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茶乡“后浪”为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编辑:一抹阳光

茶产业是苏州市的特色产业,也是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今年的茶季已然过去,但是茶业从业者们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在苏州市涌现出这样一批茶乡“后浪”,他们饱含对茶事业的热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勇于尝试新事物与新方式,聚焦年轻群体、抓住风口浪潮,在传承苏州碧螺春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性的举措,为推动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拓宽渠道助销售

近年来随着“电商”热潮席卷全国,茶叶的销售也搬进了直播间。来自金庭镇飞翠茶业有限公司的邹光旗在镜头前微笑着介绍:“每一片茶叶都汲取了太湖山水的灵气,经过精心挑选和传统工艺的炒制,确保每一杯茶都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直播间内,观众们被邹光旗的热情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所感染,纷纷留言询问茶叶的详细信息与购买方式。除了电商直播,他还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开设短视频账号,创下单条视频364万的最高播放纪录。

强化交流促传播

“85后”吴昊是常熟市海虞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公司延伸打造了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集休闲农业、非遗体验、餐饮住宿、会议团建、科普研学等项目于一体的苏州市共享农庄(民宿)——同观山庄。这位“海归”新农人不仅将本地的非遗制茶技艺和茶文化发扬光大,还通过一系列研学项目将苏州茶文化带到国际舞台,邀约四海宾客到家乡品茗香,以茶为媒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吴昊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风采。

创新产品促消费

作为一名“90后”,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柳倩楠发现,年轻人钟爱“健康、时尚、便捷、有情调”的饮品。于是,在她的提议下,公司与南农大、上海利华合作,成立研发团队,在秉承传统制茶技艺的同时,研制出口味新颖、独特的花果茶,包括玫瑰红茶、生姜红茶、橘皮普洱、蜜桃红茶等20多个新产品,丰富了茶叶产品种类。同时,她还推动实现了定量、小型、标准化包装,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改进加工提效率

西山天王茶果场的总经理姚益林一直专注于提高碧螺春的生产速度和规模,此前,西山天王茶果场的车间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产品稳定性及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近期姚益林正改造制茶车间,“新的制茶机器能够实现小批量、全流程的茶叶生产。”新车间投入超百万,还引入了最新的茶叶色选机,可以使用高清晰的CCD光学传感器对茶叶进行精选,能够保障与提升茶叶产品品质。

制作标准提质量

以洞庭山碧螺春茶树鲜叶为原料制作的红茶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丰富我市茶叶产品种类、延长茶产品周期、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茶品类。“85后”的制茶能手严斌是学法律出身,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参与了群体小叶工夫红茶的研制,并开发“洞庭吴红”品牌。严斌认为在做好碧螺春生产的同时,更要关注市场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参与编制了省、市红茶加工技术地方标准。同时,作为东山御封茶厂的总经理,茶叶季结束,他开始研究下一年的茶叶包装盒设计,“包装的设计要新颖,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不能过度包装。”

技能比武展风采

我市已连续举办三届“吴地工匠”职业技能系列竞赛暨手工制茶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加上理论知识专题培训、实操技能培训等系统辅导,已培育一批茶产业高技能人才。今年,来自全市各茶叶主产区的36名手工制茶选手同台竞技,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选手有28名,占比约80%,其中还有2名“00后”亮相竞赛舞台,获得竞赛前六名的选手全部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茶乡“后浪”已成为手工制茶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成为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目前拥有中国制茶大师8人、制茶能手8人,江苏省制茶大(名)师4人,洞庭山碧螺春、苏州茉莉花茶、虞山绿茶、七峰茶、贡山茶等各级各类传承人12人。

以上青年制茶能手的案例,是我市培育茶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市将以贯彻落实《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为契机,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举办技能竞赛、师徒传帮带等方式,加大年轻传承人梯队建设,以茶乡“后浪”为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市园艺站、吴中区果蔬园艺站、引力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