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茶痴说茶 我眼中的普洱之浓度

编辑:消失茶友

  今天说一下普洱的浓度,茶叶好不好,最关键的是口感是茶汤的浓度。我个人喝茶有个习惯,第一口进去,不为香气,只感觉它浓不浓,浓到什么程度是我给分的标准。丰满的浓,纯正的浓,飘逸的浓,香艳的浓,给人的感觉和遐思都不一样。

  身边有很多朋友,喝茶很久了,就是找不到感觉,甚至分不出好坏。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于先前领会到那个浓的高度,喝茶时把过多的注意力留给了滋味,生津和回甘。其实中国的茶叶,不论那个类型,首先都要讲个浓度。一般来讲浓度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含物,二是季节,三是加工。如果三个条同时满足,这个茶的品质基本上会有保证了。

  我喜欢有浓度的普洱,浓不是滋味但却是味道的主体,浓而不杂,浓而不染,浓中带醇,浓而有郁香,这就是好茶。中国人喜欢讲“酽”,酽的本意就是汁浓而味厚。普洱茶的味道就是这个酽字最好的注解。

  浓不是杂乱的多,更不是彊板的硬,浓是一种有沙的柔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微生物代谢的蛋白质,虽然很小,但大体的形状是可以感觉的。我喜欢普洱里面有柔软的想象,喝茶的人很害怕在茶里喝到水的味道。无味之味是用来描述境界的,真正喝茶的时候,滋味还是我的主流。大凡好茶,最张扬的特征,除了香,便是浓。浓到什么程度,用手摇杯子,水会有晃不动,晃不散的感觉。趁热用手指感觉一下杯子的内壁,好象有糖在指上化开。用眼睛看,汤是油透的,非常明亮,稍微晃动一下杯子,汤里还有内含物正在溶解的银丝,就象沙糖遇到开水那样。

  我喜欢浓原于我不想让自己的思想闲着,过日子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平淡,但在向生活学习的时候,思想还是要复杂一些。对事物的思考,追问它们的出处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物质与物质结合会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反应比较容观,然而有浓度的思想是把客观和主观也拿来一起反应,比如感觉和感觉,观点和观点,相容的时候它们是一体,不相容的时候,它们就是站在很远地方的那双仇视的眼睛。当思想和茶叶碰撞的时候,不论相容与否,已经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了,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溶入生命的再造。悟到的东西是更高意义上的极度浓缩。这样生命的精华,一旦在日子中化开,你就会尝到普洱带给我们的那种可以天天受用的思想的浓稠。

  在向普洱茶学习的初期,我一直定位自己是唯物论者,处处以为只有眼耳鼻舌身的真接感受才是学习意义上的"真实存在"。

  普洱茶是唯物的,因为我执着它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没有这些,物不存在。物质第一,思想屈居老二。"心"是后来才发现的物质真相。

  普洱茶是辨证的,从好与不好的对立,到标准实施的统一,从“影响因素众多”的复杂,到“适合才是最好”的简单,从绝对的运动到相对的静止,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我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期间饱受折磨。等待认识飞跃的过程如同怀孕一般,甜蜜而痛苦。尽管我选择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就像一粒种,从土地出发,依靠土壤向上发展,上面的技叶花果虽然有模有样,而埋在土里的根部却缺发营养,我知道这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辨证法让我得小益而失大义。不断的追问对与错,白与黑,是与非。这就是“纠结式学习”的根本原因。

  先前我觉得哲学是世界观的指引,后来发现哲学也是人想出来的,尽管哲学也讲“觉”和“悟”,然而没有“心”的指引,如何懂得真正的大树是于根部的强大一路生长,而得与苍天。

  哲学应该是那种有“心”指引的观念和方法,你若懂得,它就是你的感觉。哲学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思想,最高的哲学是所有中的没有,是于光明中看不见的黑暗,是那种无须伸手也能随时触碰的远方。

  在哲学的顶端,没有轮回,没有时间和空间。没有規律,没有范畴。甚至没有障碍我们认知的有限和无限,宇宙像一片光亮的海洋。

  在真正的哲学里,没有先后,不存第一或第二。如果定要给哲学下个定义,那就是一个字“圆”。哲学是圆,因为只有圆才能让每一个进入的点都能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哲学让我思考,思考如何放下身上的杂物,走近真相。放下一点就哲学一点,当所有东西都放下的时候,真理的本源就会显现。

  如果有一天,当哲学也成了我们身上多余赘物的时候,大概我们已经真正是那个先前进入的“点”了。

  学习普洱茶从认识产生飞跃,这让我发现了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认识论否定了我寻找规律的过程。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转了一圈,我又从复杂回到了简单。

  我学茶,制茶,寻茶,品茶。当我以为什么都懂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脑袋空空。

  我纠结,迷茫,快乐,悲伤。哲学就是折磨,碰与不碰,愿不愿觉,爱者与不爱者。世界仿佛在我的一生中被旅行了一次。终点站的名字竟然是「老子」给取的“无中生有”。

  文/张跃

  图/兰凌芳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