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半坡老寨——因茶而生的产业振兴路

编辑:一抹阳光

“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这段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的解说词,道出了茶人心中对茶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精神共鸣。而在位于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南糯山村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孕育着醇厚浓酽古树茶的半坡老寨,这里的人们对因茶而生的道路,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山区的半坡老寨距村委会驻地8公里,距勐海县城24公里,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以哈尼族为主。海拔1400米,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加之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

当你穿过迷雾蒙蒙的山路,走进半坡老寨,映入眼帘的是色彩艳丽的鲜花和干净整洁的村道。家家户户气派的小别墅和停靠院内的小汽车,无不勾勒出村寨的富饶;这里的茶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宁静,行至此处,有一种生活仿佛因时间而静止的享受。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十年前的半坡老寨,可全然不是如今这般岁月静好的模样。

在土路还没被坚固的水泥覆盖时,每逢雨季,没有车辆的村民只能靠双脚步行,泥泞的道路让进山采茶的茶农举步维艰,就连当时只有“大户人家”才拥有的摩托车和拖拉机,在泥土和暴雨的双重阻碍下也毫无用武之地。当茶季碰上雨季,茶农们也只能在老旧的木屋里望雨兴叹。

半坡老寨的村民车杰回忆道:“现在跟十年前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以前寨子里都是老旧的木房,走出家门又全是泥路和杂草,不要说看见小汽车,能有辆摩托车都算是有钱人,那时候普通人家一年就能苦一两万元。但现在不一样,我们寨子家家都盖起了别墅,院子里面停两辆小汽车也不是稀奇事,有些会赚钱的,今年的收入就已经达到将近六十万了,像我们普通人家,也差不多有二三十万吧。”当好奇地追问他如此天差地别的变化是因何而起时,他端起手中的茶杯说道:“都是做好了这片树叶啊。”

正如车杰所说,如今的茶农们为做好“这片树叶”,都激情澎湃地投身茶产业中,记忆中简陋的村舍,泥泞的小道已经成为过去。日益壮大的茶产业铺就了因茶而起的产业振兴路。近年来,格朗和乡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茶农增收为目标,主动融入勐海县“普洱茶现代产业示范县”创建、茶产业发展行动和“绿色食品牌”打造等工作中,深入推进茶产业优化发展。南糯山村作为格朗和乡茶产业发展龙头,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将古茶树(古茶园)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民大会、“三会一课”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保古茶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坚持多元打造和品牌发展理念,积极选派采茶、制茶、评茶等茶产业优秀人才参加勐海(国际)茶王节和“万人采茶制茶”大赛等各级茶文化品牌赛事,全方面提升南糯山茶产业影响力。三是坚持茶旅融合和“文旅+”发展理念,强化特色茶旅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村民结合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等民族文化,塑造“哈尼文化”加“生态古茶”的文化特色,满足游客文旅需求。


十年间,茶叶面积从3万亩增加到4.6万亩,其中古茶园1.2万亩,完成生态有机茶园认证1.3万亩;毛茶产量由1380吨增长到近2000吨;总产值达1.6亿元。十年间,选派到各级参加评比大赛的茶产业人才,多次获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奖、“万人采茶制茶”大赛金奖等奖项;南糯山村也在各级评选中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乡、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誉称号,在茶界更是有“全球古茶第一村”的美名。十年间,通过立足区位优势,依托“七子饼旅游环线”,引进哈尼文化园、半坡古茶园、月光寨茶园等茶文化旅游观光项目,吸引匠庐、南山隐等多家酒店、特色民宿入驻,建设茶园步道、观景台、旅游厕所、文旅特色展板等配套设施。以上这些变化与成就,都源自于做好了“这片树叶”。

如果说南糯山村的茶产业发展在格朗和乡有至高地位,那半坡老寨必定是南糯山中的杰出代表,而与此同时,半坡老寨又是格朗和乡茶产业发展的缩影。半坡老寨对“做好这片树叶”的期盼,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茶”。放眼未来,顺着这条因茶而生的产业振兴路,在格朗和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自己的乡村振兴梦。

来源:格朗和乡人民政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