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丁文茶语》(41)

丁文茶吧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  》(41——80)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1):唐开元年间新罗在今朝鲜半岛

尚金地藏来安徽九华山学种茶没有土地就向闽公化缘声言只要一袈裟之地闽公满口答应金地藏把黄色袈裟一展袈裟随风飘起竟铺满了99座山峰从此九华山有了茶金地藏还研制了独特的空心茶梗的金地佛

”。故事很传奇金地藏确有其人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2):茶佛结缘自古已然金地藏的故事还说明传法无国界”、“外来和尚会念经”。入唐求法的高僧有54在华居留的新罗人仅开成二年居长安的就有316他们是朝鲜半岛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使者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3):茶是灵魂之饮水是生命之源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4):茶汤中有哲理茶是水的灵魂无茶便无茶事水是茶的载体没水烹不成茶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5):在茶艺中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6):日本僧人来唐学佛又学茶有崇福永忠者回国后在梵释寺对嵯峨天皇煎茶敬奉”,自此开弘仁茶风”(815)。嵯峨天皇仿唐诗作日本茶诗云:“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吟诗不愿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天皇下令种茶并规定以茶纳贡在此之前的729年有僧侣与皇室的百人茶会日本民族自古就奉行拿来主义”,推动民族的进步走了一条最短的路而满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我泱泱大国竟陷于一穷二白”。教训深刻啊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7):日本陆羽之誉的日本高僧荣西和尚南宋留学中国开创日本临济宗并从中国引进全套茶文化种茶制茶饮茶茶艺茶道一揽子兜回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唐代时期日本人很谦虚特别是僧人们他们是学佛又学茶日本是中国的学生后来学生变先生甚至学生打老师个中原因不难明白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8):烹茶烧水須活火”,所谓活火”,就是燃料选择上要燃烧值高且无异味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49):中国茶器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简约淡雅四个阶段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0):茶具发展史与茶道发展史同步明清登峰造极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1):日本近代茶道似乎多指艺能而在十二世纪日本茶道之是有明确的内涵的明惠上人提出饮茶

包括请佛保佑孝敬父母无神随心但多是宗教健康和生命方面的要求日本人论茶道起点低后来引入的观念品位立马上升近代日本茶学家讲心茶之路”,进一步提升了茶道的品格中国是个爱论的国家而且追求深刻玄妙对茶的义理说得充满哲理较之日本还是高深全面了许多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2):茶饮盛世宋代茶风鼎盛并以

