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茶叶生态经济的波动过程与危机形成

  南糯茶叶生态经济的波动过程与危机形成
  南糯茶叶经济生态的兴衰史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两盛两衰和制服危机重振发展5个过程。
  (1)茶叶生态经济格局的发展与定型
  南糯山的哈尼族在远古开始产生祭祀活动的时候,就发现了茶,采集它用作祭祀物,并命名为“诺博”,诺的原意即为祭献、敬奉、祈祝,“博”是植物繁茂的“蓬”,寓吉祥、发达、兴旺等意,“诺博”就是祝愿吉祥、祈祝兴旺。所以,哈尼族的茶叶,一开始就与信仰、礼仪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表达元素。公元225年,孔明南定南中后,教民广植茶叶,茶叶文化在云南发展,在南糯山,布朗族最先种茶。两晋时期,晋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镇压,引起民族迁徙,哈尼族在4世纪由红河墨江南徙,定居南糯,经营茶叶,历经唐、宋、元、明共1400年,到清朝时,茶叶经济已十分繁荣,顺治18年(1661),设立普洱府,府治普洱,成为茶叶加工、交易集散中心,普洱茶从此名扬天下。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悠乐山茨通设立同知,驻兵500,镇守茶山,征收茶捐。那时,南糯山家家种茶、户户卖茶,到处是茶园,茶叶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的80%以上。至此,南糯山的农村经济,以粮食为基础的茶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格局正式形成。从顺治到同治(1662~1870),200年的时间,是南糯茶叶生态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生态特点是:茶园面积2万亩,占总面积的13%,但是混林茶结构不减少森林植被。水稻推算为1500亩(现在4200亩),旱稻、玉米、杂粮、棉花计约4000亩左右,共占地2.5%,牧场2.4万亩,占15%,制茶5000担,居民240户,烧柴计3000亩,占1.9%,合计19.4%,加上道路、村寨、溪流占地共约20%上下,当时的森林植被估计为80%左右。茶园、农田、牧场,均处在森林的包围之中,气候湿润,水源丰富,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一个缓冲性很大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2)茶叶生态经济衰落、浅度生态经济危机形成(1840~1949)
  由于清政府晚期腐败无能,列强侵入,国势日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本侵华,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总赔款12亿两白银),苛捐重税敲骨吸髓,民生凋敝,茶叶衰落,加之印度锡兰茶叶兴起,抢夺市场,清末产量已下降到40%。1885年,法帝强迫我国开辟思茅为口岸,在思茅设立海关、租界,茶叶贸易为法帝控制,举步艰难,再加上战争濒仍,交通阻塞,每况愈下,民国初年,茶叶主销越南,情况稍有好转。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法帝在越南对我茶课以重税,随后又禁止我茶出口,南糯茶叶全面萎缩,大量茶园被迫放荒,茶叶用作鸡窝,亦有毁茶种粮者,茶叶生态经济陷入了严重危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产茶仅330担,这次衰落到危机形成,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次危机的特点是:茶叶产量雪崩式下降,残量仅6%;茶园除少部分被毁种粮外,大部分放荒于老林之中,生态并未遭到打击、茶树在森林中虽然失管,但树势没有损伤反而有所休养。只要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好转,恢复并非难事。
  (3)茶叶生态经济的迅速恢复又迅速崩溃的过程(1949~1984)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9年,短短的30年,南糯山的茶叶生态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直到深度危机全面崩溃的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小段。第一段,新中国成立至土改(1950~1958):新中国诞生以后,茶叶生产力从三大敌人的压迫下解放了出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迅速地恢复了茶园,组织了加工和收购网点,打通了国内外销路,发放贷款,把茶用生产资料送到茶山,1957年,又进行了和平土改,茶园回到农民手中,群众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到1953年,茶叶就恢复到1255担,1958年,达到了当时的正常年景,为3800担,南糯山的茶叶生态经济,又处在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第二段,总危机形成(1959~1962):1959年在边疆开始推行“三面红旗”运动,使刚从原始公社生产力脱胎出来的边疆社会超越时空,即使是在先进地区也不能实行的体制下运行,严重地违背了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又对茶树进行强采重摘、抹光头、剥冬衣、杀鸡取蛋、掠夺经营,使所有茶树都变成灰枝光杆,迫使大量茶树死亡,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瞎指挥,虽使1959年、1960年两年产量都达到了5000担,但茶树再也发不出叶片了,1962年猛跌到一千余担,开始了南糯茶叶生态经济的总危机。第三阶段,全面崩溃阶段(1963~1984):“三面红旗”把农村经济引向了死胡同,在全国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的形势下,又强化“三面红旗”,同时增加了“以粮为纲”,南糯山在丧失茶叶经济的情况下,转向山林进军,放弃茶园管理与茶树休养生息,搞单一的粮食经济,短短的十多年,数万亩森林在刀光火影中化为烟尘,变为地力衰竭的荒草山。但是,粮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部分农民仍要靠救济粮返销粮过活,茶叶产量下降到900担。年复一年地进行生态经济恶性循环,茶园衰败,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生态失衡,粮食无路,经济无门,南襦山以粮食为基础的茶叶生态经济系统已山穷水尽,全面崩溃。这一次的生态经济总危机的特点是;茶林被毁、森林被毁、生态失衡,茶叶基础丧失,粮食基础也丧失,人口又猛增,恢复重建,相当困难。

