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湖北“一红一绿”走进央视一套,撒贝宁惊叹:红茶冷后浑像变魔术

编辑:yzwi

8月31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著名演员徐帆两位“湖北老乡”,与故宫前“掌门人”单霁翔作为特邀嘉宾,与多位湖北非遗传承人携手开启荆楚非遗寻美之旅。

湖北名茶宜红茶、恩施玉露在节目中精彩亮相。

01

宜红茶冷后浑“像变魔术”

三千年荆楚文化,孕育了湖北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茶制作技艺(宜都红茶制作技艺)宜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绪勇为三位节目嘉宾现场展示宜红茶最大的特点——“冷后浑”。撒贝宁直呼“像变魔术”一样。

曹绪勇介绍,宜红茶“冷后浑”的特性最为突出,虽然不是所有茶都有冷后浑,但有冷后浑的一定是好的宜红茶。


冷后浑

当茶汤中的茶黄素、茶红素以及咖啡碱等物质在16℃以下时会缔结形成络合物,使茶汤呈现浑浊状。当将茶汤加热,茶黄素等物质就会还原成游离状态,茶汤又会变成红黄透亮的标准汤色。

宜红茶是长江流域红茶的主要代表性名茶,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传统三大工夫红茶。曾在国际市场上一展中国茶的工夫,被彼时的海外客商称之为“高品”。

其诞生于1824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虽然几经风雨变迁,但是宜红工夫茶精湛的制作工艺一直在传承,经由广东茶商钧大福、林紫宸、卢次伦、张佐臣、宫泰福,机制红茶之父冯绍裘、范和均、戴啸洲、王乃赓、苏联专家等的指导,通过师徒相传和社会传播的方式,宜红工夫茶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延续。

图丨宜红茶

宜都宜红茶先后荣获“优质产品”、湖北特色名茶等称号。2020年1月,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2021年底,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的“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也是湖北首批5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的产品之一。

目前,宜红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1人、宜昌市级4人,宜都级37人,共有宜红茶传承示范基地6个。

图丨宜昌宜都生态茶园

02

恩施玉露手法精妙“挺直如松针”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以恩施玉露款待贵客。恩施玉露,茶紧圆、挺直如松针,撒贝宁形容“跟头发丝差不多”。

杨胜伟介绍,恩施玉露要求“三绿”,即: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干茶油绿。其制作技艺就9道工序。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其蒸青的方法,在唐朝陆羽的《茶经》里面,就有明确的记载,“采之、蒸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撒贝宁直言,“如此精妙的手法,才能生产出这一根一根如同松针般直立的茶叶。”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施南府黄连溪一蓝姓茶商,按陆羽所著《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垒灶制茶。所制茶叶,外形匀整、紧圆、挺直、色绿、毫峰银白如玉,曾称“玉绿”。后因其茶味鲜爽、毫白如玉、格外显露而改名“玉露”。

早在清朝就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一起被列入清代40支名茶品目,后又被列入中国现代名茶品目。

图丨恩施玉露

2014年12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22年11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丨恩施茶园

目前,湖北有11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4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0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87人。

以宜红茶、恩施玉露为代表的湖北茶,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老非遗,正在荆楚大地上绽放出熠熠的时代光彩。如今,已然成为文旅发展新亮点,地方经济新动力,湖北文化新名片,充分展示“知音湖北 遇见无处不在”的魅力与风采,成为产业振兴的新亮点,呈现生机焕发、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