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探索古茶山奥秘,农业科技致富乡村

编辑:一抹阳光

探索古茶山奥秘

农业科技致富乡村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暑期“三下乡”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走进澜沧县

走进普洱市澜沧县

2024年暑期,茶学院和植物保护学院师生组建了一支“乡梦青春行队”的乡村振兴实践团,以“乡村振兴,青春有我”为主题,深入普洱地区、景迈古茶林、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茶学院教师江冰冰、植物保护学院教师郭存武和胡洋山、校团委副书记于学媛、农科院茶叶所助理研究员马玉青带队,集合茶学院和植保学院学生8名,学子们怀揣着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村的深情,踏上了寓学于茶山、践行于田间的实践之旅。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将农业科技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助力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和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发展。同时将课堂带入田间地头,理论知识实践于茶山林地,厚植学子们对茶学、植物病理学、民族文化学等专业的热爱,进一步塑造新型农业人才。践行团成员们怀着满腔热忱,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层服务等,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村民共同探讨澜沧县农业的新未来,在青翠欲滴的茶山间,实践团成员学习了茶树的种植与白茶、炒青茶和红茶的制作,更将青春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畅想播撒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乡梦青春行队实践团”在普洱市区开展了茶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品鉴,团队成员走访茶舍“米地人家”,品饮并探讨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白茶等茶产品的市场销售以及加工和冲泡等;在普洱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接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资料,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普洱的历史长河,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

在景迈山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茶学院学子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基层科技服务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调研和实践。成员关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普法教育、民俗文化等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学子们深入古茶林,开展茶园生态环境和病虫害识别防控调研。学院教师将茶山变成课堂,针对不同类型病虫害进行生动的讲解,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消化,塑造了对专业的认知感,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实践团成员通过古茶林实地考察和与茶农深入交流,为当地古茶林中茶煤病和茶尺蠖的为害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控建议,建议逐步栽植与茶树不能共生茶煤病且适宜与茶树间作的树种,如香樟树等;针对春茶季茶尺蠖的爆发为害现象,建议在秋冬季悬挂频振灯、杀虫灯、释放信息素、翻耕等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害虫基数,降低来年春季茶尺蠖爆发风险。该防治建议保护了当地古茶林的生态环境,为茶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当地农户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当前茶叶生产第一线存在的问题,这启发了实践团成员积极思考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点,也为科技工作者在将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的科技服务工作中提供建议。


实践团成员针对民族茶文化和民俗研究,调研了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寨子,有傣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傣族古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寨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原貌,寨子周边到处是古茶树,传统手工炒茶的古技艺更是引得青烟缭绕。团队成员们与傣族居民共同品茶、聊天,感受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善良。与此同时,这种融洽的交流与互动也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各民族紧紧相连,不分彼此。实践团成员调研了隐藏在深山中的千年布朗古寨,文化传承完整,原始民风特色鲜明。古寨的民居、村貌、民俗、服饰都保存得较为完整,布朗族居民依然延续着、传承着最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风情。团队成员们与村民亲切交流,聆听古寨的历史和传说。当置身于古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等这样充满民族团结性的标语随处可见,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积极维护民族团结,渴望共同发展的有力证明。

来源: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