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核桃坝村支部书记和他的"生态茶叶村"

  第一次见到陈廷明,他正在处理村里安装电视的事,还没来得及招呼我们坐下,一个电话又把他叫了出去,当他急匆匆地回到办公室,又连忙帮我们泡茶。“尝尝!这是我们核桃坝种的茶!”这个47岁的汉子,带有自豪感地说。

  陈支书的“约法三章”

  说起湄潭县的核桃坝村,那可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近30年来,一直承载了社会各界很多的关注和赞誉。1996年7月,陈廷明担起了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几年干,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男的大了往外走,女的不愿嫁进山。”这是上世纪流传在核桃坝的顺口溜。1979年,在老支书何殿伦的带领下,核桃坝开始种植茶叶,成为湄潭率先崛起的茶叶第一村。就在这样一个起点高,发展快的村寨,陈廷明有压力更有动力,刚一上任,他就为自己定了个“约法三章”。

  约法一:了解村情。不管是对核桃坝的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己必须时刻掌握着村里的第一手信息。陈廷明清楚地意识到,核桃坝从无到有,从贫困到富裕,都是茶产业所创造的,如何在老支书工作基础上继往开来,把核桃坝优势发扬光大,是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约法二: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茶叶第一村,陈廷明家的年收入还达不到种植大户的一半,陈廷明的兄弟靠种茶致富,在县城里买了房,还开起了茶叶店。在这样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陈廷明坚持把当好支书、办好村务放在首要位置。“其实,我连支书都能干得好,就没什么是做不好的。但我要为父老乡亲负责,要是放不下个人利益,我这个支书就不称职,就愧对群众。”陈廷明常常这样对人说。

  约法三:务求新突破。“我总是想,老支书给我们打了这么好的基础,我们不能就此停步,要寻求新突破,要有新进步。”在创造环境、加工茶叶,打造特色产业、规范化建设和增加百姓收入等方面,陈廷明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订下了种种计划。

  问起他“约法三章”的缘由时,陈廷明答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开创新家业难上加难。我必须鼓起勇气朝前走。”

[page]

  二十年的约定

  1991年至1996年,陈廷明担任核桃坝村主任,跟着老支书何殿伦见证了核桃坝所走之路。1996年7月,陈廷明接任村党支书,带领全村加快发展茶产业。当时,核桃坝拥有茶园面积1500亩,人均达0.6亩。村里重新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只要适合种茶的土地就全部种茶”,使核桃坝茶产业一年一步新台阶。2010年,茶园总面积达7600亩,人均超过2亩以上,户均9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茶产业收入达85%以上。

  茶叶面积扩大了,村里又及时加强了基地规范和加工规范,还采取了茶业协会+茶叶合作社相结合的办法。现在核桃坝共有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户茶叶小型加工厂,“加工上的规范,行业分工上的改变,直接影响市场流通情况好或不好。”依托“湄潭翠芽”商标,核桃坝着力市场拓展,该村四品君茶叶有限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开设了连锁店。

  依托茶产业所带来的效益,陈廷明在新农村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全村村依托茶产业为经济支撑,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着力在“强基础、兴产业、美村寨、展新貌”上下功夫,规划建设了以“千壶园”为主体格调的村庄集镇化示范点。在雕花窗上,家家户户都刻有精致的小茶壶图案,与县城“天下第一大茶壶”遥相对映。这样集村办公楼、茶叶加工业、民居一体化的新村建设,不仅解决了茶叶加工和市场问题,而且成为一条绿色旅游观光线,吸引了众多客人。全村民房座落有致、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村民行为文明,“农村集镇化”已具雏形。作为核桃坝村核心精髓的四品君茶业公司,目前也已有黔北民居综合办公楼700平方米,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1100平方米、文化“翠缘”接待中心4200平方米,观光绿化、水细、假山等5800平方米,标准垂钓竞技场3800平方米。据统计,2010年,共接待各地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村干培训、各级领导调研视察等累计达近6万人次。

  在城乡统筹推进上,陈廷明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倡导百姓积极参与,采取村庄镇化的模式,开展错落有致的建设。在已作好规划的0.6平方公里内,实施重点突破,集中打造“千壶园”村庄,现已完成了核心区的道路系统、供排水系统、电力网络系统。道路绿化、路灯和环卫设施处理基本具备,新村总规划面积0.6平方公里,可容纳300余户,目前,已建起了黔北民居120余户。7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500平方米村级卫生院、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停车场、4700平方米茶青市场等正陆续完工,这些项目的逐一完成,势必将使未来的核桃坝村更加耀眼,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秀范例。

  “只要把自己的工作想法转变为老百姓的思路,他们都会很配合,他们支持我们工作,我也干得很有劲哟。”任职村支书13年来,陈廷明都是在寻找突破中忙碌着。这13年间,核桃坝先后获得“省级小康村”、“遵义市安全文明村寨”、“全国先进文明村寨”、“全国科普惠农新村”,“五好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等荣誉。2003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核桃坝考察,对核桃坝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page]

