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裕国兴家”呈现家国情怀 :从四块匾额看荥经姜家大院的百年沧桑(上)

川茶频道 华伟

1939年,孙明经拍摄的“裕兴茶店”与“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制造厂”并存的照片

在数千里的川藏茶马古道上,有一栋古老宅院,满载着一代代茶商的家国情怀,静静地矗立在荥经老城区。它始建于明朝,居住着从清朝就在此繁荣的姜氏家族,人们就称其为“姜院子”,门额匾书“裕兴茶店”。

进入裕兴茶店,三口天井相连,一直通到最里屋。大院整洁而典雅、古朴又庄重,从门、窗、檐石上的雕花图案,仍能看出过去姜家的富贵;从悬挂的匾额,仍能感知到它厚重的底蕴。

1939年老照片中的姜家大院

在《孙明经西康手记》一书中有一张姜家大院匾额的老照片,下注“裕兴茶店(姜寓)入户匾额”。这是一块古风依存,立意不朽的匾额,反映了荥经姜氏家族的兴衰,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落入敌手,税源成为抗战到底的大课题。起于西汉,盛于唐宋,在汉藏民族共同培育中发展了两千多年的“茶马互市”,成了“茶税救国”论的焦点。于是,各种名目的“川康考察”应运而生,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所率的“川康考察”团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孙明经手握相机和摄影机,对西康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他发现荥经的文化遗存太丰富,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这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到了古城坪看荥经黑砂烧制,到石桥上看人成铁厂“围木成炉”的冶铁技术;他到了太湖寺、东方公园、荥经中学;他走进了荥经的大街小巷,看到了家家户户门前的匾额:“德为福基”“名第南宫”“春暖太和”“居卜德邻”“云程初步”“女史留芳”等等,丰富的匾额内容,彰显出德文化、科举文化、酒肆文化、行业文化、康养文化。于是,他留下了几十幅珍贵的图画,数千字的文献资料,让我们有幸,能目睹那时的荥经。

在《孙明经西康手记》中,还有一张姜家大院大门的老照片,下注“雅安姜记‘裕兴茶厂’1939年已改为康藏茶叶公司第一茶厂”。仔细看这张照片,信息量就很大了。门上匾额“裕兴茶店”漆面脱落,匾木龟裂,字迹颓废,虽古意犹存,但生气不足。左边的门枋上隐约用粉笔写有“姜寓”二字,不仔细不易看出。这一匾一字,与右边新挂的“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制造厂”的招牌形成强烈对比。

门的两边各放着一背茶包,均为九条,左边有一个背夫,正在打捆茶包。地上也都放着一条,这条茶在背夫的行话中称作“匾”,需单独绑于顶端前方,既可调节茶包重心,也便于放置粮食、衣物等。

成为康藏茶业公司生产车间

姜家于清朝嘉庆时期以华兴号始办边茶生产,所生产的砖茶很合藏族同胞口味,其品牌“仁真杜吉”在涉藏地区很受欢迎,这让姜家富甲一方。鼎盛时期,姜家每户按人口分米、油、菜金,在街面的所有商店,都分发有姜家的账本,姜家人只需签字消费,不需要付钱,到月底时,凭姜家人的签字,由管家按时结账。这种敞放式管理,为姜家家道衰落埋下了伏笔。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藏族同胞来说,那就更重要了,“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有消费则有市场,有市场必有竞争,竞争往往又是各种综合能力的较量。让姜家最终衰落下来的,有同城间的行业竞争,有国际上的不平等竞争,有国内官商之争。

189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后,印茶开始进入涉藏地区,川茶垄断康藏茶叶市场的状况不再,姜氏茶业渐微。

1939年,民国西康省政府成立,面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主席刘文辉首先想到的就是控制边茶贸易。他成立了“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所有茶商统一到该公司旗下,不允许私自卖茶到涉藏地区。

在此背景下,裕兴茶店只是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背夫从裕兴茶店出来,背的,已不再是姜家的茶。

两任县官曾为姜氏题写匾额

今天的姜家大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门两侧挂着“裕国原从商贾富,兴家惟望子孙贤”的楹联,这是姜氏祖训,“裕兴茶店”即取其上下联首字而名。门额老匾已是旧文新漆,这是清光绪元年(1875)仲秋,荥经县知事彭祖寿为裕兴茶店题写的。清光绪二年(1876),彭祖寿为姜氏题写的“庆有福”匾额则原貌依在。

姜家大院的主要特点是穿斗木结构,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简单明确。门、窗、脊、柱、檐、墩雕工精细、内涵丰富,反映了荥经一代边茶富商的文化修养,彰显了荥经一代民族资本家的富足,也反映了当年姜家主人的追求与理想。

跨过青石板铺成的天井,透过斑驳的雕花门窗,老旧的堂屋门额上,一道清光绪三年(1877)八月,荥经县正堂即补洪芝厚,取上下联首词,书“裕国兴家”四个大字,由姜家一众门生制作为匾额,为裕兴茶店“华建志喜”。

姜氏十一世祖姜先兆,字瑞廷,生于1832年,卒于1909年,《荥经县志》(民国十七年版)录其事,称其少有天性,善事父母,初学儒术,后操弓矢,得为武博士。蓝大顺拢窜荥经,他带团防堵,县得以安宁,朝廷授其尽先都司,赏戴蓝翎,但他不愿为官,退而经商,专营茶业,屡起屡踬,居积雄财。他生平急人急,饥无食者,寒无衣者,丧而不能葬者,辄济之助之,且书法雄秀,不类武人。这样的人当然是受人尊重的,也是应当受到尊重的,故洪芝厚尊称其为姜老夫子。

从清光绪元年到光绪三年,有两任县官三次为姜氏题写匾额,足见当时姜氏在社会上的地位。毕竟偌大产业,于政府税收,于民生就业,都是有大作为的。就如孙明经《开发西康之意义及途径》中所说“茶由雅安等地运往康定,年役于运茶者已有四万余人。”如若算计上种茶、制茶及关联产业所需要的人力,那一片绿叶,给多少家庭带来生计,给国家创造多少税收,由此也思及边茶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

以此方式,彰显自己亲商重商的施政方略,激励企业发展,于己于他,都是政事。裕国,才能兴家,民不富,则国不振。“裕国兴家”这一匾意,反映了当时荥经地方官吏与民族资本家的家国情怀,承载着家国一体的操守,这正是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

本文作者:周安勇


3条评论

娇气的茶友2385

App留言
9个月前

娇气的茶友2385

App留言
9个月前
@娇气的茶友2385

娇气的茶友2385

App留言
9个月前
@娇气的茶友2385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请先登录
在APP中打开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