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代,成都华阳范氏一门棠棣繁华,一族三代皆出良史,传为佳话,史称“三范修史”。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著名史学家。其中范祖禹是范镇的侄孙、范冲是范祖禹的儿子。华阳范氏一门三杰,贯穿南北两宋,涵盖唐宋诸方正史,与眉山“三苏”一样,是巴蜀家学的杰出代表,至今罕有门第与之比肩。其中范镇撰写的《东斋记事》,便记述了蒙顶山茶的相关轶事。
一、范镇生平及成就
(一)个人生平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 谥“忠文”,益州华阳人(今成都双流),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范镇以科举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步入宦海,先后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四朝任职。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为官,范镇都以敢于进谏、勤政爱民闻名。在政治上,范镇支持司马光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弹劾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是残民之术,后职官致仕。宋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宋哲宗元佑二年(1088年)去世,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二)主要成就
范镇曾任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史学著作《新唐书》,还参与修编了史学著作《仁宗实录》《玉牒》《宋史本传》《四库总目》等,著有《《范蜀公集》《谏垣集》《国朝韵对》《国朝事始》《刀笔》等诗文集。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数笔记杂录集—《东斋记事》。
《东斋记事》为范镇退休后著述,时间大约在神宗元丰年间。其所居之地名“东斋”,故书名《东斋记事》。范镇撰写此书的目的,是要仿效唐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的旧例,记录平生见闻,以便使后人可据以考知当时之事。
该书共计185卷,所记内容涉及北宋从宋太祖到宋哲宗时期的北宋政事、典章制度、名臣及文士逸事以及蜀地风土人情等。其中多为作者亲历亲见,是研究北宋早期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君臣关系与蜀地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内容较翔实。从南宋开始,这本书就成为人们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同乡好友、“三苏”之一的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给予高度评价。
二、《东斋记事》关于蒙顶山茶的记述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范镇自然不会忘记养育了他的这 一方土地。所以,《东斋记事》里有许多对巴蜀名物、风情、人物的记录,为了解一千年前蜀地的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范镇在《东斋记事》中,用大量的篇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文明悠远、学风敦厚、名胜众多、物产丰富的大美四川,还记录了不少四川的奇花异草、珍禽猛兽以及剑门枯柏、嘉陵江畔猴群、嘉陵江上雕、卓筒井、邛竹等丰富的物产、奇特的景观。
这里面,最为珍贵的当属作者对四川茶叶及其品种的记录:“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其生最晚,常在春夏之交。其芽长二寸许,其色白,味甘美,而其性温暖,非他茶之比。蒙顶者,《书》所谓‘蔡、蒙旅平’者也。李景初与予书言:‘万茶之生,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其次罗村,茶色绿,而味亦甘美。”
范镇笔下列举的八处产茶地,就行政区域而言,前七处都属于成都府路,而这些地方至今仍是重要茶产地。在唐代,四川就是品质较佳之茶叶的重要产地,世称“蜀茶”。历史上,这一带除蒙顶茶最著名外,同样称誉天下的精品名茶还有蜀州(今崇州市)横原的雀舌、鸟嘴、麦颗和蒲江的绿昌明,彭州(包括今彭州和都江堰等地)蒲村、堋口、灌口的饼茶,临邛的火番饼等。
由此可见,时人认为蒙顶茶在蜀茶中品质最佳。范镇不仅认为蒙山茶“其性温暖,非他茶之比”,这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中认定蒙山茶为温性茶的特点这一观点一致,而且还早了几百年。该文还引用了唐人李景初(工于翰墨,有名当世,尝书唐邠州东厅记。著有《书史会要》《墨池编》)的著述中描述蒙山茶生长特殊环境的“万茶之生,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从而导致其品质迥异于其它地方所产茶的精辟语句,可谓栩栩如生。
时至今日,由于时代变迁以及耕种技术的变化,上述一些地方已经不产茶了,但范镇所赞美的蒙山茶(蒙顶山茶),至今仍在不断发展长大,还跻身中国名茶行列。看来,范镇当属鉴茶达人,对蜀茶尤其对蒙顶山茶的评价很中肯、很客观、很到位,在北宋文人、茶人“爆棚”的时代,算是独树一帜了。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雅安市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学》《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和今日头条、中华名茶网、茗边、茶友网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件)。作品多次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