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隐藏莆田大山中的千亩唐宋茶田,是否为福建贡茶的生产地?

编辑:一抹阳光

走进新县

“墘顶村,千年古村,坐乾向巽,位于凤团溪下游,称之墘顶。墘顶村在新县镇正西,其境内有大会山。北面三峰错落有致,雄宏威严,俨然形似天然笔架,故又称“笔架山”。2021年,一群志同道合之士相约大会山,开始为期长达一年多的山林探索。考察主要围绕大会山内的唐宋茶田展开,追溯历史,找寻莆田贡茶的发源之地。2022年8月,《看莆田》和这支考察队在大会山有了惊人的发现和猜想,此发现若被证实,将为莆田茶史翻开全新的篇章。


唐宋茶田

“这是唐宋时期的茶田……”

2022年8月,地方学者胡立钊深情地抚摸茶田中的石块。过去一年里,他曾多次来到茶田。但每次,跨越千年风霜的茶田都能让他感到别样的悸动。

胡立钊介绍说,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唐宋时期茶田,放眼全国都很难寻找。


地方学者胡立钊

此论断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地理上,大会山面朝南,可使茶树受东南晨日之光。山土中含砂砾,适合岩茶的生长环境。山在广宫平原北面拔地而起常年云雾缭绕,白天阳光直照温度高,夜里山势高峭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山地可以提升茶叶的品质。


唐宋时期的古茶田 胡立钊 摄

其次历史上,大会山曾是凤团薛氏的家乡。北宋年间王安石欲派遣58岁薛利和为提举广东茶法。可知薛家早自宋代起就有管理茶田的经验。而大会山可种植稻麦的水田仅有百亩,古时只够养活百人。

但古民居遗址有七姓九厅,每个厅最少20户规模。全盛时期至少两百多户人家。百亩水田无法养活这么多人丁,为此在田地不足的家乡开拓茶园,引种茶叶增加收入就显得必要且合理。

薛家避雨亭的断壁上爬满青苔

最重要的是,在茶田遗址附近发现了许多孑遗古茶树。古茶树多散落在古道两旁,有的单株的,也有成丛的,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千年茶园的沧桑。


散落的抹茶工具

结合史料与茶田遗址,加以合理推敲的结果无疑令人振奋。然而千亩茶园只是考察的开胃菜,真正令人心颤动的秘密,随着探索考察的进一步深入,正慢慢浮出水面。

道路常被杂草掩盖

贡茶院寻踪

高级地理老师陈开中亦为考察队中的一员。他几次跟随胡立钊跋涉山林,拍摄许多关于大会山茶园的珍贵照片。陈开中本就是墘顶村人,他以专业视角解读家乡的山脉和水流,逐一印证了胡立钊关于大会山的猜想。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剑明、陈开中、胡立钊

但其中,最让陈开中感到兴奋的是,胡立钊认为大会山里不止存在唐宋千亩茶园,更有可能设置了贡茶院。

满是秘密的大会山

此猜想灵感源自于明代弘治1503《兴化府志》中记载景泰三年1453年:本府叶茶二百二十三斤。内莆田县该二百九斤,仙游县该一十四斤。明初天下岁贡茶叶4022斤,福建占2350斤。而兴化府志之上供志记载上供223斤,其中莆田209斤,仙游14斤。


弘治1503年《兴化府志》胡立钊供图

当时兴化府岁贡茶叶占全国份额的5.54%。而广业里则是最主要的贡茶产茶地。所以两宋至明初的四百年间(1080年-1480年间),在大会山设置贡茶院的可能性非常大。


广林院遗址(贡茶院谐音)附近发现的抹茶工具

由于涉及到更为专业的知识,陈开中立刻找到了方志专家鲍文芳。对茶颇有研究的鲍文芳知晓大会山内可能有贡茶院存在,当即决定奔赴墘顶村。

从左到右依次为鲍文芳、胡国忠、柯慧芳

要知道,贡茶院自唐以来,一直是直管的秘密机构。其地址,在茶史上基本是个无人知晓的谜。如今跨越千年时光,竟能捕捉到关于贡茶院的蛛丝马迹,这足以让所有茶迷心潮澎湃。

于是考察队正式在大会山展开了漫长的探索。这一行中年人,为理想志趣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在绿树掩映的大山里,苦苦搜寻着历史的痕迹。

“天朝旌表”节孝牌坊

这个过程里,他们重新邂逅了宋代时期的佛公亭遗址墙体,清朝时期的天朝旌表牌坊以及爬满青苔的滴水岩石碑……

滴水岩石碑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多次搜山,考察队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一是考察队发现了一株非常古老的茶树。二是在重走千年古道后,队员之间相互交换信息时,碰撞出一次极其强烈的灵感火花。


重走千年古驿道,沿途经常看见散落的茶树

千年古茶树?

