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普洱市茶文化开发利用不充分的调研报告 ——普洱市茶咖发展中心 杨显鸿

素木本味普洱茶 杨显鸿 普洱市茶咖发展中心

按照市委主题教育办工作部署要求,市茶咖发展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转化调研成果,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王宁书记强调“要大抓产业,围绕茶叶、咖啡、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二三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市委李庆元书记对普洱市茶产业发展提出“一个愿景、两个共识、三个重点、四大战略”的部署要求。普洱市具有茶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古茶树、传统制茶技艺、茶马古道文化、少数民族茶文化和普洱茶文化等。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对茶文化的开发利用不充分、宣传力度不够等情况,未能把茶文化优势充分转化为茶产业发展优势,影响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制约了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市茶咖发展中心自开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认真反思茶产业发展短板,带着茶文化挖掘不充分的问题,围绕茶文化助推产业发展,以反面典型全面剖析短板,找准问题病症所在,不断促进发展。由单位主要领导牵头,班子成员、茶产业发展科、市场品牌科、茶咖技术服务站组成调研组,深入茶马古城、景迈山及部分县区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普洱茶协会、部分茶企、茶文化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在充分听取文旅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形成调研考察初步成果。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反面典型进行反方向思考,理清发展思路,利用茶文化的优势赋能茶产业,提升茶产业附加值。通过对茶文化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进以茶元素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茶文化为灵魂、茶品牌为引领,利用好资源优势,实现“三茶统筹”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茶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2022年全市共有各类茶园面积327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9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古茶树约1100万株),野生古茶树群落118万亩(保护禁采)。干毛茶产量14.46万吨(其中,有机茶1.8万吨),其中,晒青6.86万吨、绿茶4.3万吨、红茶1.5万吨、白茶1.5万吨,其它0.3万吨。据初步统计,原料外流市外企业8.7万吨,占60%以上。茶叶平均单价66.88元/公斤。其中,晒青72元/公斤,绿茶43.2元/公斤、红茶70元/公斤、白茶80元/公斤、有机茶95元/公斤。综合产值39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99.57亿元,二产产值122.95亿元,三产产值169.91亿元。上缴税收12718万元。截止2023年9月27日,全市经营范围含“茶”字样的经营主体3.36万户,其中,企业9881户(含农业专业合作社),个体23765户。规上企业20户(亿元以上企业4户:澜沧古茶、天士力、龙生茶业、澜沧古茶人合公司),获食品生产许可证(SC)385户,初制所2191户,专业合作社1071户,国家龙头企业1户(澜沧古茶),省级龙头企业34户。

(二)茶文化资源丰富

1.茶树原产地的地理优势。在普洱市境内,有着茶树演化的重要遗迹和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距今3540 万年的茶树始祖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在景谷、景东、澜沧发现的距今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2700余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古代濮人培育驯化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普洱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和茶树资源最重要的宝库,是中国古茶树、野生茶树发现最早、分布最多的地区。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

2.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普洱茶贸易历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清代普洱贡茶由普洱府承办,其贡茶的品种、贡茶的采办、贡茶作国礼、贡茶的影响等,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明清以来至民国,先后在思茅、宁洱、景谷、镇沅、景东、墨江、江城等地兴办了不少私营茶庄商号,推动了普洱茶加工和贸易的兴盛。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专区等地兴建了茶厂、茶叶公司等企业,扩大了普洱茶的国内销售和出口贸易。繁盛的普洱茶商贸衍生了独具特色的茶马古道及马帮文化。明清至民国时期,商人马帮到普洱茶区用骡马运输茶叶的山间马道,有昆洛前路茶马道、滇西后路茶马道、思茅易武茶马道、思茅澜沧茶马道、思茅江城茶马道、普洱思茅通外茶马道、佛海通外茶马道等,沿路有马帮、马站、马店,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马帮茶文化。普洱茶马古道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一共 23 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4 处。主要分布于思茅区、宁洱县、镇沅县、景谷县、江城县、景东县六个县区内:茶马古道普洱境内共 10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宁洱县境内同心镇那柯里路段遗址、石膏井路段遗址、宁洱镇茶庵塘路段遗址、磨黑镇孔雀屏路段遗址、德化镇石丫坡路段遗址;思茅区境内斑鸠坡段、菜阳河段;镇沅县境内广恩桥遗址、哀牢山茶马古道(半边崖古道、金山丫口古道)、小水井梁子通行关卡石刻。1 段列为市级,位于思茅区境内白马山古道;12 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思茅区境内小干田段、糯扎渡段;位于镇沅县境内紫马街古道遗址、小寨茶马古道遗址、新扶城门北门遗址;位于景谷县景宁古道遗址、香盐村古道遗址、龙塘村古道遗址、徐家村古道遗址、碧安勐班古道遗址、马鞍山古道遗址、秧塔古道遗址;4 段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分别位于思茅区境内竜竜茶马古道遗址、景东县境内上条街茶马古道遗址、江城县境内阿渣寨茶马古道遗址、江城茶马古道遗址。

