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见有人说,消费者购买普洱茶很难,追问下去最后都归于普洱茶在消费市场面向消费者的时候没有标准。说到标准,可能很多人对于标准的认识是偏移的。标准是工业生产中/生产后产品上市前的一种规范/规定方法。比如说生产中的生产标准、出厂时候的检测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角度又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方法标准等。这些标准都还可以作为核心标准,发散细分下去形成更多细节标准。而这些标准,并非是独立的,又跟其他标准相交叉。
这些标准是用来促进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的,面向的是生产者;对于消费者,任何行业都是没有标准的。有的只是消费者相关权益的法律。也就是说,在普洱茶消费市场面对消费者,是没办法建立所有人的标准的。能建立的则只是茶品的标准(物的标准)。
在现有的普洱茶标准中,总的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国家管控方面的。不达标,也就是不合格,不合格不能上市。达标,也就是合格,合格能上市。这个层面的标准跟消费者理解的感官品质不是一个意思。
二是企业管控方面的。茶品生产的合格率,跟制茶人员的相关利益挂钩。同样都跟消费者没多少直接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解说,总的就是说标准面向的主体是物品,并不是人。在理解了这个层面之后,我们拉回普洱茶消费市场。消费者识别一件普洱茶品是通过直观或者观感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想用一个主观的方式去套标准,是非常错误的一种逻辑思维。
那么,如何建立物品(普洱茶)与人(消费者)的连接?这就是新时代的从业者的使命。
首先,我们得理清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建立普洱茶与消费者的连接是最终的目的,而这期间使用什么方法,要怎么做呢?
一、生产者与传播者连接
生茶者与传播者连接,通过这种连接,使用广告宣传的手段,建立茶品的数据库内容,立体的输出普洱茶品的属性。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于茶品的所有内容/服务,以至达到普洱茶与消费者连接的最终目的。
二、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接
这种方式跟以上那种本质是都是人与人的连接来达到物与人的连接。但步骤上两者是相反的。这种方式是在人的兴趣爱好圈子下进行的社交互动之后的行为。
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角色的不同,前者更关心的是内容的传播,后者更关心的是关系的强弱。但目的都一样,就是建立普洱茶与人的连接。两者并没有高低之分,就看能不能达到目的。
当然,建立连接只是基本的入门,后期的运作难度更大。消费者可以很容易的产生短期信任,但长期信任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