[page]
  (4)制服危机,重振发展阶段(1985~)
  1985年开始,张顺高根据勐海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经济现状,在勐海五次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勐海县的建设方向应是茶叶经济生态县”的建议,受到了县委政府的重视,据此,县茶叶局曾维然提出建立“南糯茶叶经济生态乡”。3月,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与茶科所在南糯山现场办公,制定了第一步计划目标,当即组织群众在破坏了森林的荒草山上开辟速成高产复合生态茶园124亩(南糯山虽为老茶区,但现在的农民全都未栽种过茶树),第二年就封行,第三年就采茶,农民大受鼓舞。1986年,又争取到了首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把资金、技术引进南糯一带,经过充分酝酿准备,1987年冬季到1988年春季,全山农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山,以千山万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宏伟气势,战胜了各种困难,开辟荒山一万亩,新建茶园(台面)4000余亩,1989年,再植1100亩,5年间共建速成丰产复合生态茶园5500亩。与此同时,南糯山组织了村科协,在乡农科站的帮助下,大搞科学种田,从1985年开始,推广杂交稻,到1989年,杂交稻登上了1400m的海拔,粮食成倍增长,早稻面积压缩了70%,相应减少轮歇地3万亩。新植茶园3年投产,单产过百斤。短短5年时间,家家有余粮,户户有余钱。1988年春,在县乡镇企业局与云南省茶科所支持下,办起了自己的出口茶初制加工厂,十几名青年农民成了现代工人。从此,已经崩溃的茶叶经济生态获得了新的生命,山穷水尽的局面已经扭转,几乎不可逆转的深度危机得以制服,单一的粮食经济得以纠正,森林植被开始恢复,生态恶变的方向得到控制扭转,名茶山免于消亡,生态经济再一次走上了繁荣道路。在南糯生态经济建设取得胜利的时候,在云南省茶学会的推动下,州县政府于1990年底又建立了茶树王保护机构,划定了茶树王保护圈,制定了保护挽救措施,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茶树王生机开始恢复,寿命得以延长,作为名山名茶重要内含的茶树王的健在,使南糯茶叶经济生态的中兴发展更加完整。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南糯山哪个寨子茶好

南糯山哪个寨子茶好

南糯山速写

南糯山速写

看了又看

生态茶园
云南茶区的优越生态环境
发展普洱茶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茶业战略转移的思考
云南茶叶基地建设的经济技术问题探索
生态学的兴起与地位
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转变
建立生态茶园的必要性
生态茶园的概念
生态茶园的具体要求
生态茶园的实践
生态茶园的设计原则
茶叶经济生态园的概念
茶叶经济生态园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
茶叶经济生态园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茶叶经济生态园的实践
茶叶的春天
建立勐海茶叶经济生态县
勐海县的建设方向目标应确定为茶叶经济生态县的议案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茶树植物群落的发现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