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各时期运输存放与后期陈化掠影

普洱茶各时期运输存放与后期陈化掠影

  关于普洱茶的文章很多,所以小谢想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有个清晰的普洱茶历史脉络供大家饕餮!以下是关于普洱各时期运输存放与后期陈化的掠影,有错处请诸位斧正,非常感谢!

  一、清代

  清阮福: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上面一段就是清代阮福写的普洱茶小记,古代云南地处边境,旧时的西双版纳乃“瘴疠之区”,瘟疫流行,夏秋之季,外人均不敢涉足。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落后,以人力引导,骡马驮物运送茶叶,离京师相距千里之外,运至京城,一般需百天以上方到京城。期间是否有令普洱贡茶发生变化的因素存在,如日晒雨淋的过程。至今已不可考,所以在普洱茶界内争议颇大,但这个仁智各见,在此不赘述(有意者可我探讨)。龙井产自浙江,从水路运往京城很快。而普洱贡茶从云南春季采摘再制作才开始运往京城,一般在秋季才到,这也是京师地区为何夏饮龙井,冬饮普洱的由来。

  二、民国

  范和钧(1905-1989),江苏省常熟人。早年留法勤工俭学,归国后在上海商检局工作期间,深入茶叶产区考察研究,与吴觉农先生合著《中国茶叶问题》一书,曾在中茶公司湖北恩施实验茶厂负责设计创制各种制茶机械,机制红茶。1939年春,范与张石城从缅甸景栋绕道到云南佛海考察取得样茶后,取道思茅普洱返回昆明作汇报建议。同年冬天,云南中茶公司决定在佛海创办试验茶厂,委任范和钧为厂长。1940年春,范请中茶公司调得原恩施茶厂初制茶工25人,江西精制茶工20人,滇茶公司见习学员20人,宜良实验茶厂雇用5人,共九十多人,历时一个多月到达佛海。他通过佛海县政府,征得当地土司同意,选择了距佛海集市中心很近的一块八十余亩土地作厂址,他和工人们一起辛勤苦干,边建厂,边生产滇茶。

  茶厂利用自己与中茶公司的关系,帮助边民制普洱紧茶,然后由佛海茶厂收购,因佛海是藏销紧茶的重要产地,紧茶是藏胞一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销藏紧茶每年为数可观。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平时,收购积存的乾青毛茶取出,开灶蒸压后,装入布袋,挤压成心型,然后放置屋角阴凉处约四十天后,布袋发微热约40℃左右,袋内茶叶则已发酵完毕,解开布袋,取出紧茶,再外包棉纸,即可包装定型。俟季节性马帮到来,便可装驮起运。先到缅甸景栋、岗己,转火车到仰光,搭轮到印度加尔各答,转运至西藏边境成交。

  这是民国时期的佛海紧茶制作的简单叙述,也是勐海茶厂的起源。当时云南是抗日时期的大后方,所以中原的制茶工艺和喝茶文化等都传入云南,也是地域文化融合的成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1)传统香港港仓时代

  与广州一样,香港独特的地理与经济环境,决定了香港在中国经贸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两广茶叶的出口以及洋货进入中国,大都以香港作为转运站。

  据说1845年,香港初具商埠时,在西营盘至威灵顿街一带,已有小型的茶寮的出现,这些茶寮都是劳苦大众的茶寮,主要是满足劳苦大众解决饥渴以及休息之需要。而茶楼,是在茶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香港茶楼全盛时候约为八百家,每年从国内采购四千吨,其中普洱占四成。为何比例占那么大,因有的茶可以长久存放,有的茶需尽快品饮。而普洱就是适宜长久存放的茶品之一,一斤两斤普洱可以随处存放,但是上万斤的茶,就需要进入仓库存放。

  香港茶楼在长时间存放普洱的经验基础上,出现了传统港仓,有入仓,退仓,一个流程的存放过程。可使茶品有惊人的表现,以致云南茶厂派人前来广东求师最后创出熟普。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间,出口土畜产等产品都要经过香港转运,许多产品都要存放在香港的仓库。港台地区饮茶文化深厚,众多的茶楼更是茶文化最好的传播场所,喝茶的人多,茶商就要提前囤积茶叶,而茶叶多了就成了茶仓,跟所有食品仓库一样,它的温度湿度都要有控制,不然就会影响品质。香港所辖地区狭小,单位仓库面积小,在六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茶商自己品饮港仓普洱茶觉得尚可,便也加入制造入仓茶品的行列,使一时“洛阳纸贵”,造成租金成本沉重。而参差不齐的放仓技术,有时放仓过重,茶品会锁喉、仓味重,在目前也对传统港仓形象造成影响。
[page]

