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飞”的古董茶
1950年之前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这种茶内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有名称,称为“内飞”。
印级茶
这种普洱茶的包装纸上的“茶”字以不同颜色印制,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印级茶之中以绿印圆茶流传最广。早期的绿印圆茶是以江南六大茶山,尤其是南糯茶山上的好茶青制成的。现存的早期绿印圆茶有甲乙两个小类,二者在品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
干仓普洱茶
通常指在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中存放的普洱茶。为自然发酵,发酵期较长。
湿仓普洱茶
通常指在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等存放的普洱茶。通常以人工方法加快其发酵的时间和速度。
号级茶饼
茶饼上标有辨别茶饼茶叶的年代、级别、生产厂的编号,如8582饼,前两位数85为1985年研制的配方(不一定是85年出品),第三位8为8级茶,最后一位数为2,为勐海茶厂的代号。茶厂代号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
铁饼
压制得比较厚实、坚硬的茶饼叫铁饼,和相应的“火烧饼”等同为工艺流程上的名称。
中茶牌普洱茶
这种茶饼的外纸正面标志上有8个“中”字围绕着中间的一个大的“茶”字(为中国土产畜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商标)。
大益饼
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商标,“大”字中间有个反白色的“益”字,根据不同级别和年限分有不同颜色的商标,如“红印”、“蓝印”、“黄印”等。
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普洱茶以其品质上乘,在2005年被云南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2006年10月,“大益”牌普洱茶又被农业部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省仅此一家。
普洱散茶
为晒青毛茶经渥堆后筛制分级的商品茶,现时的主要商品茶有:
勐海茶厂产的宫廷普洱茶,历史上曾作为贡茶。该茶原料选用南糯古茶山的优质滇青,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为普洱茶中珍品。
勐海茶厂产的大益牌三七参普洱茶为特选高级普洱茶、名贵中药三七和三七叶配制而成的袋泡茶。原料产于勐宋古茶山。
勐海茶厂生产了一系列“大益牌”普洱茶。其具有选料精良、加工精细、陈香显著、茶气充足、汤色红亮、口味纯正、口感爽滑、回甘绵长和经久耐泡等特质,备受消费者青睐,也被茶界推为普洱茶的经典之作。它是云南普洱茶的第一品牌。此外,还有下关茶厂产的中茶牌云南普洱茶、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生产的陈香普洱茶等。
七子饼茶
为扁平圆盘状,每块饼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原包装为繁体字,后将繁体字的绿印饼包纸改为简体字的饼包纸,而名称也由“中茶牌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同时将外包纸字体变小,并加上英文,这个包装一直沿用到现在。
七子饼茶的特点是原料分里茶和面茶,里茶体积较大,面茶较细嫩,芽毫显露,棕褐油润有光泽,中心有凹,中心到边缘自然变薄;外包装有繁体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
七子饼茶出产后便迅速取代绿印圆茶。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绿印圆茶为生茶,而七子饼茶为熟茶,茶性有了很大的不同。七子饼茶的生产得益于勐海茶厂1973年试验成功的普洱茶“快速陈化”发酵技术即渥堆技术。由于拥有这一项被称为“国家机密”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勐海茶厂成为普洱熟茶的生产基地。
砖茶
长方形或正方形,250~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沱茶
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或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5克。
金瓜贡茶
此茶被称为普洱茶的太上皇。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普洱茶青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作为贡茶,普洱茶遂成为贡茶行列中的一员。用来制造贡茶的茶青都是一级芽茶,经长期存放后,会转变成金黄色,所以也叫“金瓜贡茶”。
1936年北京故宫清理清朝遗留下来的贡茶,其中一些是普洱贡茶。这些普洱贡茶大者像大金瓜,小者如乒乓球,最大的重3300克左右。
千两茶
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都较重,故名千两茶。
广云贡饼
除云南省外,广东省也生产少量的普洱茶,其所用的茶青部分调拨自云南省,而其余部分则为广东省生产,也称之为“广东饼”。
大部分广东产的普洱茶,在20世纪60年代后都是用广东的茶青或云南茶青与广东茶青拼配后制成的饼,故名广云贡饼。
纪念饼(砖、沱)
为纪念某个事件所特别制作的小批量茶叶,带有相应编号的证书。较有名气的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纪念茶。
紧茶
由蒸压团茶演变而成。原为带柄的心脏形,1957年为实现机械加工和方便包装运输,改心脏形为砖形,有白毫,味醇浓,汤色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