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备战回南天,古人告诉你如何存茶

编辑:yzwi

最让人期待的春天,总是伴随着潮湿。

春天的气息刚刚到来,回南天也已开始出现在两广等南方地区,东部地区很快也会迎来回潮天气。

这种连空气都能拧出水的天气,对茶友家中的存茶是不太友好的。室内湿度过高,茶叶容易吸取过多的水分而发霉,影响品质和口感。

现在有抽湿机和空调等电器设备,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保存室内的湿度。那在没有这些高科技加持的古代,古人又是怎样让他们宝贵的茶叶度过回南天的呢?

1

前人存茶会“育”茶

陆羽在《茶经》中曾记载了一样工具叫作“育”,这个“育”,就是古时候最早用来存茶的专业工具。

《茶经》中对“育”的描述有原文如下:“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从“育”的整体结构上来说,它是用木头做架子,用竹子编织,外部糊上纸,有可以开关的门,分为两层,一般上层放茶,下层用专门的容器放热量的碳灰。

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里(存茶时“育”的门要打开一扇),用碳灰的热量可以对茶进行长时间的烘烤。如遇上江南的梅雨季节,就要(加大火力)把碳灰换成碳火。

用微弱无焰的火烘茶,这是一种低温长烘用以防潮的方法。

《茶经》对“育”的原注为:“育,以其藏养为名”,这说明“育”不仅仅是用来藏茶(存茶),还可以用来养茶。

这种藏茶,不仅可以防潮,保证茶叶不变质;还在育养于藏的过程中,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从这个小小的工具中,就可以看到古人对茶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智慧。

2

唐人藏茶很多元

唐代专门贮藏茶叶的器具有很多。《茶经》中提到的有“纸囊”(以特制的白色厚剡藤纸缝制处夹缝,把烤好的茶放在里面,可以保持茶的清香)、“罗”(对碾碎的茶末进行筛选的筛子)、“合”(是贮藏细筛过后茶末的盒子)和茶笼等。

▲唐代"纸囊"形状

唐代的茶叶以饼茶为主,饼容易受潮,所以要先用纸或者叶来包装好,放在茶笼中,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取出。陆羽《茶经》中提到的盛放饼茶的茶器具是用竹篾等编制的,但是法门寺出土的全套茶具中的茶笼是用金银制成,尽显贵族气质。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鎏金银茶笼

唐代韩琬的《御史台记》写道:“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说明唐代有用陶器贮藏茶叶,这种陶器也称为“茶罂”,其形“为鼓腹平底,瓶颈为长方形、平口”。一般用来装散茶或者末茶。

▲唐代青瓷褐彩云纹盖罂

3

宋人存茶有讲究

宋代延续了唐代一些茶的保存方式,更为讲究。

例如蔡襄的《茶录》记载:“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瓿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宋人的茶叶贮藏方式通常是将茶放到茶瓿中复烘后,用箬笼收藏,放置高处。这种藏茶器,在普通人家一般是用木盒、陶罐盛茶,富贵人家则喜用银盒装茶。

▲被南宋审安老人命名为“韦鸿胪”的茶笼

赵希鹄在《调燮类编》中则谈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无蒸灰。”

即先将茶叶放入瓶子里,以十斤为量;然后每年烧大量稻草成灰,填入桶内;将茶瓶放在桶中,四周被草灰覆盖填埋;喝的时候,拨灰开瓶,取茶少许;取完茶后,再保持原状。

虽然感觉这样的茶叶罐像是巨型“皮蛋”,但四周覆盖的稻草灰确实可以充当去湿防潮剂的作用,隔绝和吸收了外部多余的水分,茶叶保鲜效果应该还是不错的。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4

明人存茶像今人

明代是所有朝代里关于茶叶的专著最多的时代,有关茶叶保存的记载也很多。皇子朱权所著《茶谱》是现存最早的明代茶书,其中关于藏茶的方法基本都是前代的延续。

明代的闻龙于《茶笺》中曾写:“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

这段话写到了茶的重要品性,叫“性易移”,所谓性易移是指茶叶的品质非常容易因为外界的条件改变。其中提到影响存茶品质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温度、湿度与异味。

在藏茶方面,屠隆绝对是个老司机,他藏茶有一套秘笈: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山中焙茶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枯焦者及梗屑。以大盆埋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入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至燥极而止。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燥者,扇冷方先入罂。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罂上,每茶一斤,约用箬叶二两。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压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高阁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之,连山中共五焙,直至交新,色味如一。应中用浅,更以燥箬叶贮之,则久而不(沾湿)又法:以中坛盛茶,十斤一瓶。每瓶烧稻草灰入于大桶,将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以灰筑实。每用拔开瓶,取茶些少,仍复覆灰,再无蒸坏。次年换灰。又法: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

明代紫砂茶具开始兴起,藏茶又怎能少得了这位重量级选手的身影。

张德谦《茶经》说:“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大而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

高元濬《茶乘》云:“藏茶莫美于沙瓶,若用饶器,恐易生润。”

许次纾《茶疏》曰:“收藏宜用瓷翁,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

可见,紫砂茶瓶及瓷瓶作为一种藏茶神器,在明人茶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此后直到今天,这类陶瓷茶瓶也很深受爱茶人的亲睐。

▲明代“茶”字款紫砂茶叶罐

除了陶瓷材质,明代茶叶罐还有金属材质的,以锡制最为常见。

冯可宾《岕茶笺》:“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

程用宾《茶录》:“盒,以锡为之,径三寸,高四寸,以贮茶时用也。”

他们提到的锡制茶罐,直到现代,依然是很多茶商茶友藏茶的好物之选。

▲清·锡制诗文人物茶叶罐

虽然古代科技、条件对比现代是落后的,但从古人存茶的方法,就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茶的热爱,繁琐却细致入微。

当然,前朝历代的这些茶叶贮藏方法都是针对小批量、短时间的藏茶需求的。因为当时茶叶生产能力远不及现代,在供不应求的年代,茶叶大多数都被喝掉了,也很少能有被大量长期储藏的机会。

来源:茶馆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