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品茗,雨榭楼阁思茶道

舒曼茶话 杨子笠

茶文化随着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轨迹而绵延不绝,除去茶所带来的那一丝甘甜与回味,其叶脉丝路间氤氲的精粹也随之袭来。陆羽在《茶经》中就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特性,探讨了关于茶的艺术,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历史的上空鸣响了一曲关于茶的不朽乐章。从此茶的精神开始逐渐渗透,来到宫廷和民,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的历史浮沉,几千年的起起落落,几千年的积累沉淀。中国不但拥有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时至今日,难掩浮华躁世、靡靡之音的追求之势,茶道已变成文人张大复所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斤斤于茶水茶味之表象,反不得其真谛。然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墨想的人生世界。”即通过饮茶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一种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人生心境,一种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自然境界。这也正说明着人们对中国茶道今生的发展与超越吧。

古时以茶“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寓人以纯朴自然、玄微适度的完美之性,但就今日茶文化的发展看,我们在逐渐丢弃茶那高洁和清廉的精神实质,独留下没有内涵的茶业,在追求快步社会时,忘了茶不同于其他快餐文化,沉淀的才是精华,于是,我们难再体味到忙里偷闲时的小小欣喜感,难再细细地嘬一口清茶,品味着涩后余香的丝丝甘甜。

仔细想来,人如茶,当如沸水一般的困难来袭时,有的抗争不息而浮上水面,有的躲避现实而沉杯底。我们无法去评价这两种态度哪种更正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追求安然闲适的生活,不问世俗,保持自身高尚情操,这是陶渊明的选择,就像茶遇沸水时选择沉在水底一般。这并不是沉沦,只是选择坚守自我的一种方式。一如智者,在知识匮乏是要不懈地吸取知识养分;而成为真正的饱学之士时,也能不骄不躁,谦逊地低下智慧的头。另者,也有像浮在水面的茶叶,用自己的语言来抗争世界,最终笑看茶杯外的世界。

可爱的小青嫩叶子,在初晨被轻轻采下,一道道工序后,她似乎老了许多,不再有初时的绿油莹滑,不再有初时的水嫩动人,现在的她全然是个佝偻的老人,在蜷缩着那无光密封的盒子里,静静地听候她的命运。她在干枯中默默等待,在烦躁中苦苦寻觅,在付出中慢慢品味,在享受中静静沉思。一股滚烫的水从杯壁慢慢滑下,她的身体也逐渐被这股热流浸湿,渐渐地,她终于挣扎着舒展开那蜷缩已久的身躯。水分慢慢注入,身体也逐渐丰盈起来,她释放着体内的芬芳,迟来的韶华在这杯中绽放。我们的人生也许暂且平凡,经历生老病死。当我们在年轻时孤注一掷,奋力为梦想拼搏时,哪怕只有像茶叶般瞬时释放芬芳的那一刻,此时的人生也是辉煌难忘的。杯底不是地狱,而是生命吐尽芬芳后的最终归宿,一个生命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命的波澜在沉浮得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也在这最后的归宿处得到了诠释。茶,结束自己短暂的青春,演绎出生命最朴实的味道。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岂止清心明目。”清茶晨对朝霞,晚衬明月,早雾晚霜,凄清而薄凉,集精华于茶尖,复又经历高温烫炒,终成品。落入秀气的小口杯,等着最后一道关卡考验,加入沸水,看着上下翻腾的叶尖,杯口袅袅飘出的屡屡热气,以及周围弥漫的丝丝茶香。“水温过低,沏不出好茶”,不禁想到,这或许就是清茶的气节,高洁而坚韧,没有经历饱经沧桑的生活,没有经过沸水中浮浮沉沉的上下翻滚,茶也不会有浓烈的清香,就像一个在栉风沐雨中挣扎过的人,时光消磨了他的瑕疵,苦难成就了他的成功,终在人前绽放了自己,散发出生命的脉脉清香。

一杯清茗,盛着纯得翠绿但却清晰可见底的茶水,有茶陪伴的时光那么清闲,那么宁静。那已经在尘世中酣然入睡的茶精灵,等待着被唤醒……

(摘自2014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欧宜准)

0条评论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请先登录
在APP中打开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