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树

  自古至今,茶树与德昂族的生活密切相关,德昂族也被称为是“古老的茶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办事离不开茶,基本的道歉讲和也需要茶。

  茶似乎成了德昂族的代名词。

  这个秋冬接替的季节,记者走进一个个德昂族村寨,见到了德昂族为之牵绊一生的茶树,还有那浓郁的茶文化。

  然而,眼前的景色不再局限于历史。如今,深林中的这个群体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路通到了家门口,水通到了家中,能看到50多个频道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村里有了学校、卫生室,有了安全饮用水、安居房、农田,有了增收小产业,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好。

  这样的改变,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德昂族群众想都不敢想的。改变一直在发生,有地种、有衣穿、有饭吃、有病医的现代生活画卷已真正“打开”。

  德昂族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一拨又一拨的扶持政策,一曲采茶新曲唱响在她们的新生活里,在她们的山歌和舞蹈中。

  嬗变:出冬瓜村的甜蜜日子

  太阳能走进了德昂族村寨。

  在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的进村口,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映入眼帘,房屋上的一个个太阳能尤为显眼。

  德昂族群众告别了晴通雨阻的道路,告别了杈杈房,告别了没水没电的时代,也正在告别很少洗澡或是用水冲着洗洗的日子。

  建盖新房,每户农户能得到1万元的补助,建盖太阳能,也能得到相应的补贴,每年还有专门无息贷款。村民生活越来越好,更多的活动在村里开展起来。

  走进村委会,一幢三层的新式楼房映入眼帘,这是村里的党组织活动室,亦是村民的活动场所,在这样的基层村寨,显得很气派。

  村副主任杨三保是地地道道的德昂族。他管理起村里的工作得心应手。只要有活动,他就拿出相机来拍照,留下一些文字、图片资料,30出头的他还利用电脑办公。有时上头来的文件就发到他的邮箱里,然后他再在村里传达。

  他笑着说道,“路通了,有电话、电视、电脑了,我们德昂族村寨也迎来了高速信息”。

  杨三保所在的出冬瓜村有441户,1800多人,除了一个汉族村民小组外,其它的都是德昂族村小组。目前,村里已经发展了71个党员,起着带头作用。

  党员活动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基本是他。

  就在村委会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杨三保把扶持的情况和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上墙”展示。用他的话说:“我们少数民族的党员也要有宣传意识,创新意识。”

  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出冬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建。

  农家书屋里,时不时有前来借书的群众;活动室里,少数民族群众歌舞庆祝新生活。

  下一步,他还要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实施专栏弄起来,“我们德昂族村寨的发展,得益于扶少政策。”

  村里目前主要种植茶叶、甘蔗和澳洲坚果。坚果被作为特色产业进行扶持,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

  坚果的种植面积也从10年前的13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6000多亩,按每亩2000元的收益来算,村民的经济提高不少。

  坚果产业在这个德昂族居住的山间,散发着增收致富的强烈气息。

  目前,三台山德昂族乡正在发展坚果、竹子、咖啡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共种植澳洲坚果6800亩,竹子25000多亩,咖啡7000多亩,核桃500多亩。

  下一步,三台山乡还将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力度,让德昂族群众微笑奔小康。

  记忆:搬迁下坝的今昔巨变

  在这之前,德昂族住在山区,那里土质较为松软,滑坡较为严重,尤其是雨季,房屋开裂倒塌,住着人心惶惶。

  一位当地农村妇女这样形容:家里没水要去水池里挑水,因为路滑不敢穿鞋子,回家时要用前脚掌顶地,有时路滑得让脚趾都陷进泥土里,每一步,走得都十分艰难。

  这位妇女身着德昂族传统服装,脚踩拖鞋,双脚上的深深老茧和凹凸不平的皮肤便是她话语的见证。

  当然,这只是她在回忆。

  如今,村里和她家一样变化巨大。

  妇女名叫赵家坤,是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勐宋村委会上白露村的农民。

  眼前明亮的二楼庭院式住房便是她的新居,她把我们迎进宽敞的客厅里,招呼我们坐下,打开电视,沏上茶。

  两旁的楼房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干玉米,天井里,自来水龙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这在以前,村民未曾想过,更不敢想。

