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甘坐冷板凳 为近代茶史研究添砖加瓦——中土茶人郭红军二十载茶史研究征途

编辑:一抹阳光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云南作为中国茶业大省,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近年来,围绕“三茶”统筹发展,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激励、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云南正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阔步迈进。

讲好茶业这篇大文章,云南不只是停留在已有成果上,对茶叶历史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和细化。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仅关注茶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开始探讨茶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然而,茶叶历史研究也面临着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量大且复杂、研究不够深入、对茶叶历史的解读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争议等挑战。

近些年来,茶文化著作与茶史书写,对于原始文献的发掘与运用,有轻忽与式微的倾向。而令人欣慰的是,事茶20余年,茶人郭红军以近代茶业研究作为学术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已出版《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三部著作。此外,在中文核心期刊《农业考古》及茶业期刊《云南茶业》《茶艺》《普洱》等发表学术论文近40万字。滚滚红尘中,郭红军坚持“坐冷板凳”,正因这份担当与学术追求,填补了近代茶史研究成果的空白。

潜心学习二十载对茶史研究的坚持是热爱使然

今年已是郭红军来云南的第21个年头了,对于出生在湖南、从军在福建的郭红军来说,也许是缘分,也许是20年前“普洱茶热”正在昆明逐渐兴起的原因。茶季跑茶山,平日逛茶城,喝茶、买茶、斗茶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水路、喉韵、茶气是交流时的高频词,这也让他彻底变成了“茶叶发烧友”。


中土茶人郭红军

“学习就是这么有趣且奇怪的事情,学得越多,疑问越多,只好又倒逼着学,到后来,自我提问、自我解惑已经成为我学习和研究的最大且唯一动力。”随着对茶的接触不断深入,郭红军很快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于是一边托人从湖南农大寄来全套茶学专业教材,一边师从沈柏华、陈枝燕学习茶叶审评。

在学习的过程中,郭红军发现国内大专院校没有专门设置茶史方面的课程,这个发现让他备受启发。偶然间看到一位国外学者来我国考察后发表的文章,称中国缺乏对自己国家的茶叶历史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则让郭红军研究的热情受到“刺激”而空前膨胀。

在反复研读“红学家”周汝昌的著作后,让郭红军认识到历史研究中考证和对比分析工作的方法及重要性;而“大顽主”王世襄的人生经历则让他大为感叹:一件无论看起来多么不起眼的事情,只要肯钻研,背后都有大学问。

“盖高楼大厦要有砖瓦,研究历史先要有史料,我心甘情愿地做个烧砖瓦的人,为别人盖高楼建大厦提供砖瓦。”被誉为“南中泰斗滇中巨擘”的方国瑜先生对郭红军的影响是巨大的。郭红军说:“在学习和研究茶史最初的前些年里,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力量,指引着自己践行方先生的史学观,让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更为坚定。”

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郭红军最终从一名爱好者转变为研究者。他说:“当我在真正开始研究茶史时,并没期待将来能有什么‘成果’,纯粹只是出于对茶的热爱而自发学习的一种延续。”

甘坐冷板凳出版著作为近代茶史研究输送丰富养分

作为国内第一部黑茶史专著,《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于2017年出版,作者郭红军在书中主要围绕黑茶传统产区在茶的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黑茶贸易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影响、川湘鄂滇桂等传统黑茶产区不同黑茶花色的工艺演变及运销情形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

“目前云南省茶文化类图书众多,但缺乏一手材料支撑。”基于此,郭红军于2022年出版图书《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主要对1840-1949年出版发行的著作、报刊及海关关册中与云南茶业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辑录。此外,书中还展示了一些云南近代的茶文化藏品图片,这些材料和图片,大多是第一次集中整理出版。郭红军说:“此书的出版,为云南近代茶史的深入研究夯实了基础,也可以为当代茶叶产、制、销各方面提供对比分析、以为借鉴的原始材料,是一本研究云南近代茶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

在郭红军看来,研究近代茶史,其范围基本围绕在对外贸易或者说茶叶在国外的市场、茶叶在国内的消费与市场、茶叶的生产与制造、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茶产业方面制订的政策以及实施情况、茶叶的商标、中茶公司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方面情形七个框架展开。而《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便是围绕七个框架编著的一部具有纲要性质的著作。


《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

“《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是我设想中‘近代茶史研究三部曲’即纲要、索引和编年史的第一部。”郭红军介绍,书稿已完成正在走出版流程的《近代茶文献索引》为“近代茶史研究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对1839-1949年间图书名、文章名中包含“茶”字或茶叶名称的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将3万多个条目进行了分类整理,勾勒出近代茶业的基本模样,为将来第三部即编年史的撰写铺路。


即将出版的《云南商业账簿整理丛编:茂恒商号账簿汇编(上下册)》

而郭红军与云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晓亮教授主编的《云南商业账簿整理丛编:茂恒商号账簿汇编(上下册)》,和易武的郑明敏共同完成的《云南百年茶文献(1840-1949)》,以及担任审校工作的“万里茶道”系列丛书之一《蒙古贸易与日本砖茶》也即将出版。“目前看来这些图书主要还是着眼于‘史料’,长远一点的目标,是争取在‘史论’上有所斩获。”郭红军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是以“著”的形式撰写一部《云南近代茶业史》;二是在人力物力有保障的前提下完成“近代茶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后部分即编年史,即使需要花费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也要坚持完成。

茶史研究没有捷径基础积累和循序渐进才是征途

事茶20余年尤其是最近10年来,郭红军平均每天学习的时间超过6小时,多的时候在15个小时以上。谈及研究工作得以坚持下来的理由,郭红军说:“要想维持这种学习状态,很难说单纯是物质层面的激励,更重要的是长久以来的坚持和惯性使然,再者便是自己的喜爱和前辈的关怀、友人的帮助以及读者的支持。”

对于打小就喜欢阅读的郭红军来说,但求有趣,不求甚解,大人们那时候常说“这个伢子读过的书自己都挑不起”。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郭红军的写作生涯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他坚信,这颗小小的种子在将来一定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所以在郭红军的研究历程中,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都是他过往学习经历的叠加。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全日制大学教育、没有学科背景、纯粹依靠自学来做学问的民间人士,一直以来,很幸运得到了国内众多前辈先贤的爱护。”郭红军说,各位前辈的题词、作序、书评等无不让自己这个后进末学倍感荣幸、深受鼓舞、热血沸腾。当然也不乏茶文化收藏大家等友人的慷慨帮助,毫不犹豫地免费提供他们的珍藏以供挑选,才有了《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的顺利出版。

在郭红军看来,茶史研究没有捷径,要讲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性急不得。搜集文献的过程,既是对心性的磨炼,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过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将来的成长没有益处。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学界的茶史研究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有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从事经济史、全球史及人类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郭红军期待有更多的学人和民间力量关注茶史研究,奋起直追。他坚信,年轻学人们将来一定会在茶史研究的大路上越走越坚实。(昆明信息港记者俞逍)

受访对象简介:

郭红军,副研究员,一级评茶技师,茶史、茶工艺研究学者及践行者,云南省茶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我国学界专注于近代茶业史料学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事茶20余年,在中文核心期刊《农业考古》及茶业期刊《云南茶业》《茶艺》《普洱》等发表学术论文近40万字,已出版的著作有《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近代以来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

来源:昆明信息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