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四川“浙”杯茶,何以让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久久飘香

编辑:一抹阳光

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启动,浙江11个市62个县与四川12个市(州)68个县开展结对帮扶。三年里,155名浙江干部在川挂职,每年还有约1000名医生、教师等专技人才入川帮扶。他们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不断书写山呼海应、携手发展的动人篇章。潮新闻记者兵分三路,由西、北、南三个方向深入四川,赴甘孜、凉山、广元等10个州(市),寻访“蜀地”中的“浙”些事,触摸两地那一段段不解的情缘。

今天,记者将从一片茶叶的故事说起——这片小小的茶叶,不仅富了一方百姓,也承载了浙川之间的山海情。

北川县的有机茶园。浙江驻川工作组供图

从浙江飘来的茶叶,成了乡村振兴“致富茶”

在青川县红旗社区木鱼镇“白叶一号”基地,一株株碧绿的茶树在山坡间随风摇曳,村民们在田间对茶树进行修剪。茶农李成望着眼前的智能化喷灌设施,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个白茶苗子情况非常好,2021年栽植,还不到三年,已经长到这么大了。”

58岁的茶农白培明坐在田陇上和朋友聊天,黝黑的脸上挂着笑容。“一年能比以前多赚七八千块钱,还可以拿点租金,想想就很高兴的。”

2024年,李成承包的茶田采摘白茶鲜叶1090斤,加工干茶200余斤。“到2026年,茶叶进入盛产期,每亩能够采到40斤干茶,未来的效益会越来越好。”

见证着青川县的茶叶产业规模从几万亩发展到几十万亩,总产值从1亿元发展到30亿元,茶田周围渐渐有了细分化的加工企业,李成觉得,这离不开浙川间的深厚情谊。

茶农在智慧化茶园间劳作。潮新闻记者于诗奇摄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捐赠的白茶苗“白叶一号”落户青川。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在两地共同努力下,“白叶一号”在青川扎稳了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致富茶”。

“青川白茶的特点是口感鲜爽,氨基酸含量也比较高,我们的茶农经过浙江的培训之后,也掌握了白茶的种植技艺和加工技巧,把白茶的口味越做越好。”李成介绍,白茶的发展也同步带动了青川其他品类茶叶的发展。

“白叶一号”刚落地青川的时候,由于地域差异,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白叶一号’到了春天,温度没达到22度之前,会发生白化,如果期间不能转绿的话就会死掉,刚引进的头两年,死亡率很高。”

为了克服栽种难题,浙江安吉专门成立了“白叶一号”技术指导小组,由专家亲自下田把关,长期地进行技术指导,包括育种、加工以及后期的建设销售。

“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也解决了周边地区的就业问题。青川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凝聚整着浙江人民的心血和宝贵经验。”李成说。  

北川莫朵格依茶叶的加工车间,员工正在操作先进的加工设备。潮新闻记者于诗奇摄

当四川的茶叶故事,遇到浙江的茶叶故事

在北川莫朵格依茶叶有限公司里,连续式杀青机理条机正在车间里有序运转着,一片片鲜叶通过杀青后从流水线上滚落。

“原本我们只做粗加工,贴完标之后,主要在绵阳地区售卖。现在,我们引进了浙江名优茶生产的成套设备,加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且根据色泽、质量等标准对茶叶进行分类。”西路边茶非遗传承人、北川莫朵格依茶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李碧泉指着车间里的新设备向记者介绍。

在技术之外,北川和浙江多地在文化和消费上的交流也很频繁。通过东西部协作,衢州柯城的余东村建成了展示北川风物的北川馆,通过线下店铺为北川农特产品打开销路。“通过北川馆,就有二三十万斤的销量辐射到柯城周边。像最近几天我就发了三箱货过去。”北川禹珍集团营销部部长蒋心岚说,北川的红茶已经在浙江省的接待用茶中占据一席之地,她还希望能向浙江取经,学习如何讲好茶叶故事,做好品牌推广。

过去,北川的茶叶主要以绿茶和黑茶为主,此外,在莫干山黄茶大师沈云鹤老师的指导下,北川也做出了工艺黄茶。丰富的茶叶品种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到北川就业。来自四川遂宁的徐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吸引我的是茶叶,因为北川茶叶的招牌是非常好的。这里的工作环境也很好,用的都是地坪漆,和我之前在的水泥厂肯定是天壤之别了。”徐华坦言,这里常常有非遗传承人和北川茶博士工作站的老师来讲解,她学到了不少茶道文化和制茶技术相关的知识。

在自身技艺增长的同时,她对北川茶叶的未来也充满希望。“这两年,我们接待的全国各地的茶商都特别多,其中来自浙江的茶商尤其多。他们对我们的绿茶、红茶和黑茶评价都是很高的。”

浙川携手,走向茶文旅融合的美好家园

临近傍晚,青川县蒿溪乡地坪村一片热闹,远处是郁郁葱葱的茶叶产业园和森林,近处是热火朝天的四川省第二届“村BA”东北赛区比赛现场。平坦的乡间小道上,有村民开着拖车悠闲地经过。智慧化管理下的茶田里,有需零星几位村民在进行养护。

摆着摊叫卖自家做的农特产品、在餐馆门口招徕顾客、在熊猫水世界附近散步……茶山环抱间,地坪村的村民们过上了越来越富足的生活。

青川县蒿溪乡地坪熊猫茶寨。潮新闻记者于诗奇摄

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党委书记王军成指着身后的茶园,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地坪村共有4800亩核心茶园,平均每亩可以为老百姓带来8000元以上的收入。地面和地下的数据采样监控实时监测着茶园的风速、湿度、土壤成分和病虫害情况,并且会将问题反馈到茶农的手机上。

“实行茶园数字化管控后,我们把地面弄清楚了,把地下搞明白了。原先一亩茶园一年到头需要20个工管护,现在只需要10个工就可以管护完,而且村民平时不用待在地里,在手机上收到需要管护的信息后再过去就可以。”随着文旅产业相关企业的引入,村民们可以投身茶叶加工、山地越野摩托、空中滑翔伞、民宿、烧烤吧等业态,由此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王军成对浙江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记得,在东西部协作之前,本地茶园的管理方式很粗犷。浙江干部们来了后,走过地坪村的产业综合体项目、乡村振兴示范点、招商企业和农户们的家里,带来的不仅是茶叶的品种和基础配套,也是数字化管控的理念和地方发展的经验。

“过去我们只有茶园,现在我们想结合我们的茶园、好山好水和回族乡特色,做出我们自己的文旅特色。”王军成说,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整个蒿溪乡接待游客2万余人,越来越多的村民们投入了文旅产业,地坪村的老百姓人均收入是全乡中最高的。

“我们地坪村这边的老百姓有1500人左右、400多户,主要产业就是我们的茶叶。现在我们大力发展三产融合,要做成茶、文、旅体相融合的一个示范基地。”王军成告诉记者。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潘璐 于诗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