  (2)来自香港的陈年普洱

  供应康藏地区的边疆民族兄弟的普洱茶品,要求茶叶选料要粗老并与茶梗制成,经一段时间发酵,再通过茶马古道运输,方有解腻解毒之效。而随着抗战时期云南作为大后方,带入许多中原地区的制茶概念与方法,例如茶品不再只选用粗老叶茶梗等,开始拼配入当年鲜叶、芽头等精料制成的茶品,因云南地处边境,仍属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生长出来的茶叶,经晒青而成的普洱茶,茶质饱满,滋味浓酽,自有一番风味,很受欢迎。

  立国后,国营茶厂使用精料特制的成品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基本都被港台地区消化,尤其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都要经过香港才流去台湾。香港品茶的氛围很浓厚,许多茶楼在很早的时期开始经营普洱茶,而因为现代运输方式的便捷,而失去了茶马古道上日晒雨淋对茶品转化影响,茶楼开始建立茶仓,模拟在古道上运输的气候环境变化等的影响,最终有了一整套的放仓、退仓的方法。

  普洱茶的印级茶、号级茶等九十年代前的所有普洱茶都是进过传统香港仓,而后流入市场。

  (3)近代普洱茶熟普渥堆技术的起源与普洱茶编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广东、港澳地区开始盛行喝普洱茶。因市场对传统普洱茶的旺盛需求,同时也看到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传统普洱茶在自然陈化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参差不齐,对贮藏环境的要求高,而且陈化的时间较长,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要大规模应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1973年,带着这种想法,时任昆明茶厂厂长的吴启英和省茶叶公司的一些同志远赴广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广州返回后,由吴启英在昆明茶厂首先进行普洱熟茶研制,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验数据,没有可以比较的标准茶样,更没有前人的具体实践经验。经过大量、反复的科学试制,积累了不同叶质,不同数量对温度、湿度、菌群等方面的要求参数,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结合,一年以后,1974年吴启英等同志发明了“普洱茶湿水渥堆技术”。这就是普洱茶熟茶渥堆发酵技术的起源。

  1975年昆明茶厂试制成功普洱熟茶后,开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产。与此同时此技术逐渐推广到其他国营厂。1979年在全云南省的茶厂推广。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由吴启英参与,拟写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现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茶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茶砖;7582的含义为75年、8级茶,勐海茶厂出品的饼茶;7663的含义为76年、6级茶、下关茶厂出品的沱茶;另外,普洱县普洱茶厂的代码为4)等。

  (4)改革开放后的普洱茶市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改革开放,大家开始做生意开店。通关壁垒大开放,台湾地区的茶商也纷纷越过香港直接到云南订制茶叶。当时云南省与国家都未定下标准定义,而市场大众所认同的普洱茶的含义是:须有一定年份的生普,方为普洱茶。

  因新入市的普洱茶商,没有陈茶,只能推崇新茶这个概念。这也是目前市场推崇喝新生普的起始。而另一些茶商把普洱茶存放在仓库,过了数年,取出品饮,无法存放出港仓那种滋味(因为港仓的存放方式,是每位传统港仓茶商的商业秘密),这也是目前市场推崇“干仓”的起始。

  跟一位昆明茶商聊起普洱茶的制作与渥堆,其说渥堆虽属近代所创,但是云南本地早已有加水等土方法让普洱茶加快变化。问其因,云南处高原地区,要与中原地区或康藏地区进行货物交换,必须翻山越岭,旧时交通全依人力马力。跑一次古道约为半年,一般为夏初出发,冬初回到西双版纳。为方便运输,茶叶一般都是经过紧压,以沱饼砖为主茶的的过程中,刚好是雨水多发、温度回升的季节。茶马古道多为骡马驮物,竹篓装着茶叶,然后在其上铺一张动物皮,在带着茶叶到目的地的时候,人们总是发现茶叶有了变化,变得更加厚滑,因此在回到本地将此发现告知同乡,便有部分本地茶户,当然此为朋友一家之言,未经证实,仅以记下与各位茶友探讨。

  来源:深圳、清韵茶园、谢度元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普洱茶为啥要唠叨
普洱茶菜鸟—网络进化论
为什么普洱茶会产生酸味?
为何较粗老原料制成的普沮茶都比较甘甜
搜茶四招—寻问品斗
湿醒普洱茶
干醒普洱茶
普洱茶中的单宁就是茶多酚吗?
不同季节普洱茶的品质特点有何不同?
普洱茶调节机体综合代谢异常
大话熟茶
普洱茶杂谈:三
普洱茶千千色
昆明宝洪茶
普洱生茶质量:大厂和小厂没有区别
包装上的民谣:普洱茶包装
绿茶名春 普洱姓陈
曼撒、易武、倚邦、革登、莽枝、蛮砖、七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杂谈:四
2012年细说普洱:台湾茶商的入市《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