3.独特的民族茶礼茶俗。普洱茶伴随着普洱各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并融入各民族的艺术、习俗、文化中,从而形成了今天与众不同、为普洱市所独有的普洱茶文化。比如:布朗族吃酸茶,饮烤茶和青竹茶;哈尼族饮蒸茶、烤茶和土锅茶;彝族饮烤罐茶、清茶、盐巴茶和油茶;傣族、拉祜族饮竹筒香茶;佤族饮铁板烧茶和擂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藏族饮普洱紧压茶;纳西族饮酥油茶等等。自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普洱茶节以来,普洱市搜集、整理、推出了普洱茶艺,其中有传统茶艺、民族茶艺,兴办开设了许多茶庄、茶馆、茶企业,通过饮茶和表演等各种方式弘扬普洱茶文化。此外,普洱茶还与民族宗教、祭祀有关,许多宗教仪式都要用普洱茶。普洱茶产区各民族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生产劳动、休闲娱乐,都要用普洱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成为普洱各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东西。

4.探索传承普洱茶非遗制作技艺。普洱茶非遗制作技艺共11项,主要是:国家级1项,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省级4项,甜茶制作技艺(太和甜茶制作技艺)、白茶制作技艺(景谷秧塔白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水之灵古茶制作技艺);市级6项,景迈山传统晒青茶制作技艺、帕卡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彝族海塘茶膏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米地古茶制作)、普洱茶制作技艺(须立贡茶制作)、景谷心上仁茶厂茶叶拼配技艺。探索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子。一是充分研究普洱茶非遗项目及产品价值,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思路,挖掘普洱茶非遗产品附加值,结合市场实际,打造出更多的普洱茶非遗文创产品,在宣传非遗的同时也能够增加传承人的收入。二是通过在旅游景区进行普洱茶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打造非遗元素的精品歌舞表演等,以“非遗+旅游”的方式,更好地推动普洱茶非遗项目的发展。三是提升非遗工坊产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普洱茶非遗产品,挖掘提升普洱非遗项目及产品的价值,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5.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二、茶文化开发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足。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财政紧张或其他原因,部分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对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政策支持的力度和覆盖面仍需加强。

(二)茶文化资源挖掘和培育不足。普洱市茶文化资源包括古茶树资源、古茶园生态系统、传统制茶技艺、茶马古道文化、少数民族茶文化、普洱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资源等。但是目前茶文化资源挖掘和培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世界茶源”的学术研究不够,茶马古道文化的历史研究开发利用不够,古茶树资源宣传研究不足,普洱府文化价值和产业发展融合不够。

(三)茶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不高。一是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认知度、辨识度不高。从城市形象、地标建筑、旅游市场、投资兴业、市民认知等方面与“世界茶源”建设不匹配,内涵气质不够,大家来到“世界茶源”可看性、可学性、可玩性不高。二是“世界茶源”的普洱茶产品缺乏大品牌,大多都是小企业“各敲各打”,没有形成聚合的“拳头效应”,在普洱茶交易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比如,当前市内仅有澜沧古茶公司等少数几家茶企形成品牌,很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普洱茶品牌。作为“世界茶源”的普洱茶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认知度亟待重塑和提升。

(四)以“世界茶源”为定位的文旅融合不充分。普洱市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旅游业发展程度不高,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的步伐较慢。一是没有形成符合“世界茶源”定位的文旅融合平台。二是没有形成文旅融合产业政策支撑服务体系。三是文化旅游融合程度低,产品、项目分布散、规模小,尚未形成大规模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四是普洱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五是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文旅产品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粗浅、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文旅产品创新性不足,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普洱文旅品牌少。六是茶文创产品单一。茶文化文创产品与少数民族融合不够,普洱茶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还比较小,新式茶饮茶产品开发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学习借鉴武夷山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认定为全国第4处、世界第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三坚持”的成功经验:坚持“一企一策”培育龙头,培优,八马、正山堂、武夷星、瑞泉、溪谷留香等一批产能提升项目加快建设;坚持延伸链条,建设武夷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茶包装、茶机械、茶器皿、茶食品、茶饮料、茶洗护用品等精深加工企业;坚持打响品牌,全面推行“认标购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探索武夷茶溯源大数据,真正从茶叶采摘、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全程跟踪。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和引爆点,乘势而上、因势而动,从茶产业基地端、生产端、融合端全产业链精准施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茶产业提档升级,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普洱茶第一支柱产业,打响“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品牌。

