不可不知。”认为喝茶能促进健康。
宋以后,大批茶学、医学典籍陆续诞生,这些文献更加详细地记载了茶的养生功效,如苏轼的《茶说》、禅师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吴淑的《茶赋》、顾元庆的《茶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茶所具备的这些保健养生功效,除了被中国传统经验主义的文献大量记载以外,还被西方科学主义的实验研究所证实。
据索引,仅国际权威的学术论文检索平台WebofScience,就能检索几千篇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科研论文,足见人类社会对茶叶药学意义的期望与探索。
这些论文证实了茶叶及其成分在预防癌症、改善肥胖、预防龋齿、减轻代谢综合征、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显著效果。
1986年,法国巴黎发布了震惊西方世界的云南下关沱茶艾米尔医学报告,指出云南下关沱茶对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具有显著定功效。以西方科学实证检测佐证了古人“茶为万病之药”的经验。
此外,不少国外的研究,如奥克兰大学的WandaC.Reygaert,通过临床实验,证实了绿茶对人体抗炎、抗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等方面,都具有多功能保健活性。
又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AndrewP.Neilson教授,指出长期饮茶对改善糖尿病、肥胖等多种代谢疾病有显著的改善意义。
日本的茶界知名人士丰茗会董事长松下智对属于黑茶类的六堡茶一直非常关注,就是由于茶叶中所含对人体有益的儿茶素等,其所著的《中国茶-六堡茶的余韵》也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
由于当时黑茶的价值被发掘,进而引起了食品及生物学、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由于近年来流行健康食品,而六堡茶据说有降血压和降低高胆固醇的作用而被饮用。”1986年,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将积祝子教授也曾发表论文《六堡茶的制法及饮用偏好》,从食品及生物学角度挖掘六堡茶祛湿消暑,改善肠胃功能的价值。
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作用机理及自由基病因学的相关内容,并非个人杜撰,而是有着大量实验和科研论文积累的学术观点。
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自由基与衰老》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衰老及相关疾病可能与体内自由基的活动密切相关,这一理论最早于1965年由HarmanD提出。自由基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非常活跃,在人体内会到处争夺电子,并与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损伤遗传物质,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变,还会造成人体细胞损伤,导致衰老。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具有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够保护人体免受氧化损伤,因此诸多研究表明茶叶对心脑血管疾病、炎症、肿瘤以及其他衰老相关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功效。
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大学茶学系杨贤强和药学系朱善瑾等,成功开发“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号”,新型“心脑健胶囊”和“心脑健片”。
200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茶多酚作为新的处方药,用于局部(外部)治疗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疣。
前几年,日本太阳化学公司,更是研制了多种富含茶氨酸的保健系列产品,用于促进睡眠、提高精神集中、抑制吸烟欲、改善注意力等方面。
种种论据表明,“茶叶为万病之药”并非虚言,它的益生性与保健养生意义是多种方面的。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茶叶保健功能,必定会被逐步证实和开发利用。
身为茶人,发言为志,理论取证,谈茶论道,都应站在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科学的经验,全面理解中西方医学语境的异同为基础,切不可做只会考试升学,只会死钻牛角尖、逻辑离乱不知所云的博士后研究,更不可辱没祖宗之学,哗众取宠、自欺欺人。
以上罗列了如此多的事实,不知陆博士后是否能“纳入法眼”?
其实,“茶叶为万病之药”,是一种文化认同,是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必要前提。
倘若陆博士后也是一位真正爱茶懂茶的喝茶人,自不会弄出如此笑话。当然,中国还有一句俗语,人啊,“总被浮云遮望眼”。
看来,“茶叶为万病之药”,当务之急是先治治某些文化研究者身上固有的“愚”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参考文献
陈瑗,周玫.自由基与衰老[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孙世利,苗爱清,凌彩金,等.红茶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7(008):259-261.
麦少苇,王晓君,孙娉,etal.茶叶活性成分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B06):42-44.
赵保路.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科学通报,2002,47(16):1206-1210.
韩驰.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C]//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文化研究会,2008.
方崇业.茶叶组分抗菌、抗病毒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023(008):910-912.
李宪超,闫芳.茶多酚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8(005):373-374.
Reygaert,W.C.AnUpdateontheHealthBenefitsofGreenTea.Beverages2017,3,6.
Vuong,QuanV.EpidemiologicalEvidenceLinkingTeaConsumptiontoHumanHealth:AReview[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Nutrition,2014,54(4):523-536.
NevinS,BasarGB,MehmetA.Teaconsumptionanddiseasecorrelations[J].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2018,78:95-106.
HaufeTC,HoKKHY,FerruzziMG,etal.PotentialHealthEffectsofTea[J].NutritionToday,2018,53(5):213-228.
原标题:《“万病之药”难治“愚”》,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