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云南大兴镇 : 做足“小茶叶”的“大文章”

编辑:一抹阳光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突出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大兴镇坚持“创新是核心、产业是基础、绿色是底色”的发展思路,立足区位、资源、气候优势,突出党建引领,把茶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来抓,通过培育更多茶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茶产业创新升级,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助力。

激活“人才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保障。大兴镇将培育本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和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本着“需什么育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茶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施乡村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特邀国家级茶艺技师、评茶技师、高级制茶师等专业教师,为各村(社区)具有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经验的人员和个体茶叶经销商,开展系统的茶艺、评茶、制茶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制作工艺水平,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配合全县举办制茶技能比拼、斗茶大赛等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企茶商、专家学者、茶人茶友齐聚绿春,以茶会友,搭建人才交流、合作的桥梁,走出了一条“以茶育才,以人兴茶”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举办乡村振兴“领头雁”培训班16期523人,培养明白人、带头人10余人,茶产业“领头雁”28人。


搭乘“科技快车”

借助国家科技特派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研究员专家工作站”等专家力量,大兴镇把迷克后山片区茶园作为试点,着力打造全县有机茶转化、生产、加工和销售示范基地。以改土、改形、改路、改种、控药、控肥、节水“四改两控一节”为重点,聘请专家到茶园现场开展施肥、修枝、培土、嫁接等培训指导,加大低质低效茶园改造力度,进一步提高茶园的科技含量。制定大兴镇“四个一”(一茶园、一结对、一张卡、一模式)和“四个二”(二深入、二承诺、二监督、二奖惩)模式,推动迷克后山片区有机茶转化工作。同时,聚焦茶叶初制所和精深加工生产线提升改造,规范加工工艺流程,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水平,促进茶叶精细化加工和茶叶品质提升。目前,大兴镇共种植茶叶面积5.1万亩,实施标准化茶园1300亩、品种改良(嫁接玛玉大叶种茶)100亩、多功能营养液肥效示范茶园1000亩、绿色有机茶园3200亩,土壤改良50亩。培育标准化茶叶初制所6家、小作坊3家。预计到2025年,打造连片绿色有机茶叶示范基地5个,美丽茶园2个以上,创建数字智慧茶园1—2个。


探索“数字经济”

大兴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加大对茶叶产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品牌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展销会、评茶会、摄影展、茶文化体验馆、茶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多方位立体式宣传大兴镇茶品牌,不断扩大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搭乘电商“春风”,利用直播带货等模式,以“小屏幕连接大市场”,通过网站、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网络销售,产品销往了广东、上海、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不断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助力茶产业做大做强。为提升茶产业数字经济支撑力量,培育更多电商专业人才,大兴镇组织有电商发展潜力的人才积极参加省、州、县组织的“电商达人”培训,截至目前,共组织参加电商学习培训3场次,参训学员60余人次,为大兴镇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茶叶销售注入新动力,塑造新优势。


突出“茶旅融合”

围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目标,大兴镇按照“以茶为媒、以农促旅、以文兴旅”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举办中国玛玉茶之乡——2024云南绿春·早春玛玉茶开采节,通过开展“开采节”“斗茶赛”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进一步扩大茶品牌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同时,推出体验和品尝茶菜品为主的“茶·古宴”活动,让茶宴变成“可以吃、可以品”的文化,做足“小茶叶”的“大文章”,培育集观光、体验、科普、休闲、养生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预计到2025年,打造1个茶产业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1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2个美丽茶园、2个美丽茶文化村。


通讯员:杨泰霞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