  赵家坤一家人靠种植包谷、烤烟、甘蔗,还有新兴产业咖啡,年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

  今年,是她们搬迁下来的第3年。除了政府补贴的3万,新房她们自家出了8万多。除了平常的积蓄,加上子女外出打工赚来的钱,盖起了现在的房屋。此外,家里还新建了洗澡室,安装了太阳能。

  “有太阳能,我们就能洗上舒服的热水澡了。”

  从不通路、泥泞路到如今的弹石路、水泥路,加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等等,德昂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赵家坤还有一个身份,是村里的“妇女家长”。村里的妇女有事情都找她帮着解决。逢年过节的时候,她组织村里的妇女姐妹们一起唱唱山歌、跳跳民族舞蹈,说说家常,聊聊烦心事,愉悦身心。

  在扶持政策的带动下,如今的上白露头村,崭新的青砖瓦屋错落有致,一改昔日的破旧危房的模样。

  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如今的村内硬化道路;从晴天无水喝、雨天喝浑浊水到如今的饮水管道架设,户户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德昂族群众的微笑便是最好的见证。

  帮扶:山海相拥的温暖情谊

  梁河县上白露村是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扶持村。2008年,上海投入67万,实施村内道路、文化室、沼气、人畜饮水、茶叶种植等7个项目。其中扶持茶叶种植190亩,从此群众有了增收小产业。

  在我们采访的几个德昂族聚居的村寨,被提到最多的词语便是:对口帮扶。

  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工作是云南、上海两省市积极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重大决策的重要举措,于2006年正式启动。

  德昂族分布在德宏州的17个乡镇31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对口帮扶主要以整村推进的方式进行扶持。

  目前为止,各级共投入帮扶资金6000余万元,围绕解决德昂族基本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电力、安居工程、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种植、养殖、文化、教育、科技培训等464个项目。

  三台山德昂族乡的出冬瓜村委会卢姐萨村小组也是上海市对口帮扶的村寨,从原来的旧居整体搬迁到新居,村里从2006年开始种植坚果,如今每家至少有3亩,这一项收入就达5000元左右,也是受到卢姐萨村小组的带动,其它村民看见了实效,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种起坚果,增加收入。

  通过对口帮扶,德昂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增收产业基础得到夯实,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劳动技能得到提高,整体脱贫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整合资源,合力脱贫,暖暖的幸福流淌在德昂族心中。

  观点:培育产业是关键

  就在上白露头村的旁边,是下白露村。

  我们到村头的时候,村民们已经在一棵上百年的大榕树下等着了。他们为我们表演德昂族的山歌和舞蹈。

  杨忠兰老人今年70多岁,唱起歌来却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她还在山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奖励了一台大电视。

  她所唱的山歌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曲目,还通过自编自演,创新了一些歌曲。她用德昂族的山歌调子,用德昂族语和汉语唱出党和国家的政策,唱出人们的新生活,唱出德昂族群众内心的感谢之情。

  德昂族群众爱唱爱跳,连孩童也是,遗憾的是村里目前还没有活动场所。队长赵兴光告诉我们,场地我们都选好了,只是没有资金启动。

  虽然和上白露头村一样同属异地搬迁,但却少了对口帮扶的投入,目前村里甚至还有一半的农户装修不起新房。

  房子框架建起来了,但装修十分简陋,大多数农户家就用一块蓝布把客厅和卧室分开。

  “除了政府补助的3万元,其它的钱基本筹不到。再加上搬迁的成本,家里已经没有积蓄了。”赵兴光说。

  “只有让少数民族群众有一项长期的小产业,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同行的梁河县民宗局副局长赵兴良说道。他是州政协委员,在他看来,基础设施变化较大,但是有的德昂族村寨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发展不起来,异地搬迁要考虑到村民的后续发展。

