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李秀玲 大山里的茶叶梦

编辑:一抹阳光

大顺村位于涪陵区大顺镇境内,距涪陵区58公里,距重庆主城区70公里。

这里曾于2012年被纳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传统村落;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保存完好的老街民居;这里还有声名远扬的、绿色生态大顺茶。

车子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重庆文保总队、中国古村之友吴元兵给我讲起大顺茶第四代传承人宋艺谋的故事。

他是大顺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村民服务的村干部;他是传统古村落的守护人,活化带头人、新乡贤、返乡青年,也是文保志愿队的热心公益者;他是大顺红茶现在的负责人,是不忘初心、守护非遗的传承人。


宋艺谋高中毕业后,怀揣远大的梦想和父辈们的期望,离开故乡大顺,先后去了江苏、深圳、广东、山东等地,打工挣钱。

在外漂泊了11年,宋艺谋从一名普通员工干到了管理层。老家的父母都为他的出息而骄傲。他也以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会在遥远、喧闹的大都市继续走下去。

可是,有一天加班到深夜回到家,宋艺谋躺在看不见星星的公寓里,忽然想起了老家那片明亮、清澈的星空,那片没有污染的、夜里能听到蛙鸣的庄稼,还有爷爷留下的茶山和茶树。

他忽然觉得,他的人生不该埋没在看不到夕阳坠入大山的城市里。于是,他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到了大顺,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滋润他的故乡。

回到家后,他第一个目标就是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顺茶重新经营起来。

宋艺谋的祖祖是宋家第一代制茶人,爷爷宋加兵是大顺村的老支书,也是大顺茶的创始人。

宋艺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跟着爷爷在茶山里奔跑撒欢,闻着叶片散发的清香,听爷爷和茶树对话。

爷爷制作的大顺红茶曾经很畅销。600米的高山、四季分明的气候、几百亩茶山旁边那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还有手工制作的醇香茶叶,让大顺红茶走出了涪陵,走向了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

上世纪80年代,茶厂的生意那真是红火得不得了。

一辆辆货车从弯弯曲曲的山路开上来,等在茶厂前。宋艺谋的父亲当年也是茶厂的一名货车师傅,每天起早贪黑开着货车送货,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多,茶叶越销越广,心里越是高兴。

宋艺谋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爷爷,他不仅把自家茶厂搞得好,还带动村民们一起开辟土地种茶树。

质朴善良的村民谁不愿多找点钱呢?一时间,整个大顺乡成了一个茶叶基地。

1985年以前茶叶是统购统销,大顺茶主要靠外贸局出口,再加上慕名而来的商人们,茶叶供不应求。部分村民觉得一年只摘春季明前茶太慢,产量不高。他们开始在土壤里加催长化肥、给茶树喷催芽素。

爷爷知道这个事后,把村民喊来说教,可管得住人,管不住欲望的人心。茶叶的收成上来了,可品质却越来越差,上山买茶叶的商人越来越少,到后来,土壤被污染,茶树被损伤,制作出来的茶叶色香味大打折扣。

上世纪90年代后,大顺红茶的美名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脑海里。

宋艺谋花了几天的时间,走遍了整个大顺乡。

当年的5000亩茶山如今剩下不到200亩,茶树也七倒八歪、缺少养分。

他站在荒废的茶山中,心里既爱又怨。爱的是眼前爷爷辛辛苦苦创建的、曾经辉煌的茶山;怨的是老百姓看重眼前利益,把一个好好的品牌毁掉了。


宋艺谋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把大顺茶的招牌重新立起来,不能让爷爷的心血付之东流,也不能让大顺茶消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脑子里有小时候的回忆,可是种茶是个技术活,光凭回忆可不行,还得有技术、有方法、有经验。

怎么办?

宋艺谋想到了爷爷当年的那些朋友们,他们有的在福建武夷山、有的在四川雅安、有的在贵州遵义和湄潭。于是,他再次出发,四处拜访求学,买茶、品茶、鉴茶、制茶。儿时爷爷说过的话,父亲教过的技术又慢慢回到他的脑海里。

几个月后,宋艺谋风尘仆仆地带着茶树种子和手艺回到了大顺乡,准备大施拳脚。

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这一次,宋艺谋坚决不用化肥,因为用了其中一样,就只能用另一样去压制,他不想陷入当年的死循环中。他的定位是做好茶,健康茶。

他尝试过很多种方法,联系过山东一家养牛厂,收购奶牛的粪便来做茶树的肥料,可是畜禽的粪便抗生素和重金属都超标,也会对茶树的土壤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一个难题出现在面前,宋艺谋也鼓足了劲,那就一个一个地拿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艺谋认识了西南大学的茶叶专家童教授,他邀请童教授来到了大顺乡,实地走访了茶山,提出了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童教授走到老茶山时,大发感慨,一是涪陵大顺乡是个种茶的好地方,二是选择这个茶山位置的一定是个高手。

