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江西名优茶 浮梁茶

编辑:一抹阳光

浮梁茶的历史

浮梁茶的悠久历史,始于汉代,盛于唐朝。

汉代时,浮梁已有采茶饮茶的记载。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昌县改名浮梁,自此开启“浮梁茶”时代。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浮梁建制改革,产茶区域缩减,祁门茶区诞生。

唐元和十年(公元816年)秋,诗人白居易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反映出当时浮梁兴盛的茶贸情况。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浮梁县衙始建,因陶瓷和茶叶贸易(古代三大国际贸易:瓷器、茶叶、丝绸),县署品级为五品(一般为七品)。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唐·王敷《茶酒论》)

(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新唐书·食货志》)

浮梁茶以其“形美、色艳、香郁、味醇”四绝,历宋、元、明、清数代而不衰,成为经世品牌,诏为贡品。

(宋代浮梁,茶行数十家之多,户户门庭,车马络绎不绝,生意之盛,可谓极矣。

——宋·《饶州志》)

(饶池州,盛产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万历三十三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剧作家汤显祖来浮梁讲学,盛赞浮梁茶。

(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系其揉者。——明·汤显祖《浮梁新作讲堂赋》)

清同治年间红茶制作技艺传入浮梁,此后浮梁茶迎来又一大发展时期,奠定如今浮梁茶红绿为主的产业格局。

(徽州府属之祁门,池州府属之建德,江西饶州府属之浮梁,向做红茶。本年祁门茶号五十余家,建德十家,浮梁六十余家。——清·程雨亭《整饬皖茶文牍》)

浮梁工夫红茶创制后,以其“外形美观、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闻名,经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运销到欧洲各国。浮梁繁荣的茶叶贸易,催生了近代罕见的大规模茶商号的诞生,如“天祥”“恒德昌”“源泰祥”等几百家茶号。

(宣统三年,境内茶叶商号有200户之多。——清·《浮梁县志》)

浮梁茶的品种


浮梁绿茶产于浮梁县70%的山区、农田、旱地,是当地百姓普遍饮用和集贸市场交易的上乘饮品。其品种按茶叶采摘时段的不同,又有谷雨尖、细茶、粗茶之别。尤其是谷雨尖,一般采摘时段为谷雨时节前期,对春季后第一次冒出嫩芽的茶叶进行采摘,去掉叶梗,进行手工作业加工、文火轻烤。这种茶叶条索紧细,色泽嫩绿,白毫显露,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爽、醇正。其中,“浮瑶仙芝”质量优异,条索紧细,色泽嫩绿,白毫显露,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爽、醇正,叶底嫩黄、明亮显毫。“瑶里崖玉”产于江西浮梁、婺源和安徽休宁、祁门四县毗邻的瑶里镇仰天台、汪湖、高际山、白石塔等高山茶园,其质量优异,崖玉条索紧细,银毫显露,色泽嫩绿,汤色清澈、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显芽,为优质高山型名茶。


浮梁红茶简称“浮红”、“祁红”,多产自浮梁北部和东北部。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森林很多,植被广袤而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多云多雾,“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很适宜茶树生长。加这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楮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工夫茶的制造。高档浮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浮红的这种特有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


近些年,有些红茶选用的是百年以上荒野灌木古茶树鲜叶为原料,按照浮红传统加工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干燥)制作而成。外形干茶条索紧细,色泽乌黑光亮,茶汤金黄透亮(较一般红茶茶汤亮),具有明显的高山韵,茶汤较为浓稠,叶底柔软有弹性、古铜色明亮。即便是浸泡时间较长,茶汤依然不苦不涩,口感顺滑醇厚。


浮梁茶的生态

浮梁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暮冬早春,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天气寒冷;春夏之交南北冷暖空气交馁,梅雨绵绵;盛夏多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多偏南风,天气炎热;夏秋之际则受单一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晴热。形成冬冷春寒,夏热秋旱,春秋短而冬夏长的气候特征。由于境内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差异很大,各地日照时数和气温均有所不同,又具有明显的丘陵山区气候特色。


浮梁东、北、西边缘山区,因“逆温层”而形成“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生产优质云雾茶生态。

来源:江西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推荐阅读

评论

0条
发布失败,请检查您的输入。
您还没有登录
点此登录 取消
0