(一)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茶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茶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茶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例如,恢复组织中国国际普洱茶博览会,建设原产地普洱茶交易市场。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

(二)充分挖掘和传承普洱茶文化。立足普洱,放眼世界,深挖普洱茶文化精髓,讲好“世界茶源”“普洱府”“茶文化历史”“茶马古道”“民族茶文化”等普洱茶文化,推广普洱茶品牌。全面释放茶产业、茶文化、茶金融的动能,打造普洱茶交易市场,围绕“普洱茶种植之地、制作之所、存储之仓、交易之都、文化之源、结算中心”内容完善功能,做活世界茶源。一是通过外引内培文化创意人才,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加强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就普洱茶产品内涵、服务理念、文化形象等多个角度,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等,进行全方位再设计、再创新,打造以“普洱”为标识的茶叶创意产品。二是依托现有的和在建、计划建设中的茶庄园,每年选择1-2个庄园命名为普洱茶文化基地,给予相关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促进茶庄园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联动发展,构建茶文化消费的中高端空间载体,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文化体验和消费需要,延伸普洱茶产业链。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例如,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铁板烤茶、彝族罐罐烤茶等都是普洱市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代表。

(三)办好节庆活动,提升普洱茶知名度。持续办好“中国普洱茶节”“普洱茶交易博览会”“景迈山论坛”等节会活动,“还原”茶图腾崇拜和祭茶祖的仪式,提升普洱茶原产地集散中心地位,充分用好面向南亚、东南亚前沿窗口,加快建设国际茶叶交易市场。用好整合现有茶叶交易市场资源、发挥功能、有序布局。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茶产品交易标准体系,搭建茶商和茶农沟通交流共享平台,吸引省内外市场主体进驻交易。不断完善产销平台,建设集仓储、物流、金融、品牌推广、包装设计、线上线下运营、茶科技成果发布、民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交易中心,创造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四)实施茶文化工程,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一是推进茶文化空间建设。加快特色茶馆建设,支持民族特色非遗品饮方式、文化提升、消费升级。积极推进茶文旅融合的茶庄园、茶民宿、茶研学、茶康养等新业态,以柏联酒店、云缦酒店、小熊猫庄园酒店为标杆,打造一批高品质茶消费空间。以城市茶空间为载体,建设集茶艺、茶道、茶修、茶研学为一体,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精准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探索与霸王茶姬、喜茶等全国知名品牌推出“普洱茶”饮品,打造新茶饮消费引爆点。探索将咖啡引入景迈山,让现代咖啡和传统茶在景迈山时空中相遇,让游客体验“左手咖啡右手茶”的惬意生活。二是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以茶元素为主题、茶基地为载体、茶文化为灵魂、茶品牌为引领、茶旅游为内容、茶体验为重心,提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普洱茶小镇、茶马古城、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等主题景区品质。把景迈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倚象山营地暨半山酒店、银生等30个精品茶庄园,打造雅咪红等一批特色茶庄园。鼓励茶区农民开办特色民宿,提供茶事体验服务。培育一批“古茶山+古茶镇+传统加工体验+茶品鉴”“现代茶园+茶科技+茶生产+茶体验”,推出古普洱府茶文化、名山名茶茶文化徒步、茶马古道徒步、古茶山体验自驾游等5条茶旅线路。深入挖掘景迈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马帮文化,通过拍摄纪录片、影视剧等影艺作品,实现影艺作品和旅游景区双向赋能,打造茶旅融合新热点,推动普洱旅游从“流动性观光”“打卡式旅游”,到“目的地休闲”“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升级。

(五)借助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景迈山品牌影响力,加强顶层设计。聘请专业团队,制定景迈山茶品牌建设规划,明晰景迈山茶产品定位、竞争定位、消费者定位,建立“景迈山”品牌体系,形成品牌累积效应。积极整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茶品牌体系。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增强品牌实力,打造景迈山古茶管护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加工车间,培育景迈山投资开发管理公司为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制定景迈茶企业评价分级标准体系,开展企业的动态监测,引领带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定期开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查处违法侵权案件,维护区域公用品牌名誉。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通过与国内外的茶叶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保持和发展普洱市传统优势的同时,使普洱市的茶文化及整个中国的茶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0条评论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请先登录
在APP中打开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