他提出了建议,以物养物,以生态换生态。农村有很多杂草、秸秆、红苕叶,都是纯天然无害的,把它们粉碎了发酵,再埋在种植茶树的土壤里,就是很好的肥料了。

按照童教授的技术建议,宋艺谋开始试验。

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营养物质,什么季节该如何维护?需要氮肥了,就清除杂草,送到青肥厂去制作;需要磷钾肥了,就做草木灰。动物的下水、内脏等含磷多,也拿来做肥料。

2023年底,工人到茶山冬管,拨开蕨苔,看见茶树碧绿、茂盛,赶紧给宋艺谋打电话。他立即赶到茶园,看着满山遍野生机勃勃的茶树,这个瘦小、黝黑的中年男人,喜极而泣。

从2019年到2023年,五年的时光,五年的培育,终于有了回报。

3月中旬,采摘的茶叶分别制作成了红茶和绿茶,红茶浓郁甘甜、口感一如当年;绿茶是宋艺谋新研发的,入口清香可口,唇齿之间都是余香。

我的采访是在炎热的9月进行的,正午一点钟,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

宋艺谋和我站在茶山之中,他给我介绍茶山的故事和茶树的来历,告诉我茶树分灌木和乔木,告诉我紫色叶片、黄色叶片和白色的叶片的区别,骄阳似火,他却仿佛一位将军在指点江山,神情之中全是自豪与光荣。

他摘下几片嫩绿的茶叶给我,让我带回家时拿出来再闻闻。等到傍晚我回到家,拿出茶叶,依然有淡淡的茶香。

2021年,茶厂挂牌成为西南大学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

这里的茶树生长,有一套循环可利用的体系:工人在茶园人工锄草,送到青肥厂,制作成肥料,又运往茶山。

为了让茶树得到休养,宋艺谋一年只做一季茶,只在3月中旬采茶。生长周期不足,营养和能量不够,茶叶的品种、品质也会打折扣。吃过的亏,是绝不会再吃了。


爷爷留下的150亩老茶山,加上宋艺谋后来栽种的310亩新茶园,一共460亩,采制了120斤茶,2023年春季茶的销售量达到30万元。

在这之前,宋艺谋也曾怀疑过自己,一直看不到成效,有些村民们看他的眼神像个疯子。

可是,收获的喜悦治愈了他那颗孤独的、忐忑不安的心。作为大顺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压力很大,只有自己好起来,才能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他体验到了爷爷当年笑看茶山喜丰收的心境,也避开了爷爷走错的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慢,也很艰辛,但他成功了。

宋艺谋的时间没有白白浪费,他把茶山当作孩子一般呵护,并且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种茶经验——“我与自然共生”“友善农耕”(一方面种植者要友善,心存善念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对环境友善,不使用化学东西破坏环境)。

宋艺谋说,我如今明白了,我们只是辅助茶树生长的外力,绝不能过多干预它,让它们野蛮地生长,也是一种快乐。当然,这种野蛮的生长也离不开我们为它们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生态+科技,简单的四个字,宋艺谋花了六七年的时间琢磨、实践。

南岸区南山上有一家民宿,老板订购了大顺红,写明大顺红是生产商,民宿是出品商,销售出奇的好。重庆金科酒店也和宋艺谋商量,想买断茶山所有的茶叶产量。

宋艺谋制作茶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论。

既然茶都是纯天然的了,那制作过程也不能全靠机器。现在有全自动的流水线,这边采进鲜叶,那边就出成品了,红外线观测、紫外线消毒,这些现代高科技,制作出来的是标准的茶叶,但是,失去了茶叶的生命力了。

这种生命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工人揉茶过程中能用双眼观察到的香气、颜色、外形的变化,它是品茶人在浮沉的茶叶中看到缕缕带着香的雾气,它是抿入口中那搅动舌尖醇厚悠长的回味,它是茶汤呈现出来的清亮、饱满。

宋艺谋制作茶叶的时候,可以36个小时不睡觉。

他现在体会到了爷爷当年制作茶叶时的心境,好的茶叶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人茶合一。

大顺茶里价格最贵的一款白色的绿茶,速度最快的采茶人一天也只能采一斤二两鲜叶,五斤鲜叶才能制作出一斤茶叶。还有施肥的人工费等等,所以,茶叶贵也是贵在人工上。可是,正是因为翻炒、抛高、揉捻的一道道手工工序,才让大顺茶有了自己独特的味道,有了自己独特的灵魂。

大顺乡方圆28平方公里,土地辽阔平坦,以前是个大寨子,名天保大砦,有48道寨门。宋艺谋注册成立了一家茶叶销售公司,主要销售大顺红茶、绿茶,其中绿茶有白色、紫色、黄色三种,分别叫白衫、粉黛、花黄,光听这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想到三月的春光,想到四月的大地,想到五颜六色的鲜花。

在宋艺谋的心里,寨子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大顺人,作为大顺人的子孙,也要保护好祖先们留下来的土地、资源,让这里的茶香再次飘向全国。


李秀玲

重庆市作协会员,南岸区作协副秘书长

来源:重庆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