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固态速溶茶——普洱茶茶膏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作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100个普洱茶专有名词

100个普洱茶专有名词

茶为食,茶为养(上)

茶为食,茶为养(上)

看了又看

西双版纳州质监局调研易武乡茶产业
勐海县质监局助推普洱茶产业园区创建
腾冲县芒棒镇茶业发展情况良好
农业部茶叶调研组到腾冲县调研茶业发展情况
双江县茶产业发展走品牌化之路
《回到爱开始的地方》上映普洱将举行公映仪式
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钻心虫危害得到控制
勐海茶企参加中国茶文化精品博览会
省茶叶所刘本英研究员被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
茶叶所专家到勐海县曼迈村民委员会开展技术服务
茶叶所李荣福所长到大益集团勐海茶厂调研
农业部调研组到云南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
普洱茶标准样研究与制备启动仪式在云南南涧凤凰沱茶厂举行
龙陵县8月21日茶叶生产动态分析
大益普洱茶仍是茶展主角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茶动态”微信上线
国家农业部到腾冲县调研茶叶产业工作
茶叶所组织专家对贺开古茶园进行科学考察
浅谈普洱茶中的专家大师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到西双版纳州调研茶叶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