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是“卷”还是“飘”?白茶风波大揭秘!

编辑:yzwi

今年3月下旬,网络上出现了“福鼎茶青价格暴跌”“白茶要崩盘”等一系列博眼球的自媒体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4月初,福建省福鼎市委网信办、福鼎市公安局网安部门针对群众反映的两起涉嫌发布不实言论的视频展开调查,并依法传唤两个自媒体账号持有人。4月21日,《福建新闻联播》播出专题报道,再度表达福鼎将依法严厉惩治谣言的态度。

“福鼎白茶风波”发生后,引起《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的关注。应该如何看待这场风波?白茶发展趋势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该如何健康稳健发展?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我们邀请全国白茶主产区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撰写文章、发表观点,并组成本期《白茶特刊》,为您做全方位解读、深度剖析。

“四维”解读

今春白茶茶青价格下降真实原因

□ 本报记者 陈 浩

过去十多年,白茶在六大茶类中表现抢眼,消费市场持续火热,其中,“福鼎白茶”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区域品类。然而,今年春节过后不久,行业里就传出福鼎白茶“暴跌”“崩盘”的“消息”,一时间掀起不小的风波。事后查明,是当地一些自媒体博主夸大其词发布了博人眼球的视频,福鼎网信和公安部门已经对制造、传播谣言的几家自媒体做了处理,这场福鼎白茶风波终于过去。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我们有必要对今年白茶市场的变化和调整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引导行业和消费者深入了解白茶价格下滑的综合原因,帮助大家彻底识破造谣者的“障眼法”。为此,本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对今年白茶价格变化与调整从气候、周期、消费和传播“四个维度”展开分析,还原发生在白茶领域的真实情况。

PART/ 01

受气候影响

全国白茶茶青价格普遍下降

今年春季,《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对全国10个省区有代表性的核心茶区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信息。从调研情况来看,今年春茶茶青价格普遍下降,市场表现整体疲软。

经过采访调查了解到,今年大部分产区茶青和干毛茶的交易量较往年有明显回落,茶青价格普遍下降15%~50% 。福鼎茶青价格同比下降15%~20%,福建政和、松溪、柘荣以及四川、贵州、云南等白茶产区的茶青价格也有较大幅度下降,个别产区茶青价格直接腰斩。产量上,春茶头采产量有所降低,但总产量保持平稳或略有增长。各地反映,今年春茶普遍开采晚,气温快速变化造成多数地区茶叶品质下降。3月上中旬,全国茶区大多阴雨连绵,江浙地区甚至遭遇了冻雨天气。3月下旬,各大茶区气温又快速上升,茶农虽然加速抢采,但茶芽猛长,且嫩度下降,影响了茶叶品质。有茶企负责人表示,对于品质好的茶青,茶企还是应收尽收。整个春季,白茶茶青价格整体呈现持平或者稍涨。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PART/ 02

白茶市场经历起伏调整

是发展的内在规律

市场起伏波动,是客观规律,茶叶行业、白茶领域亦如此。回顾白茶发展历程,2006年,在福鼎市政府的带领下,白茶兴起,企业持续发力。2012年,白茶产量为1.02万吨,占当年茶叶生产总量的0.57%。2017年—2022年,中国白茶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2022年中国白茶产量较2016年增长近4倍。其中,2020年,白茶产量同比增长48.19%,增速达到发展高峰。白茶在全国茶产量占比从2015年的不到1%跃升至2023年的3%,成为我国茶叶经济最亮眼的增长点。从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白茶产业一路高歌。十多年中,白茶产量、价格、全国茶产量占比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持续追捧。

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白茶产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优化与调整。例如,盲目扩张导致供过于求、快速营销导致消费饱和等现象。在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后,白茶价格下跌属于正常现象,是市场自然调整的表现,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普洱茶也经历过起伏跌宕、一波三折。但在数次起伏考验和市场调整后,普洱茶发展不断趋于平衡,头部品牌与小众品牌共同发力,呈现出立体化趋势,以满足“消费分级”的市场需求,拥抱更多潜在消费人群。