为乐成了宋代市井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宋代流行的斗茶游戏实际上是茶艺比赛大约在日本镰仓幕府时期(16世纪中后期传入日本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3):日本国最先接受斗茶习俗的是上层武士社会开始是聚饮以斗茶为乐到室町中期茶道被定为上层武士阶级的庄重社交仪式茶会经常举办对斗茶更是热衷茶事和军事结合在一起日本人还真会来事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4):茶具的功用不仅仅是盛茶还涵盖同时代的文化提供审美对象增加茶趣以助茶兴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5):中国茶具原本古朴进入唐代以富丽为价值取向损益于宋代以简约为审美取向完善于明清以淡雅为审美取向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6):浙江径山寺常办茶宴”,禅茶一味名闻天下日本僧人继踵而至来此学习茶宴”、“斗茶”、“点茶等艺能连同茶台子茶道具还有径山茶籽一并带回日本开日本茶艺新风尚有了禅茶有了安倍茶”,有了天目茶碗其中南浦昭明两位高僧贡献最大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7):日本茶道的鼻祖是僧人村田珠光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明代他极力突出茶道的道德训戒作用偏于禅道第二代弟子武野绍欧将日本诗歌的文学趣味引入茶道第三代千利休确立茶道四规至此日本茶道功德圆满成了正果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8):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是茶艺三法”,也是文化艺能茶道之寓于其中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59):制茶法草创于唐代千百年来其工艺由蒸青发展到炒青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0):制茶法左右了烹茶法的流变由煮饮到煎饮最后发展到后来的清饮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1):世界茶人对茶中之的理解是有分别的大略言之有四类以中国茶人为标杆认为饮茶是至道”,因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讲茶道则直通大道”:以日本茶人为标杆认为饮茶是艺道”,道则在茶的艺能之中以英国茶人为标杆认为饮茶是雅道”,通过饮茶培养国民的绅士风度和淑女品格以阿拉伯茶人为标杆认为饮茶只是饮道”,即饮食之”,还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茶只是人体必须之生命元素而已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2):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崇道教主张天人合一”,生活在北温带是素食主义者他们饮茶悟道认为茶道的核心理念是一个这是主观和客观民族性格和文化修养高度契合的必然西方人民族性格强势吃饭用刀叉尊崇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除非因宗教熏陶或道德教化而生善念除非因法律的约束或制度的民主而公正公平别指望他们会因饮茶而变得和谐那些用手抓饭或至今茹毛饮血者还有原始文化的遗存他们只图满足口腹之欲不知茶道为何物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3):佐茶法多元化或茶与食混合煮而饮之炒而食之或清饮配茶点佐而饮之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4):唐代之前不懂制茶法茶叶煮而食之陆羽草创蒸青制茶法茶叶品饮有了好的口感于是茶叶渐成饮品陆羽的贡献是划时代的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5):唐代饮饼茶采用煮茶法宋代饮团茶和散茶以煎茶法为主即煎水不煎茶明代以后饮炒青散茶以冲茶法为主冲茶法的出现归功于皇帝朱元璋他规定贡茶不用宋代的龙团凤饼改用散茶于是引来茶由煎饮到冲泡的改变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6):茶趣之一是择水烹茶需好水不言而喻天下之水甚多围绕孰为天下名水天下第一泉古人争论不休成为一宗著名的品水公案”。论争的发起者是中唐文人张又新参与者都是大名人大官宦如李德裕欧阳修张邦基王安石苏东坡袁宏道朱权赵佶之辈有皇帝有宰相有文豪搞得风生水起最后由嗜茶皇帝乾隆一槌定音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并亲自撰写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从此息了纷争这次关于水的辩论由中唐扯到清初由公元8世纪扯到18世纪历时一千年真是不可思议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7):古代品水是一门学问那时没有科学仪器全凭一条舌头的感觉定高低陆羽是品水专家他鉴定天下名水20,“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上了陆氏榜”,排名十三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7):古代品水是一门学问那时没有科学仪器全凭一条舌头的感觉定高低陆羽是品水专家他鉴定天下名水20,“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上了陆氏榜”,排名十三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7):古代品水是一门学问那时没有科学仪器全凭一条舌头的感觉定高低陆羽是品水专家他鉴定天下名水20,“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上了陆氏榜”,排名十三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8):乾隆治国很勤勉经常巡视接地气还不舍个人爱好在京城巡视特意去玉泉山品水并独创称重法较量水质用银斗取水称重得出玉泉斗重一两的准确数据然后比较多种名水皆比玉泉重于是信心满满地向学界宣布玉泉是天下第一泉这样的皇上还真可爱真有趣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69):外国烹茶法有日本式用煎茶法有英国式用冲泡法有蒙古式用煮茶法有俄国式煎冲混合法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0):中国古典式品茗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1):孔子的乐感文化以身心与宇宙自然合一为依规”(李泽厚语)。茶事之乐体现在烹茶和饮茶的益处和情趣可口则可乐体现在玩茶玩壶玩水的雅兴中雅中有快乐茶事乃乐事是人生的享受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2):饮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致清导和”,这是宋代文人皇帝赵佶总结的其内涵包括养廉励志修身养性延世养生返璞归真和乐自娱三教一体等在旧时代行仁政王道”,在新时代可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3):饮茶文化与宗教结合产生了儒教茶道教茶佛教茶儒教茶重礼法重功利重现实人生故以茶正纲常序人伦行教化图享乐并以内省为境道教茶重自然重养生重无为故以茶载道延生逃世以悟为境佛教茶重道德重清规重茶艺以饮茶为出世之途和尚家风故以禅为境格局有差别和谐乃其共同理念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4):饮茶四种方式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得茶之趣三人同桌得茶之味多人聚饮以茶会友社交公关不可或缺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5):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幸福茶饮盛世饮茶文化趋向娱乐性民间性很大众也很专业茶风之盛就是现代也不可比肩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6):茶叶传入欧洲16世纪算起在三个世纪里西方人一直认为茶有毒不敢饮用为了弄个明白,1772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命令判了死罪的孪生兄弟做实验一个每天饮茶一个每天喝咖啡試验有了结果六十年后喝咖啡者病故饮茶者还多活了十年无疾而终此后欧洲饮茶普及开来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7):2006,bbc网站对十二项所谓英国国家象征进行了投票,“3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20世纪前茶叶在中西贸易中居支配地位乃至一位历史学家说:“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它东西都可以牺牲。”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8):古代茶事唐代重精神宋代重情趣明代重口味若论品位得为唐代点赞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79):茶宴源于魏晋兴于唐代重在宴请茶话是品茗清谈重在闲聊茶会是以茶聚会重在社交茶话会是后二者的结合今已风行全国

 

汉上茶人:

丁文茶语》(80):公共饮茶设施以茶馆为代表从古到今以茶名之的还有茶坊茶肆茶寮茶阁茶社茶亭茶室茶棚茶座茶楼茶园茶摊等 

0条评论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请先登录
在APP中打开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