  三千个碗与四个碗

  陈廷明确实忙。在接受采访期间,就接了20多个电话。今天,他凌晨一时才从外地赶回家,想好好补一下瞌睡,但在早上6点,就被村民宋清一个电话叫了起来,因宋家今天要安自来水;村里电视机重新安装,他与网络公司联系一遍又一遍;村民摩托车违章被没收,他要询问具体情况并处理……。“事情琐碎,天文地理,鸡毛蒜皮,都有要抓紧,都很重要!现在,来核桃坝旅游、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9批人。放假对于我们是越放假越是忙,偶尔下倾盆大雨才可以呆在办公室,但是精神上的弦还得紧紧绷着!”每次搞接待,陈廷明都要提前安排,准备汇报资料等,反复思考是否有遗漏,从不敢马虎一次。每有领导来考察,陈廷明都先让老支书何殿伦与领导交谈,自己从不主动露脸邀功,显得很低调,因为他认为,“要是没有老支书,核桃坝不会有今天的好光景,就算老支书已退了,但这也是他应享有的荣誉。我嘛,肯定该退在后面。”

  陈廷明的儿子今年高考。“这是任何一个家庭的最大政治”。为儿子选择学校,陈廷明6月26日特地去贵阳咨询情况,而就在这时候,县里一个电话把陈廷明叫了回来。原来是浙江大学第二天上午八时,要来核桃坝考察,县里通知他必须提前十分钟赶到,并作好情况介绍等一切准备。陈廷明当即放下了儿子择校的事,连夜乘车5小时,从贵阳赶回村里,提前进行准备,使当天的接待让各方都很满意。陈廷明说:“工作要紧,娃儿也要紧,我要两头兼顾啊。家庭是我人生的一小部分,我既要把这一小部分安顿好,更要安排好全村的工作。”

  这位家里的顶梁柱,村里的领路人,每月仅有600元的工资,全家每年的收入,在村内也只属于中等水平,还达不到茶叶大户的一半。种有7亩茶的陈廷明,技术方面颇有研究,他经常给村民和前来学习的外乡茶农讲解种植技术,使每一位前来请教的村民都满意而归。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候命,渐渐导致休息没规律。陈廷明常常晚上9点钟,才得吃晚饭,长年累月下来,落下了胃病。在村民家吃饭他从不喝酒,“村民叫我吃饭是看得起我,但他若把饭煮硬了,我也不好给人家添麻烦,胃不舒服就泡点热水凑合吃,只要茶水喝好就足够了。”

  “晴天就在大树下,下雨就在支书家。”陈廷明刚当支书时,村里办公条件很差,经常走访各村民组,忙到晚上才步行回家。他为提高工作效率,自家买了台摩托车,天天驾着它走村串户。忙人车速快,陈廷明几次在驾车办事的路上,发生意外翻车事故,每次都不同程度受伤,却从没耽误过一天工作。“经常骑摩托车,都骑出风湿咯,为安全起见,我只好学开汽车了。”陈廷明说。

  老支书何殿伦去世,三千多村民顿足捶胸哭成一团。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陈廷明,激励他要像老支书那样一心为民。“找钱的事,总是有很多人去争着干,吃亏的事也要有人干。人生在世,一个人有一个碗,不同的只是,有的碗里营养要调匀点,有的碗里要差一点。我的任务就是,让全村三千个碗营养调匀,至于自家的4个碗里,清淡一点无所谓。我要把自己能力范围所能付出的,拿给有所欠缺的人,为缩小贫富差距出点力。核桃坝已解决了温饱,关键是今后如何奔小康。干群的思想观念,增收致富,工作落实,等等,都是我的担子。”

  望着这个朴实而健谈,尤其工作思路相当清晰的基层干部,联想到好些群众和外界人士对陈廷明的好评,记者不禁从内心感慨道:尽管多年走南闯北,结识了数百名村支书,求真务实者比比皆是,却极少有人能像陈廷明这样既思路明晰,又善于表达,而又不想哗众取宠,这种支书真是百里挑一,真庆幸核桃坝得其人,庆幸核桃坝班子好传统薪火相传得其人。

  天上下起了细细毛雨,见我们的车开动了,陈廷明,这位皮肤黝黑,性格爽朗,做事干练的汉子,又朝村里匆匆走去。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看了又看

紫砂与茶文化默契
注重创新 茶机企业尝“甜头”
大连茶业(精品)博览会名茶荟萃
 2011第四届中国茶品牌金芽奖评选
西安金碁瓷艺茶城即将盛大开业
2011中国(上海)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广告
宜宾加强茶叶“绿色防控”, 筑好茶叶生产安全线
苍梧县发展六堡茶产业
我国茶企应增加对巴基斯坦出口茶叶
湖北利川毛坝乡茶企产值过亿元
福建茶商跑马圈地 抢滩温州茶叶市场
品味千年茶韵——“长安红”茶品牌战略启动
蜜炼柚子茶产品生产工艺
卢良根的三十年别样茶情
资溪县精心打造生态白茶“名片”
《茶翅高飞》书在当当网跃升销售榜第4位
“十里坪”打造全国有机生态园样板
“两岸茶王”现身茶香氤氲中山路(转摘)
茶饮料茶食品是主角
中国有机红茶――“桐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