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越百年,寻觅石屏人的易武故事!

昆仑说茶 昆仑说茶

石屏,一个古色古香,充满文化氛围的古城,有云南唯一的状元公的府第,有延习着古艺的传统豆腐作坊,有静静留下历史时光中的火车站,有全木制古老的走马转角楼和精雕细刻的门窗屏风,有传承百年的文庙和家族祠堂,透露出某种曾有过的尊贵身份。


  

图片描述  

地灵人杰之地,石屏历有读书的风习,人物辈出,比如云南仅有的状元袁嘉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袁状元是经济特科状元,事关百工货殖。

说起来,状元家,就和普洱茶大有关系,状元的胞兄袁谦六,就是当年普洱江湖上大名鼎鼎乾利贞宋聘号茶庄的股东。

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和同兴号,这四大石屏茶号,早在清乾隆时期,就打下易武普洱茶的牢固基础,共同奠定了使易武后来成为江北六大茶山中心的格局,开创出普洱茶的易武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易武茶与石屏商邦:

石屏,一个滇南小县,一个远离六大茶山数百公里的撮尔小城,它与普洱茶,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呢?



明代,云南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即军屯、民屯、商屯。大量汉族人口自南京一带随傅友德大军迁移云南并散布在各地,人数约在30万人左右,这也是云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汉族移民,今天云南的汉族基本延续于此。


明代的垦边制度加快了云南土地及农作物的开发进程(那时候的云南许多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石屏县的汉人在明末大规模进入易武茶山,除了生计问题之外,更多在于那个时候种茶赚钱,而他们的勇敢勤劳,也为后来易武茶山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清代阮福《普洱茶记》里记载:入山制茶者数万人,这个数字是惊人。因为他们,也才有了后来的哪些我们熟知的普洱茶老字号。

当时,第一批石屏人赶着马帮,跨越红河哀牢山、无量山,抵达易武,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在两百多年前,茶叶作为国家的重要物资,与盐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必需品。


而后,更多的石屏人,先后到达了易武、倚邦地区,在这里站稳脚跟后,许多人举家迁入,从此定居在雨林深处。


他们是第一批除少数民族之外,真正定居易武地区的内地汉人。这些群体在易武创立的商号,大多为当时的清政府制作贡茶,经由茶马古道运出山高险阻的云南。

图片描述  

就像当年台湾的眷村一样,在近一百多年以后,当年这些到达易武制茶的石屏人被后人称为“石屏商邦”。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无论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乃至心理认同上,很多人都把当时石屏人的聚集地称为“另外一个石屏”。这也正是今天的六大茶山的核心地区——易武。

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再往回调一些,易武的先民是石屏人,其实石屏人的祖先也并非本土云南人。


早在明朝初,大批的中原人就开始移民云南,一部分中原人觉得石屏气候温和,又处于相对丰饶的盆地,于是开始到这里定居。

据说石屏一词并非汉语,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转音。民国以前,石屏曾一直被称为“石坪”。当大量移民先后进入这片多石的地区之后,他们带来的先进内地文化,也得到完整继承,并被发扬光大。

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石屏的物资毕竟有限,僧多粥少,于是石屏人穷则思变,他们必须踩出一条穿越宝秀的小道,前往传说中财富遍地的西部去,去创造财富养家糊口。

当时正好赶上了清朝皇帝痴迷于普洱茶,勤奋的石屏人靠着茶叶生意,如果运气够好,兴许还能衣锦还乡,盖上一座深宅大院,光宗耀祖。

我们也可以从石屏会馆的分布情况了解到当年的景象:石屏人在京师有彩云别墅,省城、思茅、蒙自、个旧、元江、普洱、他郎(墨江)、磨黑(普洱)、丫口(易武丫口寨)、茶山各有会馆,上述除外,还有阿迷(开远)、河口、易武、勐腊等会馆,石屏人在省城昆明建石屏会馆之后,又在文庙街购得房屋一院建石屏茶邦,实际上就是石屏商会馆。


应该可以看出来,石屏会馆的分布,与普洱茶密不可分,大部分会馆设立在普洱茶产地、普洱茶道中和普洱茶中转地、普洱茶销售地,而在普洱茶中心产地易武及其周边,石屏会馆多达数个。


以石屏一地的人力,就有如此多与普洱茶有关的会馆,由是可见,石屏人对普洱茶的贡献,不可不谓之劳苦功高。


而茶马道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易武走江城下元江进石屏,几乎南下国外的茶叶,都有石屏人在主力操办。


石屏茶人,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易武茶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用力何其沉,用心何其诚,用时何其长,需要一点一点掀开历史堆积起来的迷雾,慢慢看过去。


石屏山歌唱到:石屏彝女健腰脚,出门大笑男儿弱,而今远作茶山行,茶叶尖如妾命薄……歌声渐行渐远,落入远山。


2条评论

汉文爱茶

3年前
清道光年间,易武不是还有个 车顺号 吗?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请先登录
在APP中打开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