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普洱六山记》触得到的古六大茶山史,走不进的易武国有林

编辑:yzwi

马哲峰 陈晓雷 ▏《普洱六山记》

学习普洱茶,怎能绕过古六大茶山?

普洱茶的百年沧桑

经历了几度兴衰沉浮的古六大茶山

也是中国近代史和普洱茶复兴史的缩写

以“知行结合”为理念的马哲峰老师

行走茶山数十年,

人称“穿山甲”的陈晓雷

二人的碰撞产生了全新的裂变

让这本《普洱六山记》

不同于一般的茶山游记

它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还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真实经历

掩卷闭目,脑海里是古六大茶山

崇山峻岭里的崎岖茶路,

是制茶人为一片极致之美的茶叶

不辞劳苦,不惧危险的艰辛寻茶路

是茶文化学者为探究历史的真相

从散落的文物古迹中考据背后的故事

让飘零在历史天空下,

那些鲜为人知的、可以触摸的历史碎片

得以在今时重见天日。

《普洱六山记》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历史篇”

下阙“当代篇”

触得到的古六大茶山历史

翻开书页,普洱茶的时光之旅首先从西双版纳启程。梳理出六大茶山的历史,作者便由此引申开去,一个个生动曲折的传说典故翩然而来。其中,有关于当地茶人如何制作普洱贡茶的考证,有关于茶祖孔明的神奇传说,有地方官员的勤勉务实与坎坷悲欢,有会馆里的众说纷纭、人声喧哗,也有永安桥、断案碑背后的民间传说与动人故事。

通过彩色图片与灵动文字,仿佛看见马哲峰、陈晓雷一行的身影跃然纸上,他们穿梭在茶山深林之中,仿佛寻宝一般,将散落在林间叶下的古碑悉数找到,这些石碑或被青苔掩盖,或已断裂残损,上面的字迹也已模糊难辨。但作者并未一带而过,而是拂去厚重的苔蔓与尘灰,用高清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再于书斋之中,逐字逐句辨识核对,细细理解和考究这字里行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线索与浪漫情节。

通过对倚邦茶山之中恤夷碑、保全碑、止价碑的考证,清代的官方、茶农、司法、商人等角色逐一浮现,由此组合成了围绕着茶山的社会群像。我们得以见到旧时代官方对茶山的重视,个别官吏的横行恣意,以及底层劳工的悲苦命运。而在永安桥、断案碑的故事中,我们又能见到普通民众的友善互助,解决纠纷矛盾的人间正道。

这样的探古溯源,并不仅仅具有充实茶山历史、丰富普洱文化的意义,它们更是有着社会学层面的重要价值,通过这些源于民间却又细致严谨的探寻,读者得以通过茶山产茶制茶这一窗口,窥见旧时社会各阶层及各个行业的生态环境与众生相。

走不进的易武国有林

当翻到“当代篇”的目录时,桐箐河、百花潭、薄荷塘、哆依树、凤凰窝、茶王树等等字眼,赫然纸上。只有熟悉普洱茶的茶友才明白,这些地方都指向一个名词——易武国有林。这些不断被开发出来的易武小微产区,因为生在“国有林”而充满野韵,成为市场追捧的稀缺资源,但也因为生在“国有林”而风波不断。至今年,政府开始了对国有林的严防死守,只允许有茶地的茶农进山采茶,拉倒寨子里交易。

马哲峰与陈晓雷的国有林之行,是早在2018年深秋,是在国有林被封锁之前。他们用身临其境的文字和珍贵的现场照片,呈现给了那些向往国有林,却再也走不进的茶友们。也留下了无数的遐想与追思。为此,马哲峰老师还付出了摔断一条腿的惨痛代价。

此外,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他们历经坎坷,用脚步丈量着人迹罕至、险象环生,但又野趣盎然的国有林时,时时不忘的是,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留下一片垃圾。

每到一处,作者都会用细致的笔触记录下一路上的见闻及所思所感,同时借助翔实的历史地理资料,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普洱茶产业的相关情况。茶树、茶园、茶林、茶亭,这些平日隐于高山密林之中的景象,被作者的书写赋予了灵动的生气,因为在这些自然景象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茶山之中的茶人们更是鲜活的风景,他们传承了延续至今的种茶和制茶技艺,同时享受着繁茂茶山的自然馈赠以及伟大时代的便捷和富饶。百年守兴昌号的再传承人陈晓雷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而勤奋的80后年轻一代制茶人。

年轻的茶人们通过信息科技与外界保持了无缝对接,他们虚心学习着老一辈茶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宝贵经验,同时熟练运用着现代科技、新媒体,将这份茶山的幽雅美好,将沁人心脾的普洱茶香及修身养性的品茗之道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书中,马哲峰用照片记录下了茶人们的笑容,无论是攀高采茶,低头炒茶还是细致抚摩着茶树斑驳的表皮,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意,为这份大自然的珍贵馈赠,为时代赋予的机会与责任,为以茶为生的浪漫和优雅,读者在开卷阅读中,也同作者和茶人们共享了茶山带来的满足与惬意。

//普洱六山记//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