  同行的赵家福也是德昂族,他是德宏州的人大代表之一,人代会的时候,他根据自己的调研提出相应的议案。他建议加大对德昂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大本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

  风情:古老的“茶事”成“风景”

  “尝尝,这就是我们德昂族的酸茶。”

  在我们眼前,一位德昂族老人,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精神极好,笑起来的时候,黝黑的皮肤上爬过一道道皱纹。他把我们迎进家门后,便翻出家里的茶叶招待我们。

  环顾四周,老人家的院子不算大,东西摆放得十分精致。从进门的德昂族服饰、饮食等文化宣传,再到家里的陈设,看得出,老人是个怀旧且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

  老人名叫杨腊三,今年59岁,村里人都热情的称呼他为老乡长。1988年的时候,他被选举为乡长,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德昂族乡:三台山乡的乡长,并连任9年。

  老人回忆,他是这里的第二个乡长,如今的乡长是第几个他已经算不清了。说起从前和现在的改变,他用了“翻天覆地”四个字。

  杨腊三指着家里的两个电视说,自己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两个电视,一个可以看看新闻,一个放放录像,家里还有了冰箱,这些都是从前不敢想的,如今都实现了。

  说着说着,他一边招呼我们赶紧尝尝他自制的酸茶,一边给自己满上一杯,缓缓地给我们讲述德昂族的茶文化。

  德昂族的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这样说道:“在有人类之前,天界有一棵茶树,万能之神为考验它,让狂风吹落它的102片叶子,于是单数变成了51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双数变成了51个美丽的姑娘。后来,他们组成夫妻,在经历一万零一次磨难之后,仅最小的一对留在大地上,他们就是德昂族的始祖。”

  这样的故事,在德昂族地区流传着。因此在德昂族的生活中,治病用茶,各种礼节用茶,婚丧用茶,探视亲朋好友用茶,招待客人用茶,道歉和解也用茶,避邪用茶……

  婚俗中,有成年礼茶、媒茶、小酒茶、婚礼茶、亲情茶、干爹干妈茶等等。十四五岁的德昂族少男少女会收到一小包茶叶,作为参加青年集会的“请柬”,茶叶被视为德昂族男女人生的重大礼仪,是成年礼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德昂族妇女好饮浓茶,也会在集市上出售自制的茶叶,被当地人友好的称为“茶叶妈妈”。

  茶仿若盐巴般重要,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满山的茶树。

  而酸茶,是德昂族独有的一种茶。老人说,其实酸茶不酸,只是制作过程中要发酵,与酸腌菜相类似,所以叫酸茶。

  杨腊三给我们讲述了酸茶的制作过程:首先要选茶,选择自家栽种的云南大叶茶,洗净、晾干后在土坑里进行发酵。要用竹子、野生的芭蕉叶固定,压紧,经过70—90天后,捞出来舂细,压成板,再晾晒成为一片片的酸茶。

  从绿色到金黄色再到黑色,茶叶经过老人传统的德昂族加工手法,散发着别样的气息,还有着润肺、消食、美容等诸多功效。

  现在,到杨腊三家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为了感受德昂族的风土人情,有的则是奔着酸茶而来。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龙琼燕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斯里兰卡饮茶文化简介
我国茶的千味文化
中国茶文化之敬茶
万里茶路上的晋商历史足迹
神农究竟有没有喝过茶
浅谈茶税的历史
茶文化漫谈——专访著名国学家楼宇烈教授
青海高原上的茶马古道互市
由茶马古道看安化茶商
深度探究台北茶文化
茶歌与千年茶文明
藏族黑茶文化:熬茶
西躲高原上的茶文化
紫阳茶文明
紫阳茶道的精力
老舍与茶
档次闽南茶文化
西藏茶文化简谈
宋代斗茶文明
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