PART/ 03

消费习惯改变

年轻人更喜欢实在的体验感

随着经济环境和消费场景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购买习惯在不断改变,不仅体现在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上,更体现在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上。

白茶受到消费者追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得益于不炒不揉的传统工艺,鲜爽醇厚、毫香蜜韵的风味特征,让许多新茶客容易接受;二是对于资深茶客来说,喝白茶不仅能品尝到日晒后的自然之味,还能感受时间与空间带来的转化;三是对于收藏者来说,白茶拥有越存越香越升值的特点。这些因素让白茶迅速打开市场。

疫情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颜值、便携等属性,更加注重情绪价值以及当下的体验感。

从节俭至上转变为品质为王,从“跟风”消费转变为表达自我,从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追求,这些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年轻消费者更加自信的表现,也是理性消费的表达。在他们眼里,白茶收藏后的“越存越值钱”不如直接喝到嘴里的“越存越香”来得更直接,所以囤货行为也越来越少。因此,白茶价格“下降”其实是消费理性“回归”。在短暂的调整后,白茶企业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PART/ 04

即使茶红是非多

白茶热度也还会持续下去

从茶周刊编辑部今春对全国10个省区的调研中发现,今年全国茶区各大茶类的茶青价格普遍都有所下降,但为何只有白茶“中枪”?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白茶产量10.02万吨,内销总额107.5亿元,增幅6.9%。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茶叶门店、茶叶品牌中,白茶的身影无处不在,成为流通市场中的标配产品。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白茶市场火热,才让自媒体与白茶深度拥抱,既帮助白茶出圈、火爆,也难免“擦枪走火”,有意无意制造出这场“福鼎白茶风波”。

继福鼎白茶后,福建政和白茶、柘荣高山白茶、松溪九龙大白茶、建阳小白茶,湖南桑植白茶,云南白茶,黄山白茶等相继发力,说全国各地“一片白”毫不为过,可见市场对白茶的钟爱程度。消费端越是火热,进入生产端的企业就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个产区生产白茶,有的打造当地区域公用品牌,有的做白茶的加工与生产。可以肯定的是,白茶的火热还将持续下去。

周刊时评

从“福鼎白茶风波”,行业该学到什么?

□ 本报首席评论员 赵光辉

“福鼎白茶风波”发生后,《福建新闻联播》提醒网民在互联网获取信息时应保持理性思考、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作为行业媒体,我们想提醒行业人士,要从中学到“自我反省”和“危机防范”两方面的本领。

应该说,本次白茶价格波动不是白茶本身独有的问题,它是国际局势动荡、疫情影响尾声下几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消费疲软带来整个茶叶市场需求不振的背景,也有白茶市场正进入大调整周期的因素,还有自媒体追求流量有意无意制造恐慌的“助攻”。但白茶行业从业者不需要自我反省吗?

从普洱茶几起几落的历史教训看,如果做好自我管控,还是可以减少、降低行业发展震荡的。比如从“越存越香”到“越存越值钱”,危害甚大的所谓“金融属性”不受限放大,最终会将茶叶的本质属性淹没,将整个行业拖入灾难。这个深刻教训不值得白茶产业以此为鉴吗?

白茶从一登上市场,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用“草—药—宝”的逻辑做营销。即便历史上茶有过做药的历史,但现行市场规范下,茶叶就是天然饮品。在市场法规里,它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药品。白茶企业能恪守规则、让消费者体验感悟吗?就没有更科学的营销策略吗?

以上这些不合规市场行为看似能换来销量,实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问题甚至“爆雷”。所以,行业需要反思“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道。要懂得自媒体的“双刃剑效应”——白茶卖得火,就有更多人来抢流量、蹭热点、凑热闹;同时,那些不实营销、金融操作积攒的负能量会把市场变得异常脆弱,往往会变成夸大渲染的不实言论、不明真相人群的恐慌传染、释放怨愤的非理智宣泄、吃瓜群众的猎奇传播,最终反噬行业自身。在新时代,白茶企业不需要提升媒体认知吗?不需要学习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理技能吗?

白茶要走出一条既红红火火又清清白白的发展之路。这场风波就算是一次病毒攻击,行业赶紧提升免疫力,才能走好未来路。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