“茶树树龄至少两百年以上,也可能是千年古树。”

这株茶树是胡家世代守护的茶树。关于树的估龄,守茶人胡国忠给出判断。因为他的爷爷曾叮嘱过父亲,要护好这株祖祖辈辈守下来的茶树。追溯祖孙三代,再结合唐宋古茶园的悠久历史,树龄至少两百年以上。

守茶人胡国忠

另外,经现场测量,该茶树地径接近80厘米。若是参照《永泰古茶树研究与开发利用初报》论文,单丛茶树头地径约80厘米的大茶树,茶树龄至少在千年以上。(论文中,云南野生古茶树地径80推算其树龄在2500年左右)。


现场测量茶树头地径陈开中摄于2021年

至于具体树龄,还需科学检验判断。不过大会山既存在千年茶田,有千年茶树也是合理的。

其实这些年,胡家并未去思考过茶树特殊,只当是一株古树。但梅洋茶场场主陈剑明加入考察队后,仅一眼就看出茶树非凡之处。陈剑明有三十年的制茶经验,见过无数茶种,对茶有毒辣的辨识能力。他指出,通过纹路和锯齿判断,胡家世代守护的茶树为本地特有品种,值得保护。


陈剑明介绍古茶树的独特之处

“胡家守护的茶树共有四株,其中一株是母树,其余皆是子树。母树属灌木类,树龄高,品相纯……可从外表上不如乔木类茶树好判断,具体树龄,需取部分样本,送检专业机构用仪器检测。”

此番总结,对大会山贡茶寻踪的帮助巨大。且不论该茶是否为当年的贡茶,单事本地品种,就足以在莆田茶界掀起波澜。况且现只留存一株母树,珍贵性不必赘述。

取样工作很快展开了,众人也向村委提出建议,请务必保护好这株古茶树。

古茶树特写

方山露芽发源地

2022年8月4日,考察队沿着莆兴驿道上山。沿途,石路为杂草覆盖,前行困难。据说,当年“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正是由此驿道走进莆田。重走古路,自然感慨良多。

胡立钊感慨之余,分享关于莆兴驿道的地理知识。原来这条驿道,在广宫宋洋分成两路:一路向东北,经大所三角埕至福清到福州省城;一路向北,经大会岭古道至大洋到永泰县城。


兴化故县凤团溪、凤团岭位置图(广业里,现新县镇)胡立钊供图

接着大家又聊到了唐朝的叔达,为泉州刺史。叔达之后,起初居住在莆田方山。自天宝中,由方山迁至游洋,亦与贡茶相关。

无心的分享,却宛如平地惊雷,在鲍文芳脑海中炸响。原来此前,鲍文芳曾查找有关历史上极负盛名的贡茶“方山露芽”的记载和踪迹。


陈开中(左)与鲍文芳(右)

“方山露芽”为福建最早的贡茶,但发源地一直存疑。关于方山露芽的史料少之又少,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提到“岭南,福州,生闽县方山山阴县也,往往得之,其味甚佳。”

联想到唐朝的叔达,为泉州刺史。叔达之后,起初居住在莆田方山。自天宝中,由方山迁至游洋,亦与贡茶相关。


茶经图源网络

而恰巧,从地理上看,此地在唐武德六年(623年)之前属于闽县,圣历二年(699年)后属于长乐县长乐乡,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才属于兴化军兴化县。此地在古时方氏所居的方山山阴县也(山的北面地域)。而宋朝初年百丈镇指挥使薛廷辉的后人曾迁至大会山,亦或是为督造贡茶。

地理位置图胡立钊提供

地理与人文的惊人吻合,让鲍文芳不自觉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这片隐秘于山林的土壤,是否有可能是方山露芽的产地?

对话古今

一个合理的猜测,需要经过缜密的论证。而在鲍文芳寻得真相前,墘顶村书记柯慧芳也开始着手于唐宋茶田、古茶树以及墘顶村境内的文物史料收集和保护工作。

柯慧芳(左二)

作为考察队的一员,柯慧芳站在村子的角度去看待此次历史寻踪。柯慧芳认为,过去大会山境内的千亩园地,是养育一方人的重要茶田。如今时光荏苒,虽然茶园已经荒废,可要发掘出历史的闪光点,就可能为墘顶村这藏于大山之中的村庄,带来重要的旅游产业。

福建茶文化浓郁,莆田人更是对饮茶情有独钟。为此,一座千年茶园的魅力,足以让莆田茶痴们陷入疯狂。况且这片历史底蕴丰厚的土地,还生长着千百年前,未经污染的古老茶树。试问哪位爱茶之人,能拒绝品尝这份独特茶香?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考察队看来,探寻历史遗迹,对话古今本就是一件美妙之事。寻茶之旅,已然被队员们视作了寻根之旅。


探索之旅艰辛但又快乐

遥想千年,勤劳的先祖在大山深处辛勤劳作,制出享誉全国的好茶,却过着隐姓埋名的日子,甚至几被历史遗忘。如今千年之后,生活这片土地的后人竟有机会追寻先祖的足迹,还原那段鲜为人知的采茶秘辛,恢复本属于茶匠的荣誉,是多么传奇而又浪漫。

为此,考察队将全力以赴探寻并挖掘大会山的秘密。此后,《看莆田》也将持续推出更多关于大会山贡茶寻踪的相关报道。

《看莆田》与考察队共同探讨陈开中摄

参考文献:

1.许长同、郭玉琼、张延辉、曾洪挺、黄振标、王艳娜,《永泰古茶树研究与开发利用初报》论文;

2.胡立钊,《福建兴化府古代贡茶寻源》;

3.陈开中,《广业里贡茶寻踪》;

图:木